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文化根源大挪移,世界的都是大明的
“朕对明人的保护,已可谓无微不至了。”
“但是,是人就要竞争,大明也要参与世界竞争中去,朕需要的是人才!各行各业的人才!”
“斗兽、斗牛危险?做什么不危险?”
“穷才是最危险的!”
朱祁钰道:“朕不想做太祖皇帝,朕要做成吉思汗,列国人才,皆为朕所用!”
“纵然想保护明人,但明人自己不争气,朕怎么保护他们?”
“蓝足排也是一样的,明人自己不争气,打得不好看不卖座,那么朕就从万国吸引人才来。”
“朕不会做什么保护机制,一群废物,不配有保护!”
皇帝信奉狼性文化,优胜劣汰。
这几年,橡胶行业大爆发,应用于各行各业,轮胎、胶皮、防滑手柄、橡胶手套、马蹄铁等等,三大球的比赛用球几乎和后世差不多了。
比赛年年办,民间也兴起了蓝足排娱乐活动。
但一直都是中枢掏钱,办大赛,基层赛事,则是由商人承办,都是小规模的。
从景泰二十七年开始,皇帝牵头,募资成立了三大球联赛公司,各省组建一支球队,互相比赛。
募资成立了蓝足排三个公司,筹建场馆,卖票办球赛。
因为建设场馆费用高昂,所以皇帝出大头,先把场馆建起来,用来办球赛、摔跤赛、演出场所等等。
初期投资大,收入全靠后期。
从景泰二十七年开始,各省动工修建一个场馆,因此还兴起了建筑设计行业,皇帝想将每一个球馆建成当地地标式建筑,就需要设计团队。
建筑理念,就得从万国建筑理念中吸取,中式的要有,西式的也不能缺,反正都是大明的。
场馆有皇帝牵头,地方资本是愿意跟投的,反正若有人投资,皇帝就不搀和,反正他也看不上这点小钱。
三京的场馆建设是最快的,都是皇帝和权贵直接投资,钱到位,建设也得快,有钱的地方建设的都快。
所以,今天皇帝提出来,要多办比赛,不要浪费场地。
尤其是刺激的。
马球、斗兽、斗牛、拳击、摔跤这种刺激的,才能吸引人来看。
相声专场也有地方办了,大不了用喇叭喊着说,钢琴、小提琴、古筝演出,也有地方了。
皇帝筹办联赛,但参与不深,他主要是想看热闹。
重点是搞菠菜捞钱。
“陛下,我明人最能吃苦耐劳,只要能赚到钱,明人是比任何人都要强的。”王复有这个信心。
未必,搞运动还是黑棒子厉害,但他们脑袋不好使,非得融合人种之后,才是巅峰。
“诸卿,大明是全面发展,各行各业都要飞速发展。”
朱祁钰语气一缓:“任何行业,朕都支持,朕可不是口头上支持,是真的掏钱支持。”
“从景泰二十七年开始,朕就投资建设场馆,大力推行联赛。”
“是朕乐意看热闹吗?”
“不是。”
“朕这是给天下百姓,寻找些乐子,别总一门心思的想当官,当个民间乐子人,比当官舒坦。”
“娱乐嘛,就得让全民参与,谁都能玩,全民参与。”
娱乐行业高度发达,一定程度能平衡百姓对朝廷的矛盾。
朝臣却翻白眼,您就是乐意看。
您乐意看篮球和足球,全国八亿百姓都知道。
“对了,诸卿要是也想弄个联赛玩,或者买一支球队玩,朕也是支持的,朕打算买一个,足球队叫北京皇家队,篮球队叫北京赤狐队。”
“今年,朕打算在全国,兴建一千座篮球场和一千座足球场。”
“体育人才得从基层培养。”
大明地方有多是,建设场馆能几个钱,就是球贵。
“朕赐下一千个篮球,一千个足球。”
朱祁钰舍得的:“也就十万块而已。”
“但不能就朕自己大方吧?让商贾们,也凑一凑,也捐一些球场,让百姓都玩一玩嘛,独乐不如众乐。”
“全民运动,全民体育,才是朕乐意看到的。”
就知道您不会自己吃亏。
其实建一个篮球场真不贵,就两个篮架的事,划一块土地,立两个篮架,抹一块水泥地。
足球场也不贵,足球场还要加一个跑道,同样不贵呀。
室内的肯定贵,但现在的大明,室内钱的体育馆肯定没人玩,室外的多好,免费玩的人又多。
“老臣觉得可以。”
姚夔哼了一声:“达则兼济天下,商人赚了钱,就该顾念家乡,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天经地义。”
“陛下出了这些球场,中枢也不含糊,老臣觉得,中枢也出资一万块,一样建一百个球场。”
项忠快瞪死这老头了,不掏你的钱,你充什么大爷!
