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累个半死
“瞅瞅,抻着了吧。再叫你不好好站着了,左摇右晃的没个稳当气儿。”李翠珍抻着脑袋往街头瞅:“怎么这长时间,车还不来,这拉砖能拉这么长时间吗。”
赵文多把手里吃掉三分之一的糖葫芦塞给赵文男,她都怕再馋她一会,小丫头得下猫崽儿。看她还瘸着条腿的份儿上,剩下的就都给她吧。
拍了拍手上粘着的碎渣儿,直了直腰,环顾了下四周,跟着冲道对过一辆等活儿的三轮车招了招手。
“干啥呢?”李翠珍给吓了一跳,直觉的发问。
“叫车。”赵文多惜字如金,早知道她妈站在这里是为了等着坐返程的骡车,早就不跟这等了。
亏她还以为这小气巴拉的人看开了,愿意带两姑娘逛小吃街了。哪怕是只买了这两样,也足以证明俩人在她这个妈心中的位置上升了。
没成想,特意跑过来是为了回去继续蹭车呢,买吃的只是顺带着的。
买的是同样的东西,可知道了这之间的差别,这心情都变得不那么美丽了。
八成她还是借着小四的光,小四借着的是瘸腿的光,要不这两块打糕一根糖葫芦也是吃不上。
李翠珍节省会过了半辈子了,出门就没花过冤枉钱。直觉的就喝了声:“叫什么车叫车,你两条腿儿是拿来喘气儿的啊。”这在家都王风惯了,要是孩子不听话那上来就是个吼。
赵文多这么些天那都是油出来了,不再跟刚来那会儿不适应了。李翠珍要吼吼她的,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一点儿都不耽误。声音大了就掏掏耳朵,全当风刮过去了。
“你这熊孩子,没听见我说话吗?赶紧把车退回去。”李翠珍眼见三轮车朝着这边来了,催促赵文多。
赵文多冲她龇牙‘嘿嘿笑了两声,变脸似的合上了嘴:“不退”。
“唉,你这熊玩意儿——”
“妈,我们就坐车吧,我腿疼走不动路呀。”赵文男扯了李翠珍的手用力摇晃道。
李翠珍低头看了眼她可怜巴巴的小眼神,最终选择了沉默。她差点儿都忘记了,小四的腿还伤着,光想着蹭人骡车可以省两钱儿了,她这个妈当的真是不称职,还赶不上当姐姐的。
眨眼间,三轮车就过来了。
蹬车的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儿,话还挺密。从三个人上车开始,一路絮絮叨叨的直唠到了下车。
母女仨听了一耳朵的人物传奇史,主角还不是他自己,是他的三舅姥爷家二小姨子的大姑姐家二姑娘的大伯哥,他管叫姨夫的史姓男子。最初家里是穷的叮当响,自从学会了一门烧窑的手艺,可就能行了。
镇西郊边儿上有个旧窑厂,一直荒废了多少年了。这位史姨夫胆子也也大,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统计三十八块钱的巨款,跟村里买下了这里,说是要当宅基地给儿子们盖房子。
都知道他会烧窑这门手艺,家里又是要盖房子,所以每天看见他进进出出,又是取泥又是晒土的谁也没当回事儿。
直到春风吹进了门,不少人都当起了头波吃螃蟹的人。史姨夫也不再掩着藏着了,一窑窑的红砖不断的烧了出来。这才知道,哪里只是给儿子娶媳盖新房,分明是早有准备,晒了那么些的泥土,为的就是这一批批的红砖。
别看这砖小一块儿才不到一分钱,可架不住用的量多啊。哪家盖房子少说不得个万把块儿砖,房子再大些的那数量可就翻了倍。
“这才短短几个月,我那姨夫可就挣了不下一个数了,妥妥的是这镇里头一个万元户。”
“真有这么赚钱?”李翠珍觉着这就是个愣头青,话密还能吹。
()
“大娘你还真别不信,现在买砖盖房子的可是老鼻子人了,不光是咱们镇,隔避镇子也有不许闻风过来买砖的,我听说那都排到
半年后去了。”
怕她们不相信,小伙儿又给解释了下:“现在天冷烧不了砖,咋地都得开春后才能开窑。现在他们抢的都是之前烧好的砖,可再多也是有数的,越买越少,实在抢不上的就只能先预订,一个接一个的排就到了那么远了。”
虽然他一再强调,自己说的都是真事儿,可李翠珍还是不咋相信。还跟两姑娘直吐槽:“可别听他瞎掰掰了,这镇上一共才多少户人家,叫他说的那砖像不要钱一样,都赶着去排队。真当现在家家都发了财,说盖房就盖房,那不得钱哪。”
现在盖一房,那少数不得个三百二百的,就拿白浪里村来说,一百多房人家里,又有几家能掏出这个数。
“还几个月就挣个万元户,那得多少户人家盖房子才能挣到这些钱,全镇子千余户都过去那才行吧。”
看她妈一副忿忿不已的模样,典型仇富心理。赵文多手指八把下巴一支道:“也不用全去,有个十分之一也就够了。”
粗略估算了下,按平均值计算,一套房两万块砖,利润四十块,两百五十套房子就能挣出万元。全镇大约近两千户,加上外镇的一部分,大概是十户人家就有一户人家需要用砖盖房。
一般来说,正常情况下是达不到这个比例。一年三百多天,能盖房子的日子多了去了,凑到一起的机率并不是很大。
能出现这样密集情况也不完全是那小子吹牛,特殊时代下的产物,并不能用平常规律来看。
白浪里是个小村,一百多户人家。百分之九十几都像赵家一样,住着三面围起来的大杂院。一个院子里至少有四五户人家,每家最多两间房,普遍都是一间。
全家男女老少加起来七八口子人,都睡在一铺炕上。如果不是条件所限,谁乐意生活在这么拥挤不便的环境里。
老百姓的日常就是衣食住行,在前两个都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那第三个就会被提出来解决。
但凡有余力的,都想早些搬出这种几家人混居的地方,盖上一套属于自家的房子。大小可以无所谓,重要的是独门独院,不用再跟别人家挤了。
李翠珍说的那些,赵文多并不是十分赞同。
他们村子确实是比别人晚起步,相较来说要穷上一些。可凡事没有绝对,一个村子也是同样。并不是所有人家都后知后觉,就比如早上蹭过车这家,步子就迈的要早。
之前借着伺候村里大牲口的便利,只用了一半的价格买下了准备淘汰的老马,牵到临村配了头毛驴,下了头骡子。
这一放开,各种小生意随之而起。他家就靠着骡子来回拉货,每个月都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
有了这稳定的进项,手里头又慢慢攒了些钱,也是有条件离开所住的杂院。
盖房子就要先准备红砖,这时候备下开春土一解冻了就可以动把了。
人都是这样,没有条件的时候,怎么样都行。一旦条件充足,就怎么也不想再凑和了。盖房的念头一起,就越发不耐烦住下去。心里跟长了草一样,天天想着早些住进属于自家的大房子。
跟他这样先一步挣到钱的人家不同,还有一种是本来经济条件就很好的人家。比如下屋住着的姜家,一家子好几个工人,只小儿子不挣钱。这样的家庭手上是必定有积蓄的,而且还数目不小。足够盖上几间的大瓦房。
他们这种家庭,不是没有条件住大房子,完全是因为大环境不允许。如今春风吹进家门,村子里又给批宅基地,这是分分钟就能起房子的人家。
上面这两种()
,全村里不用多了,十户就够用了。细算之下,这个万元户还真就不是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