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不听召穆公劝谏,反而任用荣夷公为卿,使其掌管国事。
周厉王改革井田,专利山林湖泽,终导致国人不忿,诸侯反周。
在今南阳东北,有周室附属诸侯噩国,因见周朝势力衰弱,乘机反叛。
噩侯联络南淮夷及东夷部落,出兵进攻周朝东南疆域。声势浩大,气势凶猛,一直打到东都成周洛邑附近。
周厉王闻报大怒,遂调周军西六师,并北部殷八师,从西、北两个方向,向河洛地区聚集,前往征伐。时有大将姬禹,率武公私家兵车百乘,厮御二百,徒兵千人参战。
经过激烈战斗,周军击败噩侯,厉王命杀噩侯全族,噩国除灭,成周得安。
未料这边攻噩得胜,那边淮夷又反,发兵相攻。
周厉王命虢仲率兵反击,三战不利,未能取胜。厉王好亲临成周,指挥反击,自洛水上游连续多次反攻,淮夷支吾不住,只得败退。
两次胜利,周室军威大振,天子威名大噪。
周厉王虽然自负,却非昏庸之人,却从胜利中看到周朝衰落,王室不振。噩国、淮夷反叛,楚国公然称王,诸侯肆无忌惮互相攻伐,周王天子将要失去共主地位,王国经济走向崩溃,其象已显,勿庸置疑。周厉王升朝坐殿,召集众臣。
厉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若不革命,则必沉沦。
于是实施改革,先从贵族开始,史书称为“厉始革典”。
自武王克商建周以来,周公、召公是为世袭辅政大臣。厉王见二公固执旧制,故此起用荣夷公、虢公长父担任卿士,分署内外,治国御敌。
周公、召公强烈反对,认为天子不用旧章旧臣,是属尔德不明。二公既然反对,举国及天下皆说周厉公昏庸,甚至暴虐。
无论众官及诸侯如何反对,周厉王改革亦属颇见成效。十数年后,周朝在戎夷蛮狄心目中天下共主地位开始恢复,渐渐不敢轻犯中原。
如此一个周天子,按说应为中兴之主,当为后世歌颂。未料只因厉王高压止谤,终于引发国人造反。周厉王三十七年,国都城内百姓“不约而同”起来反叛,袭击王宫。
周厉王:速传我令,调兵平叛!
近臣答:我周朝向来寓兵于国,国人即兵,兵即国人。国人***,调集何人平叛?
周厉王哑口无言,只得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地。此事震惊天下,后世史家便名曰“国人***”。
国人进攻王宫,厉王太子姬静与召公之子自***好,于是逃出太子宫,躲藏在召公家里,不敢出来。国人知道此事,将召公府宅包围起来,要求交出太子,必要当面杀死,方肯罢休。召穆公命己子将太子请上厅堂,老泪纵横。
召穆公:昔我多次劝谏,天子不听,故有今日之事。今若被国人杀害太子,则天下必谓我为发泄怨恨,唆使国人为之。但若其不得太子,则必不去,当如之何?
太子静:国人欲诛者,乃是太子。我出去便是,绝不连累明公。
召穆公:岂有此理!我闻忠臣事其国君,处危不怨,受责不怒。况我身为共主重臣,世代奉事天子哉?我便以全家老小性命,亦必保太子无虞。
召公子:父亲,儿有一计,可救太子,亦可免全家老小于难。
召穆公:你小小娃儿,计从何出?
召公子:太子常处深宫,国人不识。孩儿与太子年龄相当,今可代其出见国人,任由处置。()
则太子获救,家人得全,有何不可?
太子静:绝计不可!
召穆公:我的儿!
府门外传来国人喧哗之声,如同惊涛骇浪,家人乱作一团,惊慌失措。
召公子:父亲,不必犹豫,何需悲伤?其事急矣,请速决断。
太子静:待我自己出去,绝不牵累我兄。
召穆公:且慢!左右,将太子衣衫扒下,禁入空壁之中。
家兵:喏!
家兵上前执住太子,不由分说,扒脱衣衫,拥入空壁密室。
召公子从容上前,将太子所脱衣冠穿戴于身上,扎束停当。召穆公面对亲生之子,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召公子:父亲止悲。儿为太子赴死,死得其所。
召穆公于是止悲,拭去泪水,手牵亲子,在家人簇拥下走出厅外。
府门打开,国人见召穆公手拉“太子”而出,鼎沸渐息。
召穆公:尔等所反,乃是天子。今天子去国远遁,其事便休。尔等聚而不散,却是为何?
国人:昏王虽逃,太子犹在。孽根不除,我等不散!
召公子:本及子在此,尔等又敢怎样?
国人:杀!
