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说着,突然大吼一声:“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声音落下,一阵北风席地吹过,带着这和尚以更快的速度,往前冲去,把夜无眠扔在了后面。
被两人拉开距离,夜无眠叫苦不迭。
()
他的轻功最是薄弱,如此坚持狂奔了半刻钟左右,早接近极限,腿脚已是酸楚难忍。
现在眼见追赶无望,他就要偃旗息鼓,就此作罢。
正放缓速度,那和尚一吼之下的诗句,却又启迪了他。
他暗道:“这和尚吟咏的,是唐代诗僧齐己的名句。这句诗,我的印象中应是剑招,今番由这和尚使来,又成了上乘轻功的招数。”
“剑招被注解家注解为刀法、枪法的,我见过不少,可被注解为轻功的,我却还是头一遭见到。”
一时间,他大感怪异。
猛然一个恍惚,他又情不自禁反问自己:“这首诗的本来面目,就是剑招么?我只是看的注解为剑招,但并不代表,齐己大师,是用剑意来写成该诗。”
天下间的绝大部分人,想从诗里学武功,尤其是对于年代久远的诗句时,都需要通过注解家之手,才能习练。就连很多注解家也是如此。
因此,注解家研发武学的活动,往往又被称为“注诗”,武功,就被称为“诗注”了。
注解家注解诗的方向、水准,影响着习练诗注的武者。
越是由名家注解,诗越能被注解得到位。由武者习来、使来,所发挥出的威力也最大,这已是江湖共识。
在这一点上,颇有些“萧规曹随”的意味:如果有个名气颇大的注解家,注解甲诗歌时,将之注解为剑招,那么之后的注解家,在做文献工作时,受其影响,一般也会把这首诗注解为剑招。
只有寥寥不多的像大耳朵刘风那样的人,才会奇葩地,把通常注解为剑招的诗,注解为别的招数。比如锏法。
夜无眠原本对刘风的做法,嗤之以鼻,但今日眼见得这和尚,竟也作出类似操作,他仿佛便有了“当头棒喝”的感觉。
“注解家各依其主张,有优劣之分。劣下者固然不足一提,可优胜者,也未必就能完全契合诗人当时当地的感受。”
“齐己这句诗,剑招注解自是精彩,可今日,我却在这和尚身上,见到了更浑然天成的轻功用法,几乎没有任何注解家斧凿的痕迹,莫非,轻功用法,才是原诗作的本意?”
“即便不是本意,这个和尚也必然是跳过了任何注解,以其内心感悟此诗,才有如此表现。”
不通过注解,自己感悟,这样的人,夜无眠也见过,但大多效果不是很好。
比如那大耳刘风,可能就是如此的人,这才能硬生生地从剑仙的诗句中,感悟出锏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