“还是姚卿大方,看看你项忠,伱当户部尚书几年啊,怎么变成守财奴了呢!”
朱祁钰笑道:“户部不用建篮球和足球场了,建排球场。”
“陛下,户部的家不好当啊。”项忠又来诉苦。
朱祁钰赶紧打住:“等有了合适的尚书人选,朕就换个人,成不?”
项忠是不愿意当大明的家。
他愿意当首辅。
姚夔岁数太大了,他几乎不上早朝,只上大朝会,而且支撑不了四五个小时。
首辅之位,竞争最激烈的是王文、王竑、朱英和他项忠。
王复因为没有地方当督抚的经验,所以应该当不上首辅,皇帝离不开王复,所以耽搁了王复去督抚地方的机会,估计等姚夔去了,王复就要去地方了。
只是王文和王竑,此二人功劳极大,又是皇帝最重要的心腹,当初姚夔捡漏,因为王文没回京。
如今姚夔不行了,应该是王文继任。
而王文岁数也不小了,当上首辅,估计也当不了几年。
他等得起。
其实皇帝是想让王文当这个户部尚书的,奈何王文喜欢吏部,就在吏部和陈文制衡。
陈文近两年身体不好,今年冬天又去了三亚疗养,所以是由王文秉政。
皇帝倒是雨露均沾,都让当当首辅。
“话说回来,朕搞联赛,就是要繁荣民间体育行业。”
“还要办明运会,让世界来参加。”
“既然要搞联赛,就不止三大球,棒球、台球、摔跤、拳击、马球、武术都能搞联赛嘛。”
“建了场地,就不能闲着。”
“现在,民间百姓兜里有钱,愿意为娱乐付费,那么就得听从百姓的民声,为百姓做事。”
哪个百姓想玩三大球了?
朝臣翻白眼,就是您想玩,觉得在宫中无聊,不喜欢听戏,所以搞体育,娱乐自己。
天下人都知道,您不喜欢听戏,喜欢看舞台剧。
这两年写了很多狗血剧本,拿出来让人演。
“今年财政收入再上新高。”
“这是好事,但同样的,也说明民间商业高度发达。”
朱祁钰话锋一转:“方才姚卿说的好啊,达则兼济天下,如今民间富户极多,朕觉得应该为家乡做一份贡献了。”
朝臣微微一愣,皇帝又搞什么幺蛾子?
“朕打算,从景泰三十年开始,民间推行六年教育,所有适龄儿童,必须读满六年书!”
“朕知道,很多家庭供不起这些孩子读书。”
“这不就让商贾出钱嘛,民间大商贾每年拿出利润的20%,放在当地教育行业,用作教育支出。”
“六年教育,家庭出三年教育支出,后三年,则全部由教育支出来供应。”
“无论男孩女孩,必须读满六年书,并拿到结业证。”
“尤其是女孩,必须读书。”
朝臣一听,这是好事啊。
教育的国家的根本大计,而中枢能出的教育支出并不多,而且主要用作科举支出,基层教育支出是分润不了多少的。
有商贾掏钱办教育,再好不过。
“陛下,商贾性贪婪,未必愿意支持国家大计吧?”王竑阴恻恻开口。
王竑外号王砍头。
李贤死后,本该由他继任首辅的,但姚夔功劳太大了,大明沥青路遍布全国,可以说姚夔是最大的功劳。
所以,姚夔当首辅,他有意见也得忍着。
这几年,他也想明白了,皇帝是想让所有重臣都当一遍首辅,他也有机会,只要熬死了王文,他就能当。
虽不是首辅,但他也当了太傅。
即便满朝太傅有点多,但每一个太傅,都有足够功劳的。
景泰朝的官位,是最难升的,含金量是最高的。
“谁也不愿意白拿钱。”
朱祁钰笑道:“既然掏了这笔钱,就得给些好处,比如贩奴证,发一张,让他们从别的地方补回来。”
贩奴证根本就没用,民间贩奴行业野蛮生长。
甚至,里面有把明人当奴隶混着卖的,官府也不太管,实在没法管,除非都是白人奴隶,能分辨出来。
若混着东南夷、印度奴隶,根本看不出来。
“再给点优惠政策,学校里把他们的事迹挂在墙上,让学生们记得便是。”
“中枢再给发一张奖状,表彰他们。”
“倘若有商人,不愿意为国家大事效力,甚至阻碍全民教育。”
“那么就别怪朕心狠了。”
“任何人,敢阻止民族教育根本大计的,一概诛族!”
