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明中六大奇案,养济院瘦马案
“若按照经济论,达到通货膨胀,臣以为不会。”
“因为我大明多年严重钱荒,市场上银币严重供应不足。”
“而且,民间百姓的生活需求极大,市场广阔,完全可容纳得下十几亿银币。”
叶盛回答道:“臣和丘翰林讨论过,以大明的体量,起码需要二十亿块银币,超发的话才会造成通货膨胀。”
丘濬就在南京,他以经济论而名声鹊起。
“然而,陛下打下偌大疆土,又移入汉民进去,大明领土扩张了两倍有余,百姓富裕,自然丁口繁盛。”
“以大明的体量,起码三十年内,不会产生通货膨胀。”
“而且,随着大明人口暴增,这个年限还会延后。”
叶盛也在研究经济,想踩在丘濬的肩膀上,写出一篇巨著来。
“叶卿,江南情况你也知道,有何见解?”朱祁钰问。
叶盛从袖兜里拿出奏疏,跪在地上,双手奉上。
“陛下去芜存菁,将怀有一技之长的江南士绅留在原地,只收浮财,余留土地,臣以为是掩耳盗铃,舍本逐末。”
“江南士绅的根,是土地,没有土地,何来士绅?”
“陛下只是移走人,却不剪除土地兼并之患,如此屠杀、移民,大动干戈,不过是解了癣疥之疾,不出三十年,江南士绅复矣。”
“届时,士绅必然变本加厉,以报陛下今日之仇。”
“请陛下慎之、戒之。”
叶盛就差指鼻子骂人了。
江南的土地,他确实没收。
“依卿之意,当如何?”朱祁钰这是考校叶盛。
移民士绅不难,夺走土地也不难,难的是怎么分地!
江南释放出来的佃户太多了,若均分土地,怕是一人也分不到多少。
杀人、移民,不会造反,最多损失元气而已。
一旦分地不公,那么江南就没了。
“陛下,臣之意,是加大移民力度,不止士绅要移走,佃户也统统移走,开拓交趾,开拓云贵!”
叶盛也明白皇帝之难。
但不能因噎废食,必须要做。
“据臣所知,荡清数府,就释放出七百多万佃户,江南全部荡清,怕是会释放出近两千万人。”
叶盛道:“凭借江南,绝对养不起这么多人。”
“浙江释放出来的佃户,就近移到福建、广东去。”
“江南的,则往云贵交填充。”
没错,江南真实人口数量,可能高达四千万人!
江南包括安徽、江苏、南直隶、浙江,这是广义上的江南。
大明的人口已经过亿了。
朱祁钰轻笑:“叶卿,你说得容易呀,先期移民交趾,死了多少人啊,朕天天被都察院指鼻子骂。”
“朕也觉得心疼,虽是罪人,但也不该死得不明不白。”
“所以朕改了移民策略。”
“这不死人的移民,可知朕多了多少钱啊?”
“本来一艘船能容载1200人,现在只装120人,就要走一趟,这移过去一个百姓,只运费朕就了十块钱啊!”
“到了交趾,还得发这发那的,朕最少要三十块钱!”
“整个江南有两千万人要移走,你说说,朕六亿就没了呀!”
“江南走了这么多人,是不是需要重建?”
“如此富庶之地,需要几年才能缓过来呢?”
“朕会大力发展江南,把北京有的,全都在江南开一遍,估摸着还得投入几千万。”
朱祁钰也无奈,打散了江南士绅,也让钱袋子瘪了。
叶盛浑身一颤,磕头道:“臣知陛下难,但既然移民,就当做完,做得彻底,使江南再不能成为大明掣肘,而是成为大明臂助。”
“叶卿,似伱这般的奏疏,朕收到了十几本了。”
朱祁钰让他起来:“不是朕心疼钱。”
“而是交趾进入雨季了,朱英送来密奏,请求暂停移民,交趾遇到雨季就寸步难行,甚至和内地断了联系。”
“叶卿,你说贸然移入这么多人,交通不通,造反怎么办?”
