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辈子
李林甫上奏,早在二月,太史局丞李非就曾上二十六,四方大吉,主农事,说明他早就关注了这件事,更说明他能体会圣意,应于嘉奖。
唐玄宗问:
“是将张果仙人接回的那个李非吗?”
李林甫拜首称是。
其实在李非前往恒山之前,唐皇李隆基正在着手遴选前去请张果入宫的人,最终还未确定之时,李非竟先他一步,直接将张果引入宫中。当时李非这个名字已经给他留下了印象。
如今,自己刚决定要亲自下地割麦,没想到在他之前李非已经给他安排好了时间。
两件事短时间攒在一起,让唐玄宗顿时对李非来了兴趣。
李林甫的这次上奏,让李适之心中非常感激,他觉得李林甫此人不像神仙说的那般阴损,反而觉得这个人与人为善,诚心助人。最起码,对自己是这样的。
皇上问李林甫:
“这李非是何时入的太史局?”
“今年二月,刚任太史局丞不到两月。原本乃是李适之幕僚,也是他的第三子。”
李隆基听罢点了点头,没有做什么表示,但站在一旁的李适之心中早已乐开了花。
散朝后,李适之对李林甫多次拜谢,均被李林甫拒绝了。还说同是李氏宗族,又同朝为官,本就应共同携手为大唐出力,虽不能唯亲但也不能埋没人才,这也是他李林甫分内的事。
这一番慷慨激昂的说辞,差点将李适之的老泪给弄下来。
回到家,李适之将李非叫到书房,将今天上朝之事十的讲给了李非听,想看看李非怎么说。
李非对神仙是绝对相信的,他不信神仙还能看错人,尽管父亲将李林甫说成了一副乐于助人,为人宽厚的模样,但知人知面不知心。也许,李林甫背后深藏有其他什么目的也未可知。所以李非说道:
“李林甫为人如何,我没有和他打过交道,所以我不能轻易下定论,但神明所言大抵不会错的,我还是希望父亲能多加防备,小心行事。”
尽管和儿子稍有分歧,但大的方向父子俩是一致的,所以李适之也就没再说什么,算是默认。
自从和牛浅浅结婚以来,小夫妻俩一直相敬如宾,牛浅浅知书达理,对诗文尤其喜爱,李非的书房中,有一小半都是他从小搜集的诗文书稿。
此时正值开元盛世,作诗出众者,有献赋求仕这条当官的渠道,所以,朝廷每天都能收到大量的诗文,然后从众多的诗文中遴选出不错的,由皇上本人和朝中的大臣们传阅评判。
虽然通过献赋博取到功名的人凤毛麟角,但精品总还是有的。
作为丈夫,替夫人搜集诗文,自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惜,庙堂太高,李非的手离得还很远,这些事,自然也就委托给了父亲。没过几天,李适之便给李非带回了几篇作品。
自小喜爱,再加上不辍的研读,牛浅浅对诗文的欣赏程度相当高。他一眼就看中了其中得一篇,洋洋洒洒写了一两千字的《名堂赋》,并且如获至宝。
李非也好奇,妻子为何对这篇赋这么看重,粗略通读了一下,确实大气磅礴,雄浑伟丽,但总感觉字里行间有些取巧之嫌,稍显谄媚。..
不过可以理解,本就是为求仕所做。
李非看了下最后的署名: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