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航给周朝中的玉牌是一块帝王绿的五八大牌,上面刻有周航最熟悉的三道阵法。而给母亲陈薇的,是一块帝王绿椭圆形的防护攻击牌,一对帝王绿手镯,依然在手镯上面刻下了三道防护攻击阵法。至此,在帕敢最后一晚得到的五片莫湾基帝王绿片料,就剩下四片又两个手镯心了和一个石皮盖子。极品玉石用着心疼,可是又是用在自己最亲的爷爷婆婆、爸爸妈妈他们身上,又觉得没什么遗憾了。
就像金钱一样,该花还得花,不够花就得多赚钱,而不是想着怎么省钱。
宝玉石也是如此,应该消耗原材料时也得消耗,耗完了再去找就是了。周航别的没有,就是石头多,极品翡翠应该有很多,只要他愿意拿出来用。但是打造一个高端的翡翠玉石市场,是不能那么任性的,要有目的性地逐渐放出去。
周航依然叮嘱了父母,不能给别人看到他们佩戴的翡翠,他们身上的这样一块翡翠玉牌和手镯就价值上千万霉元。更不能在普通人面前炫耀,否则会招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周朝中现在已经被他这个还未成年的儿子所折服,于是决定在正月开年上班就打申请报告,要求办理停薪留职,下海经商去。
陈薇惊喜的同时,心里也打定主意,不在普通人面前炫耀,那就在不是普通人的人面前炫耀一下,就没啥问题。有了这么好的东西,不能在识货的内行人面前显摆一下,实在是太难受了。
机会总是留个有准备的人!机会来了,正月初六,陈爱卫出嫁结婚!作为嬢嬢的陈薇自然要有送大礼的准备。
初五早上,陈薇带着老公、儿子乘坐早班船到了凤凰镇,下船后在河街找了家面馆吃了碗小面后,又乘轮渡过乌江,上到河口沿着峡谷公路往里走十里路程就进入下东谷村。
下东谷村西面悬崖高耸入云,这就是闻名云贵川湘的雷击山,此时乌云笼罩在半山腰,云层中偶尔有雷声闪电出现。东面是一面地势平缓的丘陵大坡,一直往东过去二十里路程,是陈家岭行政村的最宜居的下东谷自然村,人口一万二千人,是川东人口面积最大的村此数据是八三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得出的最新数据。一条水势温和的河流从东面大山里出来,将雷击山与下东谷村深深分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武陵溪,后来在元蒙时期改为五溪河。
五溪河在进入峡谷前,在谷口沉积了一块三十亩地的沙洲,河流向南折了个九十度的大湾再向西折九十度弯道进入峡谷,从十里峡谷出去在河口汇入乌江。
大沙洲河堤是用条石砌成的防洪堤,足有五米高,公路就在此完结,大沙洲成了物质中转站。五溪河在六十年代就完成了全面治理,河堤两岸都是片石水泥修筑的防护堤。从大沙洲过五溪河建了一座六米宽的石拱桥直通对岸。
过了石拱桥就正式进入了下东谷村的地界。
石拱桥过来在河堤上一块一百多平米的观景休息平台,与观景台直接相连的是一条三米宽的石板路,只见一道三米宽的青石板路从大田中间穿过去。
石板路的两边外各有一块大田,左手边的水田里水留的多,面积大约有十来亩,右边的要小一些,大约六到七亩地,但比左边大约高出一米左右。石板路两边是石条子做的栏杆,大约有八十公分高,以前的人用竹子编的背篼背东西时,累了就可以歇气,刚好石条子的高度和宽度就适合人放背篼歇气。
有孩子在画石条子上的花鸟动物,周航一家还看见有几处的人在作画写生,男女老少都有。
过了水田,路的两边就是一片桃李树林,但此时还没有发芽,全都是光溜溜的树枝,路也稍微有点坡度了。
左手边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六角亭子,亭子基座的一块石头上刻着几个拳头大的楷书字体:洪武二()