“陛下的意思是?”叶盛跟着皇帝的思路走。
“必须修路,原来的驰道在交趾不行,雨季就会被冲垮,必须修沥青路,在雨季能顺畅通行。”
“如此才能保证交趾永远攥在朕的手心里。”
“可是,没有石油啊。”
“朱英的密奏里写着,交趾找不到石油。”
“而且,广西军因为屠杀导致个个富裕,已经不愿意当兵吃饷了,都想去当小地主。”
“这样也好,广西军一直都是桎梏,朕一直想解散,却没机会,借机解散了也好。”
“交趾缺兵,朕已经调贵州军去支援交趾了。”
朱祁钰让叶盛坐下:“控制交趾,难在气候、地形、疾病上,若大明能控制这些,交趾就永远不会丢。”
“陛下,臣以为可鼓励秀才学医……”叶盛道。
朱祁钰摆摆手:“秀才老爷看不上贱业,再说了,大明疆域扩张太大、太快,四处都缺人,秀才也缺呀。”
“朕已经令太医院,从养济院招募一批孩子,让他们跟着学医了,三两年就能学成。”
“叶卿,你可能忘记了,朕从景泰九年,就令天下将孤儿送到京师去,朕来养着。”
“这几年,朕养了孤儿十七万人。”
这是皇帝的骄傲。
这些孤儿,本来是必死的,却因为皇帝一道圣旨,活了十七万人,这些人,未来会为皇帝效力。
叶盛为之动容:“陛下养济孤儿,功德无量。”
本以为当年皇帝只是说说呢。
没想到一直在做。
朱祁钰得意地笑了起来:“朕希望这大明,幼有所养,老有所依。”
“这些孤儿放在地方朕不放心,朕就接到中枢来,亲自养着。”
“这些孩子,朕全都培养成医者、工匠、军吏,长大后就可为大明效力,也不枉朕养他们一场。”
“陛下爱民如子,臣感同身受。”叶盛诚心叩拜。
“起来。”
朱祁钰道:“交趾得熬几年,熬过几年,就有充足的医者使用了。”
“有沥青铺路,这地形也能勉强克服,起码不会断了和中枢的联系;朕还会开辟航道,走船通往大明各地。”
“如何对抗恶劣气候,朕就没办法了,只能跟当地的土人学。”
酷热倒是可以忍耐。
但可怕的连天暴雨,漫长的雨季,该怎么办呢?
叶盛忽然想到什么:“陛下,臣知道澎湖巡检司旁边有小琉球,而小琉球本就是汉土,但我朝闭关锁国之后,就放弃了小琉球。”
小琉球就是东番岛,就是弯弯。
“何意?”
“臣觉得可将浙江佃户,移去小琉球,开垦小琉球。”
叶盛发现皇帝眼睛亮起。
“好,改小琉球为宝州府,隶属于福建,让仪铭开辟航道,清扫附近倭寇,派人往宝州府移民。”
叶盛苦笑:“陛下,想清洗倭寇,要先在长江口打硬仗啊,或打或招降,才能荡清福建外的倭寇呀。”
没错,在家门口都打不过倭寇,到了深海上,拿什么打?
朱祁钰看向冯孝:“去把老太傅请来,宣金忠过来。”
江南士绅都被搞定了,倭寇还有什么难的?
金忠就在宫里,戍卫皇帝呢。
他最先到。
朱祁钰问他:“倭寇事,处置得如何了?”
“回皇爷,在南、淮士绅中,共有177家和倭寇有联系,只有三家逃走,其余皆被厂卫控制,皆已抄家。”
“如今长江口的倭寇,招降十一万人。”
“但根据倭寇供述,在长江外,有三十余万,盘踞在各岛之上,招降难度很大。”
朱祁钰皱眉:“倭寇这么多吗?”
别忘了,景泰十年就抓了一批了,就十几万了,难道倭寇六十多万人?不能吧?
“皇爷,本来倭寇确实没这么多人,但厂卫动静太大了,很多士绅流亡海外,才导致数额庞大。”
金忠回禀:“而且,我国船支在海上,运送交趾的船队,被打劫一批,导致倭寇人数暴增。”
“但奴婢估摸着,可战的倭寇不超过十万人,藏身哪里暂时还未知。”
“只要能拿到他们的航线,我明军有希望全歼其人。”
对大明水师别抱有太大信心。
朱祁钰心知肚明,看向叶盛。
“微臣以为,可整编倭寇俘虏,编入水师之中,我军尚弱,不能和倭寇决战,可徐徐找到倭寇的老巢,一点点剿灭。”
叶盛比较保守,毕竟他对水师没什么信心。
正说着呢,胡濙姗姗来迟。
“陛下,进士榜送来了。”胡濙十分激动。
整场会试尘埃落定后,才送到南京来。
“状元是谁?”叶盛问。
“刘健。”胡濙笑道。
“可是薛敬轩的高徒?”
