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汉子退后半步,说:“你说是就是啊?你咋证明?”
徐厨子气笑了,说:“咋的我还得找衙门写个文书,证明我就是我呗?”
那汉子退后半步,眼珠子乱转一时想不到怎么说,徐厨子提着他的后领,提鸡崽子似的把人提出人群,“来来,我带你到外头问问,看有没有人认识我徐厨子。实在不成,我带你去文家门口问问门房和家丁。”
对方一听他这话立刻扭着身子躲开了。
徐厨子也没想同他掰扯,见他跑了便又回摊子上帮着王氏的忙。
过了一刻多钟,顾茵做好鱼羹过来了。
新鲜草鱼开边后拆出主骨和腩骨,鱼肉用盐腌上一会儿后下油锅,煎至两面金黄出锅,之后拆出鱼肉,拌上生粉。
鱼骨则下锅煎出香味后加水,大火炖上两刻钟,炖好后捞出鱼骨,放入之前拆好的鱼肉,再放青瓜丝、粉丝、春笋丝、鲜菇丝、木耳丝,接着放油、调味。
最后一步则是勾芡——在打一个鸡蛋,在鸡蛋里放生粉,倒入锅中即可。
出锅的时候再撒上一把葱花,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鲜鱼羹便做好了。
装着鲜鱼羹的小砂锅送到老太爷面前,鱼汤色泽白如牛乳,入口鲜嫩爽滑,回味无穷,果然是半点儿腥味都没有。
徐厨子帮着王氏卖粥,注意到顾茵过来就立刻跟了过来。
老太爷看他把眼珠子都恨不能贴到砂锅里来,最后特地剩了一些。
徐厨子得了他的许可,尝过一口,砸吧着嘴道:“师父做的鱼羹果然不腥!哎,您教教我呗?”
两人已经一个月没碰头了,难得他能跟着老太爷过来,顾茵自然不吝啬,当下就把步骤和要点都告诉了他。
徐厨子听得连连点头,逐字逐句都记在了心里,后头又帮着她回摊子上卖粥。
一通忙到早市过半,顾茵小声问徐厨子说:“你出来都小半天了,不会误了的你事吧?”
徐厨子道:“不会,我跟着老太爷出来的。而且今天二老爷陪着二太太回娘家,二少爷、三少爷也都跟着一道去了。大老爷他们都是好性儿的,知道我是跟着老太爷出来的,也不会说啥。”
顾茵于是也不再问。
不过这天也得亏有徐厨子在,因为在那个干瘦汉子之后,又来了好几个寻衅的客人。
然而论文,他们说不过顾茵,论武,他们掰扯不过徐厨子和王氏。而且不管他们怎么作妖,顾茵他们都会分出一人去应对,并不影响其余两人接着做生意。
尤其徐厨子亮明了自己文家大厨的身份,对着顾茵恭敬地一口一个“师父”的,越发有说服力,也就再没人敢说顾茵是扯虎皮做大旗,虚假宣传。
忙到下午晌,老太爷收了鱼杆和徐厨子回文家,顾茵则和王氏照常收摊。
而在他们都离开码头后,那几个寻衅发难的人从各个角落里蹿了出来,都聚拢到一处。为首的正是那个尖嘴猴腮的精瘦汉子。
几人嘀嘀咕咕了一阵,汉子给他们都分了钱,便就此散开。
那汉子恨恨地看了一眼顾茵摊子的位置,离开码头沿着小路七拐八绕,最后走进了王家老宅的后门。
老宅的后门里等着一个中年妇人,给那汉子开了门后便问他今天境况如何。
那汉子道:“事情不如您说的那么简单,那恶婆婆并不吃激将法,还有文家那大胖厨子帮腔,兄弟几个忙活一天也没能搅黄他们的生意。”
妇人蹙眉道:“别是你们怕了关捕头,所以特地放水吧?”
“妈妈说的这是哪里话,兄弟几个既然收了银钱,那肯定是办好差事。关捕头虽厉害,至多抓我们进去蹲几天大牢,难道我们还会怕那些?是真的那对婆媳难搞,油盐不进。但兄弟几个都是做了事儿的,您看这辛苦钱……”
妇人听他没把差事办成,本是不想给银钱的,但这件事并不能宣扬出去,便只好还是按着之前说好的数目交付了银钱。
等到把那无赖打发走,妇人关上后门,脚步匆匆地就往主屋去了。
王家老宅的主屋里,王大富和赵氏,王大贵和邹氏都在等着听消息。
听到那妈妈来报,说事情并未如他们预想的那样发展,几人脸上都流露出失望的神色。
大房的赵氏最沉不住气,当家就开始骂骂咧咧的。
她从王氏到顾茵再到武安都骂了一遍,说王氏越老越奸猾,又说顾茵看着年纪小,却是个满肚子坏心思的,活该她这个年纪就守寡,最后说小武安一副短命相,跟他爹和哥哥一样活不长。
赵氏越骂越难听,王大富都听不下去了,拍着桌子骂她:“你这是恨不得把我们王家祖上都捎带上一起骂是不是?再说你现在骂人能顶什么用?”
赵氏都当祖母的人了,被他骂了也不吭声敢还嘴,只放低了声音道:“我不是急的嘛!王宝芸回来就算了,去那三教九流群集的码头讨生活,和咱们也不相干。可怎么就和文家扯上关系了?咱家好不容易打通了文二老爷的路子,要把孩子送到文家上学的,若是让她横插一杠子……”
王大富听到这话也是一叹。
而自始至终没吱声的王大贵和邹氏夫妇对了一眼,邹氏就开口道:“大哥大嫂听我一句,眼下不是想孩子们进学这事的时候。而是该担心王宝芸会不会发现当年的事。毕竟她都搭上文家了,难保不会有别的路子……”
这话一出,几人的面色俱是一凛!
第38章
当年王氏出嫁后没两年, 王家二老便消了对宝贝女儿的气。只是碍着面子,又被邹氏一顿挑拨,才没让女儿归家。
后头听说王氏生了个大胖小子, 二老心里的芥蒂是全消了, 立刻去了家书说等孩子大一些,就让王氏带回去给他们瞧瞧。
坝头村离寒山镇路途遥远, 脚程快的也得走上一旬多,若是带个刚出生的奶娃娃, 那少说得走上一个月。
王氏本以为至少也得等武青意儿子周岁了, 才能耐得住那样的舟车劳顿, 没想到武青意打小就体质异于常人, 半岁的时候就和别的小孩周岁那么大了。更是出生以来就没有过一点小儿常有的头疼脑热。
王氏便在他半岁的时候给家里来去了信,说这就带着儿子动身回去。
王家二老高兴坏了, 让人又把本来就常年在洒扫的北屋收拾出来,又给武青意打了个小孩巴掌大的纯金长命锁,还担心来回奔波对孩子不好, 决定去隔壁县城很有名气的寺庙里祈福。
但那寺庙却是建在远山县的郊外,二老不幸遇到了山匪。那些山匪光劫财不算, 还把本就老迈的他们打伤了, 绑了他们和王家兄弟要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