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去考虑那么多的算计了,现在的钟神秀就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快速拿下冀州城。
但是提速归提速,到了该利用曹魏、蜀汉、东吴,他们这三方诸侯势力的时候,钟神秀也是丝毫都不会留情的。
比如说眼下既然钟神秀改变了计划,那么之前钟神秀跟刘备那边的谈判目标,自然也就可以跟着一起改变一下了。
从原本的跟刘备索取大量的军用物资,改变为要求刘备跟钟神秀一起,提议盟军加强对冀州城的攻势。
并且还要定下一个最低完成指标,如今日最少也要攻陷一段冀州城的城墙或者城门等等,完不成就要遭受四国联盟的处罚。
还有曹操那边,钟神秀也会更改和曹操之间的谈判,让曹操也来支持自己要求盟军加强对冀州城攻势的提案。
总之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榨干曹操、刘备、孙权,他们这三位便宜盟友的剩余价值,让他们再最后为乐国出一把力。
而之后钟神秀这边的计划,也是顺利的一个接着一个地落实了下去,首先就是刘备这边。
本来刘备还以为这一次要被钟神秀给狠宰一顿呢,都已经做好了要大出血的准备,结果钟神秀居然就只是提了这么简单的一个要求。
()
那刘备自然是没有不答应的道理,反正钟神秀的这个要求也不会让刘备难做,无非也就是想要快一点攻下冀州城呗。
至于在此期间因为加强攻势而造成的伤亡,那不是兵家常事吗?打仗哪有不死人的,而且现在还是大家都要损失兵马。
那不就跟大家都没有损失兵马是一样的么,所以刘备那边一口就答应了下来,并且在之后这条提案的通过上,下了很大的力气。
反而是曹操那边,在初期面对钟神秀的突然“反水”,表现的还有些疑惑,但终究是为了更长远的考虑。
没有在张飞擅自袭击曹魏运粮队伍这件事情上面,跟钟神秀和刘备继续做过多的纠缠,算是将这件事情给糊弄过去了。
可是之后面对钟神秀和刘备双双要求,加紧对冀州城攻势的提议,曹操却因为怀疑钟神秀和刘备的真实目的。
不敢轻易地同意下来,暂时和孙权站到了一起,双双反对加紧对冀州城的攻势行动,还是后来钟神秀。
在跟曹操进行第二次见面迎亲的时候,才成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打消了曹操的顾虑,成功地说服了曹操。
同意了四国联盟加紧对冀州城的攻势,这一下子钟神秀、曹操、刘备他们三个人站到了一起。
那么就算孙权再怎么不同意,也都无济于事了,恐怕就算孙权不愿意加紧对冀州城的攻势。
钟神秀、曹操、刘备他们三个人,都会逼迫孙权加紧对冀州城的攻势,否则就要借助四国联盟来惩罚孙权了。
这一下子好了,孙权什么好处都没捞到,反而还惹了一身的臊,现在还要被钟神秀、曹操、刘备他们三个人。
给逼着派兵去猛攻冀州城,这你说让孙权上哪说理去啊,反正是不管怎么说吧。
当乐国、曹魏、蜀汉、东吴,他们这四国诸侯势力终于统一了意见之后,所爆发出来的力量也是相当强大的。
尤其是乐国的军队,在终于不演了之后,所展现出来的战斗力也是相当可怕的,打得晋国守军溃不成军。
接连突破了冀州城数道防线,让冀州城内的晋国守军,几乎是肉眼可见的抵挡不住攻势,那个防守压力是蹭蹭得往上涨啊。
逼迫的司马炎,都不得不继续抽调冀州城内的剩余精锐兵马,去增援冀州城城墙的防守了。
而这就又给了钟神秀一个天大的机会,正好之前乐国这边的时迁、燕青、乐和等情报人员们。
都已经提前潜伏进冀州城内了,现在冀州城内守卫空虚,再加上之前冀州城内就已经酝酿了许久的民怨情绪。
只需要经过时迁、燕青、乐和等人稍微这么一引导,就形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起义事态。
整个冀州城的内部一下子就乱了起来,司马炎有心调军平定内乱,可是眼下冀州城四面告急。
只有缺少兵马支援地份,哪里还有多余的兵马,能够帮助司马炎去冀州城内平定内乱啊。
所以司马炎在无可奈何之下,也只能是抽调守卫皇城的晋国精锐部队,去冀州城内各个城区平乱了。
但是司马炎这么一动,却又给了另外一个人机会,那就是被司马炎监禁在皇城之中的司马懿。
司马懿这样的苟道王者,又怎么可能真的是那种甘于奉献、舍己为人的老好人呢?哪怕那个人是司马懿的亲孙子也不行。
当初的司马懿之所以在最后选择了退让一步,其中固然是有为了晋国整体考虑的原因,担心晋国再继续这么内斗下去。
可能会被其他人给捡了便宜,但更大的原因其实还是司马懿看出来了,自己这个孙子司马炎的优势太大了。
司马炎作为晋国的开国君()
主,现在冀州城内多半的兵马都在司马炎的掌控之中,朝中的文武大臣也大多都是司马炎的臣子。
再继续这么斗下去,多半是斗不过对方的,所以司马懿才会故意选择以退为进,等一个可以反攻夺权的机会。
毕竟只有把拳头给收回来了,才能够集中全力再打出去嘛,而很显然冀州城内大乱,冀州皇城守卫又空虚的现在。
就是司马懿成功夺权的最好机会,在冀州皇城的守卫刚刚被调出去不久,大量身穿白衣的人,就开始从冀州城各处。
朝着冀州皇城秘密集结,同时皇城门口的守卫部队,也被另外一批守卫手持调令,要求提前换岗。
那些守卫们虽然也都不明其意,不知道为什么好好的就突然要换岗,但是既然对方的调令是真的,那他们自然也就只能是听令行事了。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