蜀国开明氏在位,占领巴子国嘉陵江上游一带,封其弟葭萌于此,建立苴国,都邑名作吐费城。其后秦灭蜀国,于此设置葭萌县。
周显王二年,西周威公去世,其少子根与公子朝争立。
韩、赵两国出兵,助少子根即位于巩,是为东周惠公。
是年宗周地区忽然天降陨石雨,落于秦国都城栎阳南郊。秦献公闻报,认为是天降祥瑞,便在栎阳南设坛,祭祀祖先白帝,并将其地名为雨金。
秦献公见韩、魏两国出兵助西周少子根立国于巩,便以威胁周天子显王为由,起兵出关勤王。秦军东至洛阳,打败韩魏两国联军,得到周显王赞赏,秦国地位由此明显提高。
罗国后裔凌甫在秦,受到秦献公重用,于是辞谢陇西之地采邑封爵,转而恳请秦献公助其复国。秦献公欣然从之,遂遣将领兵,随凌甫西征。
在秦兵协助之下,凌甫将已失陷百余年宜城夺回,再以此为王()
城,恢复古罗国。
周显王四年,秦军东出,首攻河内。
魏国不敌秦军,遂献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以避,魏惠王自此便改称为梁惠王。
魏国迁都之后,因见宋国近在咫尺,于是发兵攻之。
此年商鞅入魏求仕,在魏相公叔痤门下始任家臣中庶子。
镜头闪回,叙说商鞅来历。
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出身于卫国公族,卫都帝丘人氏。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影响很大。
既入魏国,更得便深研法家祖师李悝思想学说,对其所著《法经》尤为崇拜,于是深加探究,逐渐形成自己一套法治理论。又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学问日丰,声望日隆。
公叔痤异常欣赏公孙鞅才能,病重时向梁惠王荐道:公孙鞅年轻有才,可使继臣以任国相,必使魏国为诸侯之伯。
梁惠王道:彼后生小子,何足相国如此重举!
逾数日,公叔痤自知将死,复对梁惠王道:主公若不用公孙鞅,则请杀之。
梁惠王问:却是为何?
公叔痤:休使其投奔别国,以侵弱魏国也。
魏惠王:又是公孙鞅!公荒悖矣。
公叔痤还于府中,恰逢公孙鞅前来探疾。遂又起怜才之情,急谓之道:王既不能用子,则必杀子。为免被害,子可远行他国矣。
公孙鞅笑道:梁王既不纳公言用我,又岂能因公之言,而杀我哉?弟子在此安若泰山,待侍候明公百年之后,再行亦未迟也。
于是直待公叔痤病故,丧事已毕,这才收拾行囊,琴心剑胆,西去入秦。
便在公孙鞅去魏投秦之时,法家门派另一高徒申不害入韩。
申不害亦称申子,郑国京邑(今荥阳)人,曾为小吏。韩哀侯二年灭郑,遂为韩人,并为小吏如故。韩昭侯四年,魏国出兵伐韩,包围宅阳(今郑州北),韩昭侯束手无策。
申不害入见韩侯道:欲解国家危难,示弱是为上策。今魏国强大,鲁、宋、卫国皆为附庸,惟韩、赵不从。公若执圭以见,魏王定会心满意足,由此撤围,并自大骄狂。此必引起诸侯对魏不满,转而同情我韩国。虽示弱于魏,是我免于一人之下,而位于万人之上也。夫弱魏之兵,而重韩之权,莫如朝魏。
韩昭侯采纳其议,遂亲执圭朝见梁惠王,以示敬畏。梁惠王果然大悦,立即下令撤兵,与韩国约为友邦。申不害由此,便被韩昭侯重用。
周显王五年,秦献公二十一年。
秦军攻魏,夺取故土河西之地,并一直打过黄河,深入魏境,至石门(今山西运城)再战,杀六万魏军,取得前所未有重大胜利。
秦军乘胜进攻魏国少梁,梁惠王急请赵国救援,秦军方始撤退。
秦献公因以河西土地赏给国内新兴卿士贵族,朝廷矛盾由此亦得缓解。
周显王遣使祝贺秦军河东大捷,并赐以黼黻之服,秦献公开始称伯。
楚宣王七年,乘秦、魏激战之机,沿汉水西上,褒汉之地旋即为楚所有。
韩国昭侯在位,屡受秦、宋、魏国所侵,损兵失地,丢尽颜面。此时虽用申不害,然犹不知其能。
周显王六年,乃是越王莽安十二年。
越国大夫寺区之弟寺忠发动宫廷政变,杀越王莽安,拥立莽安之弟王子搜。
子搜目睹越国再三发生政变,不敢应承王位,只身逃入深山岩洞。
国人以火焚烧艾叶,以烟熏之法逼出子搜,迎入王宫即位,是为越王无颛。越国内乱长达十四年之久,至此方才得以平息。
周显王七年,卫声公去世,子()
卫速即位,是为卫成侯。
燕桓公去世,子燕文公即位。
秦献公去世,子嬴渠梁即位,是为秦孝公,时年二十一岁。
画外音:此时天下局势,黄河、崤山以东,有韩、赵、魏、燕、齐、越六个强国;淮河、泗水流域以楚国为首,复有十数个小国林立;其中楚国、魏国更与秦国南、东两面接壤。魏国筑有长城,自郑县沿洛水直到上郡;楚国自汉中向南,又占有巴郡、黔中等地。各国都视秦国为戎狄异族,不准其参加中原各诸侯国会盟。
目睹此情,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乃下令求贤,欲改国政。公孙鞅此时至秦,因贿赂秦侯嬖臣景监,求见孝公。景监向孝公进举,于是得见。
公孙鞅入魏之前,曾登云梦山,见鬼谷托王禅老祖,习学纵横之道一年。因入见秦孝王,先以帝道说之,孝公时时瞌睡;次以王道说之,犹未中旨。
秦孝公令公孙鞅出,并且责问景监:卿所荐所谓大才,万无一用。平白耽误寡人这一整日,直听得昏昏欲睡。以后似此儒生,卿为我辞之!
景监下殿,埋怨公孙鞅道:以卿之大才,我谓不在百里奚之下,故而荐之于君。因何两次所奏,皆都不称君旨?秦国非卿宜居,自去可也。
公孙鞅:我知君之所好矣。请向君侯进言,再说不入,臣当自杀,以谢阿公。
景监只得再奏秦侯:公孙鞅更有强国之策,请主公再予接见。
秦孝公勉强答允:既是如此,约于次日来见。
次日晨起,公孙鞅复入见秦侯,以霸道说之;自晨至晚,纵论富国强兵之术,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变法主张。
