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果然是包拯。至于为什么叫包青天?我想这是李凡大大对包拯的一种赞誉。历史上,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不就像青天一样,朗朗乾坤么?”
“不错不错,包青天,好,好啊!好一个包青天,真是太贴切了。”
“……”
想清楚原因后的众人,顿时兴奋不已。不是因为他们猜对了主人公是包拯,而是因为“包青天”三个字,这三个字太有感觉了,读着就让人振奋。
这三个字代表着正义,代表着不畏强权,代表着为民请命,代表着朗朗乾坤,代表着……
兴奋的众人,紧紧的拽着手里的杂志,相互间挥了挥手,各自散去。
……
这座报亭所发生的情景,只是全国无数报亭的一个缩影,每一个报亭处,都在上演着类似的场景和对话。
“包青天”是后世对于包拯的敬称,以及民间传说中的称法,在正史文献中并没有“包青天”一说。
所以,这个世界的众人,刚开始并不知道包青天就是包拯。
不过,不知道不代表他们不理解。
事实上,在民间一直有“青天大老爷”的说法,尤其是在古代,普通百姓往往都把好官、清官,唤作“青天大老爷”。
那么,众人自是很容易的就能理解,李凡把包拯称之为“包青天”的原因。
这让他们兴奋不已,仅仅只是书名,他们就已经感觉,这部作品绝对会非常的精彩。
……
感到兴奋的人,并不只是这些普通读者。
著名编剧于海,他的兴奋程度,比之那些普通书迷,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
编写一部破案题材的电视剧剧本,一直都是于海最大的心愿。
早在李凡的《少年狄仁杰》刚开始连载,李凡名气并不响的时候,于海和刘正两人,就去三圣村拜访了李凡。
想要将《少年狄仁杰》改编为电视剧,只是李凡当时拒绝了。《少年狄仁杰》主要是给孩子看的作品,并不适合改编为电视剧。
不过,李凡当时也承诺了,以后会推出适合改编电视剧的侦探类作品,到时候一定会把电视剧改编权卖给他。
于海自那之后,就一直期待着。
后来,李凡名气渐大,第二部 侦探类作品却是迟迟没有推出,让于海好生着急。
现在,于海终于看到了李凡的新侦探类作品,还是完全可以改编成电视剧的作品,于海又怎能不兴奋?
又尤其是“包青天”三个字,让于海在兴奋的同时,又凝重了许多,这三个字的份量太重。
他暗暗发誓,在改编剧本的时候,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诠释好这三字。
……
《少年包青天》是李凡新侦探类作品的书名,这个书名也很快在网络上传播开来。
其中,“包青天”三个字,让许多第一次看到它的人,都是一怔。待明白“包青天”就是包拯之后,都莫名感到一阵激动,即便是对侦探类作品并不感兴趣的人,也同样是如此。
“青天”二字,朗朗乾坤,“包青天”,便是那正义的化身!
……
第639章 包拯破案
李凡把包拯称之为包青天,这使得一众侦探迷们比之前更加兴奋,也更加期待里面的内容。
即便是一些之前没有打算看的人,在看到了“包青天”三字之后,也决定去买一本杂志回来看看。
不为别的,就为这个书名。
可以说,《少年包青天》只凭借一个书名,就成功的吸引了更多的读者。
这当然是非常好的事情,但同时也有一个不好的地方。
那就是现在这书名,把大家的期待值提得比之前更高,要让大家不感到失望,里面的内容,自然也要比之前,大家心里的期待值更高才行。
书名再燃那也只是书名,关键还是要看里面的内容如何?
那么,里面的内容会让大家满意吗?答案只有看过之后才能知道。
带着这个问题,带着心里更高的期待,许多拿到杂志的侦探迷,又或者是看到书名之后,才临时决定入坑的非侦探迷们,全都翻开了杂志,开始看书。
第一卷 名为:名扬天下。
在第一章 的开篇,先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背景,庐州有一名曰“包拯”的人,自幼聪明伶俐,然而其长相却有些“奇特”,面黑如炭,额头上还有一月牙印迹。
紧接着便直接开始了第一个案件。
官府接到一下人报案,说是自家的夫人上吊自杀了。
很快,官府赶到现场,仵作在检查完尸体之后,得出结论,从死者的死亡特征判断,死者的确是窒息而死,脖颈上有明显的勒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