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关灯
护眼
第479章 唐宋八大家苏辙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历史的笔触文人的笔,是国家命运的画师。

苏辙,北宋文学巨匠,以其锋利的笔锋,钩勒出文人误国的沉痛图景。

在北宋时期,不管是在文学方面,还是在政治方面。

他都像两座高耸的山峰一样,非常了不起。

他的政论文章,不仅文学价值斐然,更蕴含对时政的深刻反思。

“苏辙是眉州眉山人,其父苏洵年轻时屡试不中。”

“庆历八年,二十七岁的苏洵闭门苦读,又将自身所学教授给两个儿子。”

“苏辙在父亲苏洵的教育下,与兄长苏轼一同成长。”

“嘉祐元年,苏辙随父亲苏洵和兄长苏轼出眉山游仕。”

“路过成都,拜访知州张方平。”

“见到他们后,张方平以国士礼待苏氏父子三人。”

“苏辙与苏轼一同参与欧阳休主司的礼部考试,兄弟二人同登进士第。”

“同年三月,苏辙在崇政殿参与皇帝主持的进士考查,中第五甲。”

“同年四月,苏辙母亲在家中去世,苏辙跟随父兄一起归蜀守丧。”

“嘉祐四年,为母亲守丧结束后,苏辙再次跟随父兄游京师。”

“嘉祐五年,苏辙兄弟二人寓居在怀远驿读书,准备制科考试。”

“嘉祐六年,皇帝亲自在崇政殿考查制科举人,苏辙献上一篇策文。”

“论说皇帝年纪大后,不再勤于政事,把朝廷之事的得失详尽说明,非常中肯。”

“策文交上去以后,司马光奉命赴崇政殿重新审核应制举人试卷。”

“考官争执不下,宋仁宗认为不能既设置直言极谏科,又将正义直言的考生贬黜。”

“最终宰相不得已把苏辙的试卷放入下一等录用,最后让苏辙担任商州军事推官。”

“苏辙被任命为商州军事推官,但当时苏洵被任命在京城编写。”

“而兄长苏轼又要去凤翔县上任,苏辙就乞求在京城奉养父亲。”

“宋英宗治平元年,兄长苏轼从凤翔任满回到京城,次年苏辙任大名府留守推官。”

“治平三年,父亲苏洵在京城去世,苏辙兄弟二人从汴京进入安徽。”

“从安徽走水路沿长江逆流而上,把苏洵灵柩送回故里安葬。”

“之后过了一段时间的蛰居生活,直到宋神宗熙宁元年,免丧后苏辙兄弟二人又再次出发东游京师。”

“苏辙免丧后,于熙宁二年抵达京师。”

“三月,苏辙上书论事,皇帝批复道,观览苏辙奏疏,就能明白苏辙是一个专注于当世政务的人。”

“如果让苏辙沉沦下僚,使他的志向无处所伸。”

“确实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后面就在延和殿召见苏辙。”

“当时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管理三司条例,苏辙以制置三司条例司做此二人的僚属,承担检祥文字工作。”

“吕惠卿攀附王安石,苏辙和他讨论事情的时候,双方观点多有矛盾之处。”

“王安石制定《青苗法》,与苏辙讨论商议,并告诉苏辙,此法如有弊端,直接告知不用怀疑。”

“苏辙认为,用钱贷给老百姓,收取二分的利息,本来是用来救济老百姓的,并不是谋利。”

“但是在借钱和收钱之间,就会有官吏借机谋求私利。”

“即便是有法律也不能禁止,钱到老百姓手中。”

“即使是良民也不免随意使用,到了还钱的时候。”

“即使是富人也不免会逾期,这样的话,恐怕必须得用鞭催促百姓,那么州县之事就会不胜其烦了。”

“苏辙认为可以学习唐代刘晏的办法,米价便宜的时候官府购买大米,等到米家高昂的时候又将储存的大米低价售出。”

“这样就不会存在米价异常波动的弊病,即用常平法即可。”

辛弃疾:名气不如大哥的苏辙,或许比苏轼的结局好很多。

提起苏辙,他的标签仿佛只是苏轼的弟弟。

话说俩兄弟小时候,他们的老爹正是发奋读书的时候,然后屡次科考屡次不中。

后来老爹一怒之下决定不再参加科考,而是在家读书,并且亲自教导两个孩子。

兄弟俩从小就感情特别好,虽然他们都聪颖好学,但是性格却截然相反。

哥哥苏轼性情张扬,弟弟却沉稳内敛。

老爹自是最了解两个儿子的,于是给他们的起的名字也特别有讲究。

老爹为两个儿子操碎了心,那位哥哥日后果然是因太过张扬一连被贬。

如果不是靠着骨子里里那点乐天派的血液,很可能就撑不过去了。

反观弟弟,谨遵父亲教诲,一心朴实地为朝廷为民谋福利,踏实沉稳,但是这可并不代表他没有自己的主张。

相反,苏辙是属于那种地雷式的人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科考第二年,兄弟二人参加的朝廷制科考试中。