秦孝公大悦,与议国事,三日三夜不倦。
到第四日,乃取众臣,委任公孙鞅为左庶长,继又升为大良造,命令变法图强。
秦国众卿大夫闻之,皆都大哗。先有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奋然而起,反对变法。
来日上朝,孝王命令群臣奏事。
甘龙率先进言:臣闻自古以来,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此卫国无知狂生,焉知我秦国旧制,主公使其干涉我国政事?
卫鞅闻言,从容起身出班,针锋相对答道:我闻前世不同教,何有古法可依?帝王不相复,又有何古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秦孝公赞道:善哉!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孤从公孙卿!
甘龙、杜挚对视,由此无言。
于是卫鞅主持变法,先颁《垦草令》,以为全面变法序幕。其檄文略曰:
秦国臣民百姓,皆依此令。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则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则知农无从离其故事,而愚农不知,不好学问。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知农不离其故事,则草必垦矣。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商无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窳惰之农勉疾,商欲农,则草必垦矣。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农静,诛愚乱农之民欲农,则草必垦矣。
垦令一下,国人数日不应,视而不见。
公孙鞅见此,遂命于南门外竖起三丈之木,出示布告:将此木搬到北门者,赏十金。
百姓聚而观之,无人敢去搬动。
公孙鞅又出示布告:能搬此木至北门者,赏五十金。
有人胆大,将木料搬到北门。未料刚刚放下,门吏便以五十金相赠。此举一()
出,国人沸腾。由是再宣《垦草令》,便即得以成功实施。
经此试验,公孙鞅以为诚信已立,遂正式颁布变法令。变法令略曰:
其一,颁布李悝《法经》,增连坐法,轻罪用以重刑。其二,废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按军功赏赐二十等爵。其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可免除本人劳役赋税。其四,限制商人经营范围,重征商税。其五,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其六,强制拆散巨家大族,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
此次变法实行期年,国家赋税及兵徭役来源大大增加,经济与军事实力明显壮大。
此后九年,秦孝公见国富兵强,便将公孙商鞅封于商於之地,号商君,就此改称商鞅。乃命征调士卒,在东部秦川腹地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将国都从栎阳迁此。
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将新都称为咸阳。
迁都咸阳,政局稳定之后,秦孝公便命商鞅在新都宣布第二次变法。其法略云:
其一,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其二,废除分封,推行县制,集小都乡邑聚为三十一县,以为地方行政单位。其三,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标准器具。其四,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按户籍人口征收军赋。其五,革除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夫妻小家庭之政。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旧制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飞速发展,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国家,为其后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下坚实之基。
镜头转换,闪回结束。
魏惠王被迫迁梁,楚国出兵伐魏,扒决黄河,水淹长垣。惠王痛定思痛,为振兴经济,富国强兵,乃征发民工,凿开古运河鸿沟,又沟通黄、淮运道,以利交通。又使龙贾筑长城于西部,并建黄河两岸堤防。
秦孝公出师伐韩,至于怀,筑城于殷(今河南武陟)。
齐威王田因齐在位,好为yin乐,常作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国政皆委于卿大夫。由是国君昏聩,朝廷黑暗,齐国危如累卵。但满朝卿大夫皆知威王残暴,因而不敢入谏。
大夫驺忌因知威王雅好音乐,叩阍求见,说要呈献琴艺。
齐威王喜而命入,便问:先生何来?
