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孙崮双手结果印信,准备接受命令。
“第一,自即日起,无本将之令,韩王山军营许进不许出,有敢强闯者,皆斩。
第二,大粮山中粮秣转运之后,不要在中军囤积,以营单位,分发下去,务必使每营手中至少有二十日之粮秣;
第三,军中所有老、弱、病、残及文职人员,大军开拔后,悉数转移至百里石长城防线,由留守故关之田单将军统一调配。”赵括一气儿将命令下达完毕。
其中第一点自然是为了出于保密的考量,毕竟无论是精兵换民壮,又或者是运粮后即行分发,都需要瞒住秦军,而封营显然是最好的办法。
这第二点,则是为了确保大军在渡过丹水防线后,即()
便陷入秦军的重围,甚至于被分割包围,也不至于立时断粮。
毕竟赵军一旦西渡丹水,东岸留守的兵力势必严重不足,而韩王山大营与大粮山大营的连接处,此时便成了最容易被攻破的薄弱环节。而若是此处被攻破,秦军便可以切断赵军主力与辎重部队之间的联系。
赵军缺粮之下,如不能在短时间内击溃秦军,突出重围,获取军粮,军心必然动荡,兵败也就顺理成章了。(历史上赵括虽然是输在包围,但缺粮耶确确实实地加快了赵军崩溃的进程。)
未雨绸缪,将粮秣带足,显然是最好的办法,即便免不了被包围的命运,也至少能够让大军多坚持几许,“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嘛。
当然,携带大量粮草,甚至将粮秣分发到营,势必造成行军速度的减缓,若是急攻确是不妥,稍稍有些不符合赵括在秦军中立的急性子的人设,但也符合赵军之中多方角力的现状。
至于最后的撤离举动,倒是大战之前的常规举动,也算是赵括为保留赵国一分元气的小措施吧。
“是!末将立即前往传令!”孙崮虽然不知道赵括的命令的深意,但并不妨碍他听命行事。经过刚刚周骐的事情,他显然已经看出来了,如今的上将军已经跟廉颇将军达成了一致,甚至每一步都是共同商议的结果。既如此,自己只需听命行事便是!
领命后的孙崮也随即后撤三步,向帐外走去。
帐内一下子空了下来。
而分别,也是时候了!
“上将军!”廉颇率先开口道:“如今大营诸事已毕,末将也该启程了。”
“嗯!”赵括点点头,说道:“将军此去,可先于大粮山中坐镇,待我大军尽起渡过丹水,秦军占据壁垒之后,再行出发!”
“上将军?”廉颇有些疑惑,这跟在故关时候商量的不一样啊。
赵括随即解释道:“本将反复思考,还是觉得,大粮山中需要将军暂时坐镇,毕竟周骐刚刚升任裨将,若是一两万大军或许镇得住,但十万大军,恐怕还缺乏些威信。若是见大军被围便被胁迫出兵,则我军之一切打算都将功亏一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