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日一早,上舍试全部考完后,礼部考官又忙公试,而裴恒昭则被先生叫到书房里头去。
他的先生是个年岁稍大,两鬓染霜且和蔼的老人,姓孙,字号安平,安平先生未语先笑,伸手示意他坐在前面的凳子上,也不说话,而是先给裴恒昭倒了一杯茶。
在茶汤缥缈的雾气中,安平先生摊开一本考核本,上头一页印着裴恒昭名字的,每一项考核中都写满了优。
在太学读书并非是件易事,日日有小考,月月有私试,早晚都得习射,不论外舍、内舍,又或是当中的佼佼者,上舍生都没有来得容易的。
而裴恒昭在上舍生里头也是尤为出色,尤是他昨天的论策,以及后头又补的策论,礼部考官都来找他说过。
安平先生合上册子,双手交叉,目光平视裴恒昭,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也该知道,在内舍满两年,且今年上舍试获得八分,年度考校为优的即可从太学毕业,取旨释褐授官。虽你入内舍未满两年,可你表现却是众人有目共睹的。”
后面的话,安平先生没有再继续说下去,他相信裴恒昭明白自己的意思。
“先生,我无需此次机会。上舍生里自有比我优秀且刻苦,更适合提早毕业入朝为官者。而我,想要的是参加科举。”
裴恒昭早早就想过以后的路怎么走,他从来不想靠太学一步登天,他的意图从来都是在科举,直接去殿试,想要争先,想要去地方上。
而非留京,陷于党派斗争,于结党营私上头。
“我早知你会这么想”,安平先生了然,今日不过是听了几位考官的撺掇,想要再来问问。
他垂头看着自己在茶盏中的倒影,声音悠长,“你那年从杭城州学考到太学时,是我见的你,当时看你一手行文,就知你是个好苗子。那日我问你,以后入朝为官,该如何?你还记得你是怎么回答的。”
裴恒昭当然记得,他又坚定地重复自己说过的话,“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那时他从来没想过,自己要做大官,做人上人,他的落足点,在城镇,在乡野民间,而非朝堂。
“那你现在又是如何想的?”
安平先生很想听听,时隔两年多,他的回答又是否会改变。
“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
裴恒昭的念头从未改变,他反而更加坚定且有力量。
安平先生看着眼前眉宇中都犹带意气的少年,英姿勃发,他终究还是老了。
“你可知,不管哪条路都犹为艰难,殿试可比省试和解试都要来得难。且官并非那么好当的,,尤其是地方上的。”
“我知道,可我心意已决。”
裴恒昭也算生得富贵,家中父亲为杭城父母官,他自小耳濡目染,也立志要做个好官。
“是我着相了,毕竟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你且回去吧。”
安平望着少年的背影步入外头的光照中,忽然露出一个笑容来,想起年轻时裴恒昭他爹也是这般,从益州到平城到杭城,虽未高升,却做得都是实事。
望他也能这般,于漫长且无终点的路上一直保持本心走下去。
作者有话说:
男主以后可能会当状元(不知道大家看腻了没有,如果觉得有哪里不好的,留言说一下。),但不会当大官,他应该会留在地方。
其实文中到现在,到后头也总要走到婚嫁上头,女子在那个时候到十八还不成亲,极少。
但现在我们还是要跟随自己的意愿,结不结婚都是自由的。
希望能看见大家的评论呀,会开心很久的, ≧▽≦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三国志》
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法华经》
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列子》
第39章 鲤鱼兜子
等裴恒昭从书房里出来, 不远的回廊上徐培风靠在墙上等他,一见他出来,立马直起身子, 捋直皱褶的衣裳, 走上前来问:“说完了?先生找你是说上舍试的事情?”
裴恒昭点头,他没有出声, 并不想在四处漏风的地方讨论私事, 不然说出口的话会像自己长了脚似的, 跑遍太学的每个角落, 传到每个人的耳里,话也就变味了。
他示意徐培风不要开口说话,两人一直默不作声, 直到出了太学的门口, 在街巷纷扰杂音中,才开口说道:
“近来我想多看看地方农桑相关的书,可有哪个书铺有卖的?”
裴恒昭在之前便已看过了太学所有跟农桑事务有关的书,大多都太广泛, 而地方的又少。这次反正有半日休沐, 刚好出去看看。
毕竟若是事情都按他想的那般,去其他州城后, 当地方父母官基本都是要兼顾律学和农桑事务的 。
“农桑?难不成学院里头还要另开个学派?”
徐培风不解,他的思绪就好似一团线球, 找不到线头后, 随便扯一根出来糊弄。
见裴恒昭不理会他, 又自己凑上去, 嬉皮笑脸地说道:“说笑而已, 不过我知有家书铺卖的书全, 之前去的时候路过了一次,逛了逛,记得就有农桑相关的书。”
他记性还可以,率先走在前面,带着裴恒昭七拐八拐,穿街过巷来到一家书铺门前。
春日阳光从旁边斜射进来,正好照在书铺的牌匾上,裴恒昭抬头,看到祝家书铺这四个字。
心里头忽地升起了些异样的感觉。
祝?
这个姓在汴京并不多见,早先他见得少,最近除了时时能听到外,连随意去家书铺都能看见。
抬头又瞧了一眼,边上挂着的春旗,飘扬晃荡,岁岁平安这四个字映入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