驺忌奏道:下臣知琴,闻王好音,特来求见。
威王赐坐,使左右置几进琴,请其抚曲。
驺忌正襟危坐,虚抚琴弦,却良久无音。
威王怪而问道:先生既云善琴,寡人愿闻至音,今抚弦不弹为何?
驺忌:臣所知者,琴理也。若夫丝桐之声,乃乐工之事,臣琴技不足辱君王之听。
齐威王:则琴理如何?卿试言之。
驺忌:琴者,禁也,禁止yin邪,使归于正。昔伏羲作琴,长三尺六寸五分,以象周年三百六十五日;广六寸,以象六合;前广后狭,以象尊卑;上圆下方,以法天地;具五弦,以象五行;大弦为君,小弦为臣。
齐威王:君臣之道若何?
驺忌:丝桐其音,以缓急而分清浊。浊者宽而不弛,君道也;清者廉而不乱,臣道也。五弦可出五音,是为宫、商、角、徵、羽。文、武王各加一弦,文为少宫,武为少商,以合君臣之义也。君臣相得,政令和谐,治国之道,不过如此。
齐威王:善哉,果为至理。先生既知琴理,必审琴音,愿先生休辞,便试一弹。
驺忌:王既云臣以琴为事,则审于为琴;则王以国为事,岂不审于为国哉?今大王抚国而不肯治,何异于臣之抚琴,而不弹乎?臣抚琴而不弹,无以畅大王之意;大王抚国而不治,恐亦无以畅()
万民之意也!
齐威王闻而愕然,起身离座,揖首称谢:先生今以琴理讽谏寡人,寡人岂不能闻弦歌而知雅意哉!
驺忌遂舍琴理,而说治国之道,奉劝威王节饮远色,息民教战,经营霸王之业。
威王大悦,即拜驺忌为相。
时有辩士淳于髡,因闻驺忌拜相,于是往见:我说五条隐语,子能猜破,方称相才。
驺忌:请讲。
淳于髡:子不离母,妇不离夫。棘木为轮,涂以猪脂,至滑也,投于方孔则不能运转。弓干虽胶,有时而解;众流赴海,自然而合。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辐毂不较分寸,不能成车;琴瑟不较缓急,不能成律。
驺忌听罢,即刻答道:忌谨受教。其一不敢远于君侧,其二不敢有违人情,其三不敢不亲附万民,其四选择贤者毋杂不肖,其五修法令而督女干吏。
淳于髡闻言默然,再拜而退。
稷下学宫门徒皆都候于门外,见而问道:夫子始见相国,何其倨傲;今再拜而退,又何屈己而恭也?
淳于髡:我以微言五条诘之,相国随口而应,悉解吾意。此诚治国大才,吾不及也。
镜头闪回,因说淳于髡来历。
淳于髡,齐国黄县(今山东龙口)人,齐之赘婿,身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齐威王时为客卿。学无所主,博闻强识,能言善辩,多用隐言微语方式讽谏。
齐威王好为yin乐长夜之饮,国政荒乱,淳于髡入见,说隐语道:国中有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知此典故,亦用隐语答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威王因命摆宴,于席间问淳于髡: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淳于髡答: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威王笑道:先生若饮一斗而醉,焉能更饮一石哉!
淳于髡: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亲有严客,髡韝鞠鯱,待酒於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不过二斗径醉。朋友交游,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饮可八斗而醉。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罗襦襟解,微闻芗泽,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齐王称善,乃罢长夜之饮。由此幡然悔悟,厉行改革。因谓淳于髡有进谏之功,赞其具备超乎常人智慧,故亦立为上卿,使与驺忌同列。(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