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城的攻防战,比预想中的还要艰难一些。
这其中,梁人顽强的抵抗意志,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则是徐国的帮助。
其实在六月底的时候,在失去了所有外围据点,断绝了和外界的联系后,完全陷入孤立的大梁城,就被打的城防动摇,快要坚持不住了。
可以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梁人察觉到情况不对,趁着楚军没有防备,立刻就派出了一个先天宗师突围而出。
这个作为使者的先天宗师,离开大梁后,并没有前往还在梁国掌控的腹地,是直接北上去了徐国。
梁国腹地的情况,已经很糟糕了。
梁国在后方,虽然还掌握着六七郡的地盘,这些地盘上的人口,大概也还有个两千万左右的样子。
但这两千万人,却已经是青壮尽失,男丁皆无,只余老幼了。
这种情况下,从那些剩下的老幼之中,再压榨一把,或许还能够再搞个一二百万人的大军出来。
但这一二百万大军,都将是十五岁以下,七十岁以上的小孩和老头了。
这种兵源组成的大军,那素质连民夫都不如,送上战场充当炮灰,都嫌不够资格,拿出来能有什么用?
所以从后方再行征召大军,或许可行,但却解不了大梁城的围。
而梁国南面和东面,虽然也有两三百万的兵马,但这两个方向,同样也有大量楚军存在,甚至还有唐国这个搅屎棍。
这两方面的兵马,虽然可以调动,但人走了,楚军和唐军可就来了。
那六七郡的后方腹地,也将不再属于梁国。
要真这样,那还不如让大梁沦陷了呢。
没了大梁,梁国还能存活。
可没了后方那几郡的地盘,梁国可就立刻暴毙了。
两者孰轻孰重,大梁城中的那些君臣,自然能看得清楚。
所以靠自己,是救不回大梁了,也没法让梁国度过这一劫。
想要保住大梁,想要让梁国在丢了大梁后,能损失少一点。
最后的办法,也就只有请外援了。
而纵观周边,此时能帮梁国的,也就只有和梁国接壤,甚至和已经楚国接壤,同样面临着楚人威胁的徐国了。
因此大梁城派出去的使者,在突围之后,目的很明确,就是跑去徐国搬救兵。
至于徐国会不会愿意帮他们,这点,梁国上下,还是很有信心的。
因为现在,形势已经很明显了。
大梁现如今,眼看着是快要保不住了。
而大梁一丢,梁郡也就全部沦陷了。
楚人夺了梁郡,再加上去年就已经占领的济阴郡,那么便从南、西两个方面,对如今徐国控制的青州东平郡,形成了夹击之势。
东平郡将面对楚国两个方面的打击,边境环境,瞬间就会极其恶劣。
徐国想要守住这块地盘,也将极其艰难,随时都有可能丢掉。
可徐国敢丢了东平郡吗?
东平郡,可是徐国在河南,仅有的中州两郡之一。
也是去年时候,趁着梁国失势,趁机抢下来的地盘。
也是精心挑选的地盘。
去年梁国如此落魄,后方腹地那么空虚,徐国为什么就单单抢一个东平郡?
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东平郡,处在徐国之南,同时也在徐国青州掌控的另一个郡,乐安郡的东边。
是的,东平郡最大的作用,就是充当乐安郡的东部屏障,用来阻拦楚国向乐安郡的渗透。
乐安郡的地位,大致相当于赵国()
的东郡。
不仅安排了徐国一半的人口,郡内有着一千二百万的百姓,更是如今徐国的帝都所在,举国权贵都在那边了。
是的,在去年开始,似乎是见到楚国在中州,越发势不可挡的态势。
同样也是因为北边的寒潮,也影响越来越严重。
所以出于遏制大敌,以及生存压力的影响,徐国终于决定正式迁都了。
在去年九月份的时候,徐帝带着朝廷百官、公卿贵族、皇族宗室、还有大量军队,迁移到了南都乐陵。
这一波迁徙,不仅带来了大量精英,随行的还有上百万北都百姓。
如此多的人南迁,自然使得乐安郡,变得越发拥挤,渐渐有些难以安置了。
而且在徐州地区,徐国还控制着三郡地盘,这三郡加起来,上面还生活着一千一二百万人。
可北边的寒潮,在去年的时候,就已经再度逼近徐国北疆了。
这三郡之地,估摸着也保不了几年了。
河北徐州之地,剩下的千余万人,也要在这几年内,加紧南迁。
也就是说,徐国有一千多万人,急需进行安置。
可乐安郡这边,如今都已经拥堵非常了,哪还有更多地盘来安置这些人?
东边新占的东平郡,倒是足够空旷,稍稍开发一下,还能安置上千万人。
可那里直面楚国,已经成了赵国的最前线,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燃起战火。
往这样一个边境区域移民,脑子抽了才会干这种事情。
因此,东平郡,不是一个好的安置地方。
可东平郡不行的话,徐国也就没有新的地盘了。
它总共在青州,也才占了两郡之地,如今这两郡地盘,都有了规划,实在没有太多生存空间了。
徐国想要安置移民,就必须要找一个新的地盘,用于容纳更多人口。
而徐国想要继续扩张,想要新的地盘,也就只剩下一个选择,那就是向梁国要了。
毕竟,梁国在青州,还有六七郡之地,实力又衰落的厉害,自然是周边众多恶狼眼中,最好的肥肉。
谁不想在他身上咬上那么一口?
可尴尬的地方来了。
如今徐国和梁国,可是才结盟啊。
就在去年,去年八月份,徐国想要迁都前,为了稳定帝都附近的安全环境,也为了更好的扶持梁国,所以便和梁国进行了结盟。
两边都是盟友了,而且才刚刚结盟,转头你徐国就对盟友下手了。
你说说,这事情传出去,徐国要怎么混?
这可是比楚国背刺魏国,还要更加恶劣的性质。
因为楚国虽然捅了魏国一刀,可谁都无法否认的一件事情,那就是楚国和魏国之间,从来都没有过任何盟约。
无论是纸面上的,还是口头上的,这些都没有。
这些年,楚国一直奉行的,就是中立政策。
或者说,是左右逢源政策。
楚国开门做生意,谁来都是朋友,只要给钱,楚国什么都卖。
不管是兵器,还是粮食,又或者是布匹、药材等等,只要出得起钱,楚国都可以卖。
再加上楚国远在大江之南,又不加入中州战事,还有自身强大的实力,以及战争中各国确实存在着需求。
种种条件下,楚国这么一个中间商,就获得了所有九州霸国的认可。
这也是先前楚国能做魏国生意,能做梁国生意,能做郑国、晋国生意,甚至能绕远路,做赵国、徐国生意的原因所在。
都和这么多国家做生()
意了,就算为了维持这些生意,楚国也不能和其他国家有结盟举动,甚至连偏向性举动都不能有。
这种约束下,楚国当然不可能和魏国结盟。
先前所谓的联合出兵,也仅仅只是定一个方向,然后各自为战而已。
两军都没汇合,一个打河陇,一个打草原,面对的敌人势力都不同,说个联合都是抬举了。
只能说,大方向和大目的一致,双方有默契罢了。
所以楚国背刺魏国,理论上讲,是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
这又不是背盟,楚和魏之间,也没什么纸面协议。
顶多是打了一个向来合作默契的生意伙伴,对生意的影响很大,对商业声誉影响更大,今后楚国是别想和各国做生意就是了。
至于其它的,那还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