造反国人失去理智,齐拥上前,将召公子乱刃杀死。召穆公痛极而抖,忍泣吞声。
空壁之中,太子静仰面吞泣,泪如雨下。
府门之外,暴乱国人散去,只留下召公子遗体横卧阶下,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事件悬疑:周厉王与史上昏暴之君不同,私生活干净。夏桀爱妹喜,商纣宠妲己,周幽恬褒姒,皆好酒yin乐,嬖于妇人;而对于周厉王,史书只字未提以上弊病。夏桀亡于商,商纣亡于周,而周厉王通过改革,偏偏亡于臣民国人,却是为何?
历史真相:周朝之时,国人不是奴隶,亦非贫寒百姓,而是拥有土地田产、山林湖泽的贵族。国人***事发根本原因,在于厉王大刀阔斧改革,尤其施行山林川泽专利政策,便即严重损害贵族利益。贵族利益受损,反对天子,又恐落犯上恶名,故指为国人***,其实是借人民名义,行造反之实。周厉王之失,是在国人议论改革方针过错之时,却不沟通解释,而只采取高压止谤,终至“道路以目,揭竿而起”。其实背后推手,皆是贵族。
国人***凶讯,迅速传遍京畿诸侯。
卫武公与共伯和闻说京都国人暴乱,大惊失色,遂振衣而起,各带兵入镐京勤王。
大军入都,立将为首叛乱者揪出镇压,由是尸枕狼籍,国人***由此平息。
大殿之上,登临鼓响,景阳钟鸣,声闻全城。朝中大臣、勋戚贵族及诸侯闻声而至,皆至王宫大殿,议政论事。
诸侯及众臣经过合议,最终推举共伯和代行天子事,召穆公、周定公共理朝政,称为共和行政。时为西元前841年,中国历史有明确纪年之始。
画外音:周朝初由原始部落步入文明社会,氏族成员转化而成国人,是维持周朝统治稳定主要力量。此次国人***,直接导致周人贵族与平民阶层之间分裂,非但使西周王朝统治动摇,更致王室日趋衰微,天下诸侯继而分崩离析。
事件悬疑:“共和行政”四字含意,后世争议数千年,迄今有三大主流意见。
其一是以《史记》所载,说周定公、召穆公共同主持政事,即“周召共和”;
其二是以《竹书纪年》所云,说共伯姬和代行天子事,即“共伯和干王位”。
其三是后世史家之论,认为是指共伯和摄行天子位,周、召二公执政掌权。
以上三种说法,似乎各有道理,但又皆具破绽()
,不太令人信服,便成三千年迷案。
人物悬疑:共伯和到底是谁?有史家认为,共伯和就是卫武公,其名谓和。《鲁连子》云:“共伯和复归国于卫。”以此为证。又因卫武公兄长称“共伯余”,故此卫武公也可叫作“共伯和”。但据史载,卫武公寿至九十五岁去世,时为周平王十三年,亦即公元前758年。共和元年乃是公元前841年,则其时卫武公才十二三岁,不太可能担负摄政重任。另卫武公兄长被称为共伯余,或是死后谥号,或曰生前封号。兄弟两人共用一个谥号或封号,似乎说不过去。故此可以断定,共伯和与卫武公并非一人。
历史真相:共伯和是共国君主,伯是爵位,和是名字。共国据说就在今之河南省辉县,原是周王室畿内邦国;共伯和品德高尚,且有名望。厉王出奔到彘,国人请邦畿内诸侯长者前来京师执政,倒也顺理成章。真相或许便是,厉王被流放到彘,国内无君,共伯和名声享誉内外,于是被推举为首席执政,代行王权。
在此期间,仍沿用厉王年号,政命皆由共伯和名义发出,长达十四年之久。十四年后厉王去世,太子姬静也已成年,共伯和便带领群臣拥立太子姬静为王,自己则回到共国。
共伯和入朝为首席执政,是顺应国人与诸侯拥戴,且行权宜之计。
诸子书《鲁连子》所说“行天子事”,似乎更接近事情真相。
周召共和十四年,亦即公元前829年,周厉王在彘地去世。消息传到镐京,周定公闻报大惊,于是找来召穆公,将心中所忧言之。
周定公:周天子崩于彘,公其知之乎?
召穆公:已有耳闻。
周定公:天子既已驾崩,我等若再将共和执政进行下去,便是篡位,如此奈何?
召穆公:此言是也。若再使共伯和执政,必遭天下诸侯共讨。
周定公:公乃宗室重臣,当早为之计。
召穆公:我与周公、共伯和三人,已受天下诟疑十四载矣。此时天子仙逝于外,岂敢再居朝堂上位!今太子静已经长大,亦是我等还政之期也。
周定公:此言何谓?太子静已死十四年矣,公其狂悖乎?
召穆公:定公不知。十四年前国人***,自我家门首所杀者非是太子,乃我亲子也!
