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的改革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不时会有新的调整。
在一个世纪之前,就有过“军旅营”三级编制,也就是拿掉师长和团长,但是把海陆空三军全部混编到同一个军团,组成重装合成旅和合成营。
军方会单独把炮兵、防空、特战、陆航、工兵和勤务支援等兵种专门组成一个旅,然后再细分成营、连、排等。
由此可以看到,所谓的合成军团,兵种其实还是集中的,并没有被打散,只不过是统归到了一个军级将领来指挥而已。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在当时来说,这么做确实提高了部队作战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精兵简政和缩小部队规模的目标。
在强汉国时代,由于技术兵的加入,再加上单兵性质的辅助装备大幅升级,军团再次改革,又恢复了以前的军旅团营编制,同时把军团由“合成”改成了“混编”。
混编这个词以前是曾经出现过的,比如把北方军团72军和南方军团173军联合在一起作战,这被称为混编军。
不过现在所谓的混编,与以前完全不同,而是指的兵种的混编,比如一个班6~8人,就包括了炮手、机枪手、侦察兵、工程兵、勤务兵(同时兼任医务)和技术兵。
而且这6~8人之中每一个都是多面手,他们会同时训练至少三个项目,比如如果有需要的话,炮兵也可以当侦察兵或者工程兵,紧急时刻他们甚至可以去开飞机。
这么改革的目的,一是为了提升战争的机动性,因为单兵增强了,行动更加便利;二是为了加强对敌人内部的渗透能力,因为人数减少了,行动更容易隐蔽。
早在20世纪中叶,人类的武器就已经可以做到毁灭人类自己好几轮还有富余,但是人类还不满足,大威力武器接连被开发出来,同时也更加追求精准打击、超远距离打击和高科技联合作战能力。
当然,这些都是钱堆出来的,如果没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单纯为了打仗而打仗的话,没有哪个国家那么傻。
所以即使已经过去了一两个世纪,单兵武器和小型重武器仍然是小规模战争的主流,而枪支的威力也并没有提升多少。
当然性能上还是有所增强的,比如更换弹夹不用那么频繁了,武器射程也有大幅提升了,子弹的威力也比以前加强了。
武器什么的,是不用孟庆箫来操心的,但是兵种配置就不得不操心了,对他来说,技术兵种是最难得的,别的部队不一定会让他挑。
孟庆箫是打算无论如何也要凑出两个班的技术人才,这是一个难题,他自然而然就想到了他的好兄弟徐浩存。
他打算立刻抓差徐浩存,并给他下一道死命令,要求他必须在20天内组建一个技术连,不然军法处置。
至于他实际只需要两个班这个事实,他才不打算告诉徐浩存,技术兵自然是越多越不嫌多,不翻9倍怎么能压榨出徐浩存的价值?
万一他真能完成任务呢?
就算他完不成任务,肯定不至于连两个班人我都找不到吧?
想到这里的时候,孟庆箫已经忍不住要大笑出声了,他拿到郑卫国的文件后立刻就出发去了技术组大楼。
郑卫国的这几份文件帮了孟庆箫很大的忙,正是孟庆箫迫切需要的。
孟庆箫倒是不在意哪个军团的将领指挥得如何优秀,毕竟再优秀也是他得不到的人,他只看重整体素质,哪支队伍整体素质高,打仗悍不畏死,哪支队伍就是他需要的。
有句话叫“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大意是说一支队伍的作风是否硬朗,普通士兵打仗是否勇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支队伍的首领是否强大。
()
可是,军部早给他下了紧箍咒,不允许他挑选连长以上的干部,这些首领们再强大也和他没关系,既然如此,那他就只能下狠心摘桃子了,他先把这些强大首领的优秀手下挑走再说。
孟庆箫的军队主要还是陆军,因为他本身就是陆军,这是他最熟悉的兵种,可是空军和海军他也需要用到,所以他打算来一次大锅炖,把所有的兵种真正地混在一起。
孟庆箫不好意思找郑卫国讨要人手,因为他知道郑卫国的负担很重,现在他的特种兵全部被派到了大西北,在大沙漠里执行着艰苦的任务。
一开始郑卫国还说在孟庆箫需要的时候他会让张超去帮他,可是张超自打从倭流国回来就直接被派去了沙漠深处吃沙子,到现在一次也没回来过。
还好孟庆箫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让72旅帮忙,不然他一旦有了这种依赖他人的想法,万岁山之战绝不可能那么轻松取胜。
孟庆箫谨记郑卫国的建议,努力把一碗水端平,他打算普通的士兵直接从北方军团选一半和南方军团选一半,不偏不向,这样谁都没有意见。
他的联合战队成员,原本有74个人,后来死了8个,还剩66人,要给所有人都安排好职务并不容易。
这些人,跟了他那么久,他不可能让他们去做一个普通的士兵,职位低了都不像话呀。
“首长,我们到了。”司机小刘提醒孟庆箫道。
“啊,那么快。”孟庆箫起身下车,“你先找个地方等着吧,我上去一趟,应该很快就会下来。”
“好的首长,您放心吧,等多久都没关系。”小刘开心地道,他也算是熬出头了,他原本只是一个警卫员,如今终于熬成了军长的司机,虽然还是警卫员编制,但是服务的领导不一样了。
按电梯直奔13楼,孟庆箫再次见到了他的好兄弟徐浩存,两人来了个大大的拥抱。
徐浩存虽然在军部技术楼任职,但是其实到现在都没有任何军衔,他仍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外编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