杀几个,就老实了。
大明什么都不缺,尤其不缺人。
“陛下,那这六年是读社学吗?”王竑又问。
“读社学,把社学分为一到六个年级。”
“君子六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本要多多编写,让学校自选,各行各业,都要编入教本之中,让孩子们了解大明,认识大明。”
实际上,现代教育培养的是工人。
朱祁钰真看不上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最没用的东西。
应试教育开始于成化,大成于现代。
成化之前的进士,可不是应试教育。
“陛下,还不学经义吗?”朝臣觉得诧异。
社学的教本,五八门,涉及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生物、医学、人文、历史、道德、常识、地理、美术、音乐、艺术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经义。
朱祁钰翻个白眼:“你让他们读经义?谁来教啊?就基层那些先生,能教明白吗?”
朝臣顿时不吭声了。
“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你让他们怎么学经义?六年级念完,才十几岁,再读经义一点都不晚。”
朱祁钰笑道:“除非教育司能批量制造出经义大才,放到民间去,教导孩子们早早读经义。”
“否则呀,没戏。”
“再说了,读经义是为了什么?真是明白其中道理吗?哼!”
“不就是想当官嘛!”
“若民间四亿孩子,都想当官,全都读经义,你们觉得会发生什么?”
朝臣打了个哆嗦,造反!
遍地都会造反!
读经义就是为了当官,实在当不上,只能想办法造反喽,没条件创造条件。
“所以呀,要培养孩子们,各行各业的兴趣,不要总想着当官,当官没什么好的!最好不要当这个东西!”
朱祁钰说话很违心:“各行各业,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为了创造美好生活,没有差别的。”
朝臣全都跪在地上:“陛下圣明啊!”
废话,在朝的都是政治家族,民间新人上不来,便宜的是他们,他们的子孙就能永远当官了。
“所以呀,等着孩子们心智成熟之后,再读经义,十一二岁,读经义,若有从政的兴趣,朕是欢迎的。”
“就算是碰壁了,从不了政,也能靠读过的书,过好这一辈子。”
朱祁钰笑道:“朕为了民间发展,可是操碎了心啊。”
“所以呀,教本要多多编纂。”
挑破了其中道理。
中枢编纂教本,就会夹杂私心,鼓励孩子们去搞理化生,别学政史地,那玩意学会了太危险。
大明的机械人才,不就来了嘛。
可等某一天,朝廷风向变了,皇帝想诏用什么人才,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吗?
“民间孩子太多了,现有的社学远远不够。”
“要多多增加社学数量,扩大现有社学规模,并从民间遴选出更多的老师。”
说到这里,朱祁钰笑道:“朕这些年,收养了百万孩子,已经有二十几万长大了。”
“读书的很多,去民间当一个老师,绰绰有余。”
“尤其很多女孩,去当老师是最好的。”
“等景泰三十年,扩大社学规模之后,朕就将这些老师,派下去,哪里缺老师就去哪里当老师。”
当初皇帝就说了,收养孤儿,就是为了教育和医疗。
时间过得真快呀,距离景泰十年,已经过去十九年了,后天就是景泰二十九年了。
“规模较大的社学,要有球场,要有球,让孩子们课余时间打球玩。”
“还要养一匹马,让孩子们会骑马。”
“一旦有一天,受征召上战场,不至于什么都不会。”
“这些费用,都从地方教育资金里出。”
就是本地商人出。
“当然了,出教育资金的商人,是本地的大商人,年盈利在100万以上的,小商人没几两肉,大商人赚的太多了,这也是平衡之道。”
“若地方年盈利100万以上的商人较少,那么就适当调低标准。”
“若有人故意控制盈利规模,或逃避缴纳教育资金的,不要杀,贬为奴隶,去乌斯贜挖山去,家产充公。”
“李秉,你来负责。”
李秉做事周到,肯定不让那些商人钻空子。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啊。”
“民间孩童数量激增,首要保证儿童医生的数量,其次要保证儿童必需品的供应,然后就是社学的质量和数量。”
“即日起,社学改为小学。”
“民间各村,必须最少有一个小学,数量不限,鼓励民间大户人家,出资办学。”
“争取让所有孩子,人人都能上学,是必须上学!”
