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网络还没有那么发达的年代,网民也还没有那么多,但能上网的多是有一定消费能力以及鉴赏能力的,而像这种原创的校园民谣,在这时候肯定也会引起唱片公司注意,毕竟他们也需要给公司的歌手收歌。
甚至如果可以的话,把李勇签下来也不是不可以,毕竟创作歌手在什么时候都是稀缺的。
只不过未来创作者借助网络平台能出头的机会多了,现在则是被大公司垄断,他们的话()
语权更高,很多时候店大欺客自然也是正常现象了。
但等到来到了这里,发现李勇并不是家世背景普通的人,就算隔着行业壁垒不会担心,却也不得不收敛掉一些心思。
然后他们就惊讶的发现他们这边同时接待的还有另一批想要找李勇签约的人,还好并不是抢歌的,是谈小说出版合同的。
现实中李勇就做过网络写手,写过两本灵异小说,算是小有口碑。
不过最后觉得没意思,赚的钱也不够多,便转行了。
但他看的书一直不少,自己文笔也是一直有的,恐怖氛围和人物的塑造,编辑、读者也都是很认可的,放在这个时候来说,写部恐怖小说被出版社看中,其实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
文明发展总是向前的,这文娱产业其实也是。
如果不带情怀地去看早期的那些文娱作品的话,会发现很多的质量其实并没有自己印象中的那么高,只是情怀为其加了滤镜。
就像有些人喜欢推崇早期的影视剧,可除了极少数,大部分也是有着一堆现在常见的毛病的。
当然了,在审美上肯定是消退的,就像影视剧行业,不管是颜值、台词、打戏等方面,都越来越朝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傲慢走去。
影视成了批量的粗制滥造,明星也成了流水线产品,不是没有特色,而是特色重叠,一个没了马上可以换另一个。
以前叫百家争鸣,后面就成了几家争鸣,类型都固定了,只要照着模子走就行了。
反正目的都是割韭菜赚钱嘛,捧谁不是捧呢。
这就有点像是ai的设定,设定好程序按着程序走,都是套路,没有惊喜。
而且这种快餐化、艺术性消退是一种全世界范围内的现象,也不只是国内如此。
但怎么说呢,在这个过程中,也总是会有一批批的优秀作品和个人冒出来,他们的存在还是能说明一种向上性的。
李勇多经受了这么多年的熏陶,看过了那些优秀的东西,肯定是有用处的,至少他的创作思路在这个时候还显得很新颖,再加上基础硬件都达标,那个出版社的编辑看起来对他的作品很欣赏。
虽然这两边没有冲突,但因为对方的出现,却不免会有一种李勇这边是不是要借这种方式提价的想法。
毕竟这也是李勇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当然换另一种角度来看的话,也有利于他们做宣传,如果能够联合起来一起做,那效果说不定更佳。
这其实正是李勇自己心里的想法,不过不好直接说出来,只好安排这样一次见面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先产生这样的念头,再让小舅舅给出一个阶梯来。
没有直接利益冲突,相互合作对彼此都有好处,没道理拒绝。
只不过两边肯定都想要为自己这边争取更多一点利益,所以免不了还是需要有谈判。
还好小舅舅本来嘴皮子就利索的,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处事比以前也要更圆润些了,先是假装自己提出一个想法来试探一下双方的心意,然后看到他们确实都有考虑的表现,才笑道:“我自己都没想到,我这外甥这么能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