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纲很有对敌经验,知晓打不过徐州军,便守城不出,高阳易守难攻,据城而守可以最大限度拖延敌军时日,公孙瓒必会派人来增援。
太史慈是个正统武将,召集了众人商议攻城之事,不料此时外间有传令兵赶到,众人视线顿时落在传令兵的身上。
问:有一个多智近妖的主公是什么体验?
答:打仗完全不用动脑子,莽就完事了。
前线战事瞬息万变,通常这个时候主公如果不在前线,是很难针对情况作出调整计划的,就像李澈假如是此时得到消息,传令兵赶得再快,也要花三天来回,这说明传令兵是在三天前严纲还没大败的时候出发的。
李澈要太史慈留兵五万围高阳,其余兵马立即出发,直奔公孙瓒所在的北平郡。
主公果然神机妙……等等!
这是个啥打法?
众人面面相觑,就算是一贯聪颖的郭嘉和周瑜都是一脸懵。
敌方据城而守,原来可以不打直接绕过去的吗?
李澈自有李澈的道理。
高阳距离北平不远,公孙瓒得知严纲被围,必定会派大军来救,这就打了个时间差,那边大军向高阳进发,北平郡一空,到时公孙瓒人都没了,再收拾些许残兵败将,也就不算什么了。
话说得太透反倒没什么意思,郭嘉不多时就明白过来,见太史慈和孙策还是一脸懵逼,嘴角不由上扬几分,和周瑜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微笑。
十日之后,北平郡破。
公孙瓒士族出身,不甘受辱,在大军破城之际准备举火自焚,被手下将领拦住,双方僵持之际让人包了饺子,其子公孙续率军援救不及,也被徐州军生擒。
公孙父子和赵云坐了一辆囚车往徐州。
这倒不是太史慈抠,而是公孙瓒不甘受辱,想一死了之,憋着劲寻死。
第一次自尽,公孙瓒被没收了浑身的锐器,连束发的簪子都给撸了,胡人披发,公孙瓒认定这些人要以此羞辱他,于是更气。
第二次自尽,公孙瓒一头撞向囚车,由于没什么经验,除了把头撞出个大包来,也就晕了两天。
第三次自尽,公孙瓒准备咬舌,但还是没什么经验,把自己咬了满舌头的血,最后被堵了嘴。
公孙瓒的儿子公孙续不知道从哪里听到自家父亲数次欲自尽的消息,十分羞愧,于是也准备自尽,折腾了两次之后,没有办法,只能把这两父子五花大绑放在一处,由赵云照料。
押送这一批俘虏的是孙策,太史慈大军镇守冀州,轻易不能动。
孙策就很纳闷,不明白公孙瓒为什么那么固执地认定自家主公要羞辱他,自家主公多好的一个人啊,别说他公孙瓒了,就是张超张邈两兄弟,主公也没说过一句重话就放他们走了,谁有那闲工夫陪他折腾。
他也找过公孙瓒两次,试图和他沟通,但公孙瓒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根本听不进话,他这些日子又在闹绝食,赵云没有法子,只能等自家主公饿晕过去,再喂他一点米粥。
公孙瓒是真的想死,他早年镇守北方,组建白马义从,胡人望白马则避,威势不下当年冠军侯,天下乱世,他便顺理成章割据幽州,后来又占冀州,曾经有多威风不可一世,如今就有多落魄,他甚至不敢去看自家儿子和下属的眼神,怕从他们的眼里看到怜悯和悲痛。
战场几经生死,他从没想到寻死会那么难。
到后来公孙瓒也不折腾了,他认定只要自己不投降,必然会被杀死,除了要受一点奚落,死在自己手里和死在别人手里没什么区别。
囚车到达徐州境内时,受到了徐州百姓的热切欢迎。
欢迎的自然不是公孙瓒,而是孙策。
作为年轻的、单身的、英俊的大龄武将,孙策在徐州极其受士族欢迎,经历过豫州一战,即便是普通的百姓,也知道他战无不胜的名声。
孙策骑马入城当日,百姓夹道欢迎,少女合歌而舞,比过年还热闹几分。
迫于形势,李澈不得不走出家门,迎了孙策半城,反倒令公孙瓒更加警惕。
这个李澈长得倒是……呸!他一定是要来羞辱老夫了!
如此年轻,又如此貌、呸,这个李澈一定十分得意,十分想要羞辱老夫来取乐!
公孙瓒看着李澈一步一步接近过来,眼里的警惕之色越发浓重,直到李澈一步走过囚车,扶起了正要行礼的孙策。
孙策有些激动。
能让主公这个雷打不动一年才出一趟门的人出半城来迎,四舍五入就是出城相迎了啊!
这可是大将才有的待遇!
孙策被扶起来之后,打了打腹稿,清了清嗓子,张开了嘴,准备用他六年私塾的文化水平来表达一下感动之情。
然而李澈不准备让他说话,抢先开口褒奖了几句,便再也忍不下去,匆忙道:“日头正晒,回营说话。”
孙策的激动卡了一下,随即理解地点点头,跟在李澈身后。
不远处的公孙瓒硬生生坐在囚车里看完了这场略有些仓促的君臣相得。
公孙瓒有些懵。
这就是徐州的欢迎凯旋武将的方式吗?
第147章 三国(14)
公孙瓒父子被关了整整三天。
期间除了送吃食的下仆来过几趟, 再也没有旁人过来, 仿佛他们就那么被遗忘在角落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