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周静有些疑惑的表情,牛丽继续说道:“唐雪燕能凭老板三首歌晋升一线,那是因为背后有仙音。如果是在松鼠,需要多少首歌?估计二十首都不够吧?”
不信你看老板,虽然是新人,但他发的十五首歌曲,哪一首不经典?可结果如何?在质量上我觉得完全可以秒杀这一年所有歌曲的《十年》,下载量还没有五百万。而围脖上,老板的关注度连两百万都没有,这里面还包含了无数黑粉,最核心的收费粉丝,才三千多人。
现在是流量时代,没有体量就没有足够的推广渠道,就没有能力维持或持续扩散热度,那想杀出一条血路,只有用数量硬顶。但老板有那么多的灵感吗?精力能维持这样持续的消耗吗?”
听完牛丽一长篇的剖析,周静和桂妮娜都沉默了。
徐松也赞成。
在娱乐圈大环境上,大娱乐时代的天球和地球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比如说,在资源投入和收益这个比例上,天球是远远低于地球的。
简单来说,如果地球资源投入和收益的比例是1:10,那天球就是1:5,或者再低一点。
为什么呢?
拿华语歌坛来说,最鼎盛时期是在2000年,那是老人依旧在,新生代也有能力接班的时代,市场被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因为需求旺盛,所以在接下来的2001年,歌曲产量创造了纪录,一年一***出了114.5万首新歌,同比增长53.1%,意味着每27秒就会诞生一首歌。
可是这两年,我们只说歌名,不要求听过,有多少人知道500首歌?又有多少人知道超过1000首歌?
大众知道的,和产生的,连零头的五分之一都没有。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神仙打架,好歌太多,反而让歌迷的选择范围相对变窄了。他们只去听最有名的歌手和最有名的歌曲。
而什么是最有名,除了质量,不就是渠道造就的吗?再拿2007年的《青花》和《青花瓷》来说,前者质量真的差得来只能在周传雄的粉丝圈里流行吗?如果真是质量问题,那2019年又为什么会翻红,被广大歌迷喜爱?
就是因为当年后出三十天的《青花瓷》,在推广上完胜,把《青花》压得无影无踪。
至于现在天球的龙语乐坛,比华语乐坛竞争更激烈,一年差不多要产生150万左右的新歌。你想让别人看到你?只有看公司的体量和为你投入的资源,能不能赢过别人。
没有足够多的渠道支持,就会像地球中国那些老牌民族商品一样,质量再好又怎么样,要不被合并、被收购,要不就是死亡。
赞成归赞成,徐松还是举手道:“如果真要靠数量杀出一条血路,我也是没有问题的,二十首,三十首像《泡沫》、《如果爱下去》、《画心》这样的歌曲,我还是写得出来的。”
周静的眼睛顿时亮了,看向徐松的眼神都要拉丝了。
桂妮娜则是惊骇地看向徐松。
她知道徐松是天才,但是二十首《泡沫》是什么概念呀?
拿二线词曲者来说,职业生涯能不能写十首类似质量的歌都够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