要说这制科考试,它和普通的科举考试可不一样。

制科考试是朝廷专门为选拔特殊人才举办的考试,并且由皇帝亲任主考官出题。

那含金量是相当高了,自然难度也是相当大了。

这么重要的考试,说巧不巧的在考试前夕。

苏辙偏偏病了,要是因为这个错过考试日期真是肠子都要悔青了。

幸好有人家宰相韩琦给罩着,居然建议皇帝把考试日期延后。

不久,考试结果出来了,哥哥苏轼荣获三等,苏辙荣获四等。

谁能想到,苏辙在考卷中能把皇帝骂个体无完肤!

他以历史上臭名昭著的6位昏君为喻,指出宋仁宗年纪大了,开始懒惰怠政啦。

什么后宫太多,贪恋女色,什么滥用民财,总之就是执政能力太差。

这颗雷一扔出去,可给这帮老臣惊够呛。

另一名考官范镇认为苏辙文章确实厉害,但这样骂皇帝还是有些过分,应该定为第四等。

还有的直接说骂皇帝这还了得,应该直接让他卷铺盖走人,不治罪就不错了,还评什么等级。

最后争执不下,就交给宋仁宗裁决了,这才定了个四等。

“王安石认为苏辙言之有理,对于新法是否施行会再慢慢考虑,从此以后的几个月都不再谈及青苗法。”

“河北转运判官上奏请求几千份度僧牒作为本钱,在陕西漕司私自施行青苗法。”

“春天贷款给老百姓,秋天向老百姓收钱。”

“这种做法跟王安石的本意相一致,于是青苗法便施行了。”

“王安石趁机派遣八位使臣到各个地方,去收取尚未收取的利润。”

“朝廷内外都知道他们会迎合王安石而生事端以滋扰百姓,但都不敢说。”

“苏辙去向陈升之进言,以前嘉祐末年时期,派遣使臣到各路宽恤百姓。”

“但都致力于制造事端,回朝所奏大多不可施行。”

“因此被天下耻笑,如今做法和这个没有什么不同。”

“苏辙又向王安石上书,极力说明不可以施行青苗法,抵触王安石。”

“王安石发怒,将要加罪苏辙,陈升之阻止后,把苏辙贬为河南留守推官。”

“熙宁三年,恰逢观文殿学士新知河南府张方平知陈州,张方平上奏将苏辙改辟为陈州教授。”

“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苏辙回到京城。”

“过了一个月后,张方平担任南京留守,上奏辟苏辙签书应天府判官。”

“元丰二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入狱。”

“苏辙上书请求用自己的官位代兄长赎罪,没有被允许,受到苏轼牵连,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

“此后五年都没有得到调迁,直到元丰七年,苏辙才调任歙州绩溪县县令。”

“元丰八年,宋神宗驾崩,哲宗即位。”

“五月时,苏辙生病直到秋天才病愈,抵达京师。”

“宣仁太后临朝,起用司马光等旧党人士,打算革除王安石变法弊端。”

“但是原来的宰相等人尚在,苏辙便上书一一将他们弹劾去职。”

“吕惠卿刚开始攀附王安石而得到重用,协助王安石推行新法虐害天下。”

“等到王安石大势已去后,又在后面诽谤诋毁王安石,世人都很厌恶他。”

“这个时候,吕惠卿自知免不了罪责,乞求在道观出家来躲避被贬谪地方的下场。”

“苏辙上书分条陈述吕惠卿的奸恶,最终以散官将吕惠卿发配在建州。”

“司马光因为王安石雇役法的危害,而准备重新施行差役法,却不知道差役法的危害跟雇役法是一样的。”

“苏辙便进言,自从免除差役法以来才过了二十年,官吏百姓都还没有习惯。”

“何况役法的施行,关涉众多,盘根错节,应该详细审定再慢慢施行。”

“如果没有穷尽役法的首尾利弊,就急忙施行,恐怕施行以后,又会生出其它弊端。”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狼的圈养,霸道总裁男娇妻 八零辣妈飒爆了 斗罗:百年传奇之我是尘心二叔 犬夜叉的长生之旅 灵魂摆渡:我师傅是九叔 直播:觉醒怪盗基德,震惊全世界 他是一个小结巴 凤帝临朝 表演科今天也想与侦探同归于尽 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