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安反问道:“你觉得是好事还是坏事?”
“当然是好事。”
书生颔首道:“所有人都考四书五经,方才彰显科考公正,免得那些世家勋贵,钻小类目考试的空子。”
“说得有理!”
李平安赞许点头:“我家儿子资质愚笨,不指望他考中,多读些律法,将来做个状师也能养家糊口。”
书生心底生出几分鄙夷,读书是为了救世济民,谈赚钱就太俗了。
“诚惠,三十七两。”
掌柜的姓崔,八字胡一颤一颤,双眼透着生意人的精明。
李平安付了银子,似是无意闲聊:“崔掌柜,我听京城经商的朋友讲,状元楼的掌柜是不是姓吴?”
“吴就是崔,崔就是吴。”
崔掌柜笑着说道:“本就是同宗同祖,本家看咱姓崔的没落了,伸出手帮一把,也是情理之中。”
李平安眉头一挑,不禁敬佩状元楼东家。
先前改崔为吴是避祸,现在翅膀硬了,改吴为崔,收获了江南世家好感。
何况崔家传承千年,纵使抄家灭族,也会遗留许多政治资源。
状元楼收拢崔家旁支,可谓好处无穷。
“这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一跃成为本家,属实倒反天罡了!”
李平安啧啧称奇,赶着牛车回家。
从今往后。
唐英白日里与同学读四书五经,晚上挑灯夜读律法书册,得空还得锻体、炼脏,参悟揣摩混元真气。
十二个时辰安排的满满当当,繁重课业,堪比后世中学生。
媳妇可怜儿子辛苦,询问道。
“相公,为何与学生区别对待,要求儿子主修律法?”
“教学生们读四书五经,是国朝大势如此。”
李平安与学生萍水相逢,可不会为了区区师徒之情违逆大势,当真让有心人扣上帽子,平静生活就乱了套。
“教自己家孩子,怎么能学儒家那一套?”
纵观历史上有成就、建树的的人,无不是学的法家,他们主张法治,主张厚今薄古。
反观儒家,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主张厚古薄今,动不动就上古、祖制、传承之类,除了禁锢思想,没有任何作用,否则早就称霸世界,也不至于兴衰轮回。
偏偏历史上无数教训,也唤不醒大多数人。
教育下一代时,总是不经意间用儒家改造孩子,譬如什么狗屁三纲五常。
李平安与寻常家长不同,自个儿长生不死,养孩子纯粹是机缘巧合,不要他尊敬、回报,更不要后代祭祀上坟。
所以更加看不上儒家,于是教导唐英读律法。
转眼半年过去。
临近年关。
李平安与媳妇正在准备年节吃食,唐英皱着眉头走过来,指着《乾律》中一条律法。
“爹爹,同样是杀人罪,为何还要通过受害人籍贯,对凶手不同处罚?”
《乾律》中注明,杀皇族等同造反,诛九族。
杀士绅者,首恶砍头,亲族流放。
杀民户则偿命,最后就是杀贱籍,赔银十两。
李平安略作沉思,正要开口解释,发现有疏漏,继续向深处思索,发现漏洞越来越大,盖因籍贯本就不合理。
总不能告诉儿子律法错了,最终无奈叹息。
“你且记住,人生而不平等。”
唐英追问道:“儒家说民贵君轻,乾律说重君轻民,究竟哪个说得对?”
李平安强行解释道:“朝廷通过律法,将人划分为上下籍贯,是为了便于管理。”
“哦。”
唐英对此答案并不满意,继续向后翻看,很快又寻到了新的问题。
“胥吏属于贱籍,为何能管理农户?这不是下克上吗?”
李平安思索片刻,说了个模棱两可的答案:“这是以贱压良,以恶制善,同样是为了便于管理。”
唐英疑惑道:“这岂不是与扬善抑恶、为善去恶相斥?”
“……”
李平安无奈道:“儒家是道德观,用来驯化百姓,但是朝廷牧民需要的是法治。”
“牧民……”
唐英追问道:“所以朝廷像放牛放羊一样放牧百姓吗?”
“慎言慎言。”
李平安忽然有些后悔,或许不该教儿子读律法,不如读些四书五经,安安稳稳愚忠于上也不错。
“伱切记得,关于律法的问题不许与任何人说,只能自己去看去想!”
“父亲放心,孩儿不会与外人说。”
唐英已经八岁,在大乾接近成人,又读过几年书,自是明白其中忌讳。
李平安又叮嘱道:“将来若是去做官,不要超过九品……七品!”
七品小官儿,犯再大的错,以媳妇的实力都足以保下,再高就很难说了。
“孩儿记得了。”
唐英不明其中缘由,出于对父亲的信任,点头答应。
“你将来在外边,切记开口闭口自称儒家门徒,行事时则以法家为准,儒皮法骨,方能在世上立足。”
李平安说道:“将来有了基础,再跟着为父读些道经。”
唐英疑惑道:“为何不现在读道经?孩儿还能挤出些时间。”
李平安睨了这厮一眼,看在媳妇的面子上,没说他天资寻常,而是寻了其他理由。
“读道经,随心所欲,自然而然,不能挤时间强求。”
眼见着唐英还要追问,李平安唯恐答不上来,失了父亲威严,抬头看到陆京出现在门外,主动出门招呼。
“小陆子,怎么有空回来?”
年中时衙门抓了不少胥吏,多为贪墨克扣粮税的差役、书吏,偏偏推行新政又需要不少识字懂算数的人。
于是衙门招募临时工的临时工,籍贯仍然为良,临时干胥吏的活。
陆京写字不差,又精通算数,很顺利的进入衙门当值,近半年来只来过一回。
“先生,我准备参加明年童子试。”
童子试又称为院试,由县衙学政主持,考过了之后就授予秀才身份。
名称是童子,考试的人却不止童子,甚至有三四十岁的老书生,穷经皓首一辈子都没能进入士的阶层。
“你读书基础不差,只是没有名师教导,属于野路子学问,不适应规矩森严的科考。”
李平安稍作沉吟指点道:“你在县衙当值,应当能接触到卷宗库,花些钱将过去十年所有过关考卷,全部抄录背诵。”
“模仿其行文规律,尤其是近两年试卷,从中揣摩当下学政喜好!”
后世的考试秘法就两个字:刷题。
转换到大乾的科考,主考官的个人意志占了很大的成分,刷题的同时要揣摩喜好,譬如学政喜礼记,答题时就多引用礼记论述。
陆京闻言,面露喜色。
这个考试法门说破了简单,但是用处特别广,将来乡试会试乃至殿试都能用得上。
“多谢先生指点,将来弟子学有所成,必有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