召公说罢,泪下如雨。周定公惊愕半晌,赞叹不止。召穆公收泪,当即遂与周定公同发请柬,请朝中重臣及姬姓诸侯至府,参见太子静;并当众说明十四年前,自己将亲生之子,替代太子之事。众人大为赞叹,由此君臣相会。
共伯和当时在场,见此情状,便即让位于太子,自请退回封国,再为共国之君。众臣及诸侯大喜,乃簇拥太子静还于王宫,登基继位,是为周宣王。
周宣王自幼历经磨难,寄人篱下十四年之久,养成刚毅果敢性格,极有主见。故此甫继大位,便厉行改革,励精图治。因见王朝吏治败坏、百姓离散,于是下令。
传旨官:奉天子诏旨,众卿各负其责,修复公室、广纳谏言、安顿百姓、修缮武器。
众臣:喏!
传旨官:命召穆公、仲山甫、尹吉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邵穆公、张仲等众卿,辅佐朝纲,兴畋狩礼乐,效法文武成康四代先王遗风。
众臣:喏,臣等谢恩,遵命!
传旨官:命太师、少师,厉兵秣马,整训军师,借助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为将,陆续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夷、荆楚诸国,以及不服王化部族。
众臣:喏!臣等遵命。
于是改革内政,富国强兵,四出征伐。数年之间,四方既平,王国庶定。周天子威信()
大复,朝廷实力由弱而强。天下诸侯复又重新进京朝见天子,使者接踵于途,四夷咸服。
公元前817年,亦即周宣王十一年春,鲁武公率二公子括、戏,入镐京朝见天子。
周宣王喜爱公子戏,便以天子名义,强迫鲁武公立次子戏为鲁国太子。鲁武公闻言不悦,但亦只得口称遵旨。大夫樊仲甫时在帝侧,看出鲁武公脸上不豫之色,由是出班劝阻天子。
樊仲甫:我周朝兴国三百余年,固因列祖列宗英明神武,亦仗所行嫡长承嗣之制。今大王欲使鲁公废长立幼,不合旧制,似非不可?
周宣王:朕意已决,必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卿其勿言。
鲁武公勉强谢恩,由是辞别天子回国,当年夏天便即去世。周天子派特使到鲁国主祭,并监督公子戏继立君位,是为鲁懿公。只因废长立幼,便为鲁国埋下内乱后患。
周天子强涉鲁政,由是声望大减,诸侯此后多有违抗王命之举。
周宣王中兴功绩,多在于征伐四方。
因诸戎长期威胁西部边境,周宣王三年,任命秦仲为大夫,带兵征讨西戎。激战两年,秦仲战败身亡,死于战阵,残众逃回镐京。周宣王大怒,召见秦仲之子秦庄公,及其兄弟五人,拨给七千兵卒,命再次讨伐西戎,并与其父报仇。
秦庄公五兄弟奉旨西出,果是哀兵必胜,乃一举击败西戎,将其部族驱出边塞之外,凯旋班师。周宣王因此大功,遂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加封以大骆此前所占犬丘土地。秦国之后,晋侯也多次奉命征讨西戎。
周宣王五年,命尹吉甫向淮夷征收财帛,调发力役。
淮夷停止纳贡,再次反叛,周宣王命召穆公率军征讨。召公以师寰为将,统帅齐、杞、莱等诸***队,消灭淮夷叛军,擒其冉、翼、铃、达四位首领,获得俘虏、牲畜及财物无数,取得赫赫战功。此战过后,淮夷彻底臣服,数十年间再不敢叛。
宣王五年六月,猃狁进攻岐周,主力部队集于焦获,前锋抵达泾阳,直接威胁镐京。
周宣王命尹吉甫为将,率军反攻。
尹吉甫以元戎十乘为先锋,日行三十里,在彭衙(今陕西白水)击败猃狁,继而追击至太原(今甘肃平凉)。
宣王又派南仲率兵至朔方筑城设防,使虢季子白率军出征,在洛水北岸大败猃狁,斩首五百,俘获五十人。虢季子白又命属下不其,率兵追击至洛水,再败猃狁;然后班师回朝,向天子举行献俘大礼。
周宣王大喜,在太庙为虢季子白举行隆重庆典,彰其功绩,赏赐马匹、弓箭、彤矢、斧钺,并赐得专征讨蛮夷诸部权力。此战过后,猃狁之患解除,北部边境安宁。
徐国乃是东夷强国,在周朝连续打击下逐渐衰败,部族南迁至淮水流域。
周宣王不肯干休,在太祖庙整顿周六师,命卿士南仲、太师皇父为前军大将,亲率大军,与司马程伯休父南征。
周军先至南阳,复沿淮水东行,经过激烈战斗,击败徐国。由是徐国归降,四周各方国部族,皆臣服于周。
南仲派驹父、高父前往淮夷,各方国、部族都奉命迎接,进献财物。
与此同时,又因楚国多年不贡,且于前朝时曾僭越称王,因而宣王屡次伐楚。
宣王五年八月,周宣王以元老重臣方叔为将,率兵三万六千人,车三千乘,大举进攻楚国。经过激战,大获全胜。
周宣王二十二年,晋穆侯率军攻打条戎;二十五年,在千亩战胜当地戎族。三十八年,又在汾水、隰水击败北戎。在征伐诸戎战争同时,秦、晋二国逐渐壮大。(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