这一点朝臣上下都非常支持。
“明年开始,内帑出一千万,中枢出一千万,用作教育资金。”
朱祁钰道:“学生用的教本,最好人手一套。”
“最好每个小学都有乐器教室、绘画教室、机械教室、实验教室。”
“要有大操场,用作体育运动、练习骑马。”
“必须要有图书馆,课外读物最少有一千本,少的就让富户捐,简单的经义,必须放在图书馆里。”
“并严格限制,报纸上的不良信息,进入校园。”
“像乌斯贜、青海刚刚并入大明不久的省份,要扩大社学数量,让孩子们说汉话,不许再说臓文和蒙文。”
朝臣又增加很多建议。
“朕觉得,最重要的是提升口才。”
朱祁钰认真道:“你一肚子本事,却说不出来,有什么用?”
“陈嘉猷带来的西夷,朝廷刚安置了工作,他们就如鱼得水,原因是什么?”
“会吹牛!”
“他们有多大本事朕不知道,但吹牛个顶个的厉害!”
“这就是口才!”
王复哼了一声:“那种华而不实的人,要他们有什么用?陛下若让天下孩子变成那般,那岂不遍地是骗子?”
“朕没说是都要会吹牛,而是会表达,勇于表达、善于表达。”
“明人是什么性格?内敛、踏实、勤劳。”
“再看看西夷,他们是开放、会吹牛,嘴上功夫了得,落到实处能有十中一二就不错了。”
“但给人的观感却是,他们很全能,什么都会。”
朱祁钰道:“所以,朕希望孩子们,会表达,但不能过于浮夸,像欧罗巴人就浮夸,这一点不可学。”
朝臣琢磨着皇帝这番话。
“陛下所言甚是。”
边永出班:“微臣安置欧罗巴人才的时候,他们吹得天乱坠,结果落到实处,真的不行。”
“但咱们的工人被他们唬得一愣一愣的。”
“然后顺着人家的思维走。”
“这点是优点,同样也是巨大的缺点,华而不实,成不了大事。”
朱祁钰却认为,老实人最吃亏。
不会表达的人处处吃亏。
但是,那是人家的体制决定的,他们什么都要需要用嘴说,而不是应试教育,就造就口才好,华而不实。
这年代还算内敛的,越发展越能吹牛,其实满肚子是屎,狗屁不是。
“升教育司为教育部……”
话没说完,就遭到群臣的反对,一旦变成八部,行政成本直线提升,教育司已经够用了,不用再多一部了。
问题是教育变部,农业是不是要变部啊?商业司呢?垦殖司呢?
“罢了。”
朱祁钰息了这个念头:“兵部下设陆军司和海军司,这一点没异议吧?”
韩雍表示没意见。
议论一番后,马昂忽然笑着问:“陛下,您觉得中国画和西洋画,哪个更好?”
“若朕看,自然是咱们的画寓意更深。”
“但西洋画更加易懂,民间百姓更喜欢。”
朱祁钰笑着拿出一本奏疏:“这是李匡给朕上的密奏。”
“西洋画在民间快速发展,李匡认为名字不合时宜,该改名为东北画。”
“毕竟东北是一块新地嘛,历史短暂,除了辽金,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
“就得人造历史嘛。”
“他就想着,把西洋画变成东北画。”
“给东北创造出一条源远流长的历史,让生活在东北的人知道,他们的祖先就是汉人,曾经创造出灿烂的历史来。”
李匡的奏疏在朝臣中传阅,李匡更贪心,要把西洋画的一切都吞进去,起源彻底改了。
若有人不信?那就让所有孩子们玩命学,把东北画发扬光大,过个几百年,不信也不行了。
重点是,皇帝手里有一些西洋名画,只要赐给东北,那么就有源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