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又令刘洎,岑文本与马周递日往东宫,与太子李承乾谈论。
然而这些谏臣们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李承乾?
一味的进谏,又是否能够将李承乾已经出现偏差的行为纠正过来?
因为通观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人的劝谏,就能发现其共同点——
这三人几乎是比着上疏,而且措辞是一个比一个凶狠,言语一句比一句锋利,最后却根本得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李世民不禁诧异的张大了嘴。
这……这不对吗?
这难道是有问题的?!
举一些例子,比如李承乾不过盖个房子,于志宁便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
李承乾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
相比之下,孔颖达更是激烈,他只要觉得李承乾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颜直谏,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劝说过孔颖达,认为太子年龄既长,不宜总是当着面痛加批评指责,而孔颖达却表示我这样做“死无所恨”。
结果就是——“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
至于张玄素,那更是无时无刻不谏,言语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听他的,至于结果如何更是可想而知了。
再比如李承乾宠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人,并称他为称心,李世民闻之大怒,竟是直接将称心杀死,遂导致李承乾非常伤心,在宫中为自己死去的男宠立室,让宫人日夜祭奠。
而且李承乾还在宫中为称心树冢立碑,并赠予官职,除此之外甚至经常为称心哭泣流泪。
也因为此,李承乾与李世民之间的隔阂也是越来越深了。
听到这里,李世民眉头蹙得更紧。
他倒是听出了一点问题,但……不都是如此吗?
那不然还能怎么办?难道要放任承乾就那样荒唐下去……?
李承乾固然有错误之处,但这样相当于一味逼迫,并且几乎是没有任何沟通的教育方式,也着实是令人窒息。
所谓越打压,手段越强硬,就越会有很大的可能导致孩子越来越叛逆,也越会引起孩子的触底反弹。
李承乾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虽然李世民也是对李承乾爱之深,责之切,从来就没动过更换太子的念头,但架不住李承乾由此多思啊。
看看有多少人批评他,否定他,好像他哪里都做得不对一样,哪里都做得不好一样,处处受限,处处得不到承认和夸赞,再加上自身有了足疾,更是由此打击了自信心。
从一个备受瞩目的太子,再变成现在这样,这怎么能不叫他变得敏感又自卑?
再加上这种情况下,李世民还因为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使得其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一样,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
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李承乾能不多想?
李世民不由得张了张嘴,却突然就说不出来话了。
听着这些话,他心中竟也难免心酸起来。
设身处地想一想,若他是当时承乾的处境,又会是何种心情与想法?
身处其中或许是察觉不到,也勘破不了真相如何,如今被天幕这样道明,才竟是颇为无言以对。
当然即便如此,李世民也不想废太子,甚至煞费苦心的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
此举的目的就是意在告诉众人,他是绝对不会废掉李承乾这个太子的,但其实重点不是给李承乾增加多少助力,而是如何教导和掰正李承乾才是,可惜李世民还是不懂,并再次用错了方法。
结果就导致李承乾逼宫谋反,李泰还有了谋嫡之心。
而到最后,李世民深知“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于是只能果断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其目的就是要能够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以及李治这三个最心爱的儿子。
真是倒也可怜了李世民的一片拳拳爱子之心了。
但不得不说,最终导致这种不可挽回的结局,这其中李世民的错误教育行为等,也着实是重要促使因素。
要是李世民能看看现代相关的教育知识,没准儿还能发现自己这种行为的激进之处,还有他找的那些大臣们,一个个的,也真是“太会想当然”,学问上也许没什么大问题,但这教书育人的问题上,又哪有这么简单呢。
到这里,不止是李世民心情复杂,先前被提到名字的众人也是心情复杂。
——致使太子最后逼宫谋反,竟也有他们的原因在?!
这简直叫他们不知该说什么是好了。
而后众人下意识看向身前那资料库中——
其中教育和育儿相关,难怪也会被放入其中,所以这竟也是一门学问吗?
再说一下和汉武帝相关的巫蛊之祸,以及其太子刘据之死。
刘彻还没来得及多思,听到这里,立即又凝神起来——终于说到这里了!
所以他晚年的“巫蛊之祸”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前天幕结束,他可是拉着自己儿子交谈了一番,能明显感觉那小子有些许别扭情绪。
不止是刘据,刘彻也是难免有些别扭,好像长子的死和他有关,可他还什么都不知道。
巫蛊,即为一种巫术。
当时人认为使巫师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于地下,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即有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