十三年御赐建造。面对六角亭,有一对龙飞凤舞的金色字体的行书楹联,右边亭柱:武陵山养武陵人武陵书院临武王亭,左边亭柱:五溪河纳五溪水五溪学士入五殿阁,上有一块金丝楠木匾,匾上五个陈旧斑驳的鎏金大字:五溪学士亭!所以凤凰镇本地的人叫这座亭为学士亭。
武王亭在武陵书院下院前一里路,离学士亭有十里路的距离,武王亭建于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时,学士亭建于明代朱元璋当政时洪武二十三年。
“叔叔、嬢嬢你们知道这上面的典故吗?”这时候从亭子里传出来一串清脆的童音。周航和爸爸妈妈一起朝亭子里望去,见三个十来岁的小男孩好奇地望着他们。
“哦,你们是从哪里来的,竟然不知道这武王亭和学士亭的来历。”陈薇问道,其实这几个孩子刚才早早的看到了,只是认为是附近的孩子,才没去理会。
“我们是昨天从市里来的,慕名来武陵书院走亲戚的。”刚才问话的孩子回答道:“我们就住在武陵书院招待所里,武王亭我们昨天已经看过了,今天上午跑步来到学士亭的。这学士亭的对联好奇怪啊,感觉忒没文化。”
陈薇被小孩的话雷倒了,“小朋友还真敢说啊!”她伸出拇指给了小男孩一个赞,表示一个大大的服字。继续说道:“这学士亭的修建是为了纪念明初大学士开科状元吴伯宗的!朱元璋与天下群雄一起推翻元蒙统治后,争夺天下的时候,深知文人的学识谋略作用巨大,不惜礼贤下士。一三五八年,朱元璋亲自入川,向当时不愿在元朝做官,而在武陵书院讲学避祸的江淮贤士朱升问计。朱升给他提了九个字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石门问计。
后来朱元璋遵从朱升的九字谋略,最终取得了天下。一三六八年正月建国号大明,定都应天,改应天府为南京。朱元璋身边文人武将人才济济,更有当时的天下名仕李善长、刘伯温等,但仍然感念朱升当初的九字谋略功绩,于是欲提拔重用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朱升。时年已经七十高寿的朱升以年迈体衰为由,祈求朝廷准允其归乡养老颐养天年,朱元璋见他确已年迈,去意已绝,只好准允其辞官归乡养老。并赠联一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
一三六九年朱升辞官被准允,向朱元璋推荐了三十五岁的五溪居士吴伯宗。
朱升辞官后并未回休宁老家,而是与妻子一起到了东海西溪,建房而居,第二年五月病逝,享年七十一。
吴伯宗,江西金溪新田人也,其父吴仪原是元代举人,时称‘东吴先生,所以他称得上家学渊源。幼时聪慧,十岁就通晓举子学业,后在父亲的恳求下,奉朱升为师,并一直追随左右,二十四岁随朱升入川避祸。
朱升在武陵书院讲学期间,吴伯宗也曾与师父一起住在武陵书院,博览群书,自号‘五溪居士。朱升被朱元璋请出山后,吴伯宗却留在了武陵书院继续讲学。
一三六二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吴伯宗并不看好大夏前景,于是返回故乡,等待老师的消息。
朱元璋入川到武陵书院向朱升问计时,吴伯宗也曾端茶倒水伺候周围,只是当时的朱元璋眼里只有赛诸葛的朱升,哪里会留意一个端茶递水的小伙子呢!
朱元璋生性多疑,他最恨的就是大臣们结党营私,所以他并没有召见吴伯宗。而是下定决心重开科举制度,网尽天下英才为己用,同时也给天下的读书人一个晋升的机会。于是昭告天下:兴科举!
洪武三年一三七〇年在大明统治的国土范围内各州郡举行了乡试,吴伯宗省试中举,名列第一。洪武四年廷试时,朱元璋亲制策问,吴伯宗对答如流,显示出极高的学识修养和参政能力,方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