叶盛也认识这个刘健,但不是什么好名声,此人被皇帝训斥一顿,打发去西北当了两年的吏员,不然早就高中了。
朱祁钰忍俊不禁,刘健没少被他收拾。
倒也长进,考个状元出来。
“把他的文章呈上来,朕看看。”朱祁钰没看名次,先看刘健的文章,是不是作弊了。
“陛下,这刘健的文章可是真才实学,您把他外放两年,真的没少长进。”胡濙打趣。
叶盛抚须而笑,拿过来榜单,细看名录。
“咦?陛下,这张敷华也名列前茅,您对他的教育看来是有效果的呀。”
叶盛大笑,颇为怀念在京师的日子。
“哼,浪子回头金不换。”
“叶卿,你看看他的卷子,再看看他殿试的记录,别是作弊来的成绩吧?”
朱祁钰嗤笑:“这刘健的文章,文采差了几许,遣词造句多少有些揉揉造作,朕看着没有状元之才。”
胡濙翻个白眼,您就硬挑毛病吧?
这篇策论写的非常漂亮。
“对策倒是行之有效的。”胡濙回答。
“是吗?没看出来。”
其实,在会试结束后,内阁就抄录了一份卷子,送来了,他朱祁钰都看过了,就是嘴硬不愿意承认刘健优秀。
“朕看闵珪的卷面,比他俩的都好。”
朱祁钰道:“多亏了李东阳生病,不然他刘健可不是李东阳的对手。”
众所周知,李东阳是您的心头好。
但您也别这么偏心呀,刘健也很不错的。
“别让刘健和张敷华在中枢闲着,让他俩去最忙的地方做事,别养在翰林院里。”
皇帝越用谁,说明越看好谁。
朱祁钰要磨砺刘健,刘健这个人,能力卓著,但性格弱点也很大,不好好打磨,日后也未必能大放异彩。
“叶卿,刚才说什么来着?”朱祁钰放下名录,说回正事。
叶卿也放下试卷,他先看名录,后看试卷。
跟胡濙复述一遍。
胡濙微微皱眉:“陛下,现在不是动兵的时候啊,水师尚且未成建制,如何就贸然征战呢?还是以抚为主,尽量招抚。”
“叶卿的意思是,开发宝州府,将百姓移到宝州府去,缓解内地人口压力。”
胡濙不知道哪个是宝州府,说是小琉球改的。
“陛下,开发宝州府是好事。”
“但海军怕是难以为继,老臣的意思是,还是先操练海军,让新水师熟悉海洋,再派人招抚倭寇。”
胡濙道:“与其战争,不如钱买和平。”
这话朱祁钰不喜欢听。
“陛下勿恼,只要这些人上了陆地,还不是咱们说了算的?想杀就杀。”
“再说了,先把沿海的诸岛收回来,在上面驻军,多设炮台,再操练步军、水师盘踞其上。”
“海上小道星罗棋布,只要全部被我明军占据,以陆地为依托,大明水师还是可以一战的。”
胡濙觉得诏安是最好最快的办法。
“再让龚永吉派人出使倭国,和倭国建立联系,勒令倭国管好百姓,不许入明为盗。”
朱祁钰想打一仗。
胡濙却认为,没必要打仗,诏安即可。
“那就请老太傅来主持此事吧。”朱祁钰懒得管了。
“老臣遵旨。”
这等没皮没脸的事情,皇帝不乐意做,胡濙只能负担下来。
其实,招降倭寇,算不得什么羞耻的事情。
奈何皇帝口气太大,扬言灭了所有倭寇,这都一年多了,水师砸进去海量的银子,却还不成建制。
想建成大规模水师,需要十年之力。
现在比不得永乐朝啊,永乐朝是有元朝的老底子在,而且太祖皇帝建国时水师就是举世无敌。
景泰朝,是从无到有的建设。
能在一年时间,建造六艘宝船,已经看出大明底蕴恐怖了。
其实,按照朱祁钰的构想,是不想收容倭寇入军的,会带坏水师的风气。
问题是大明确实没有水上实战型人才,只能用倭寇,迫不得已。
“宝州府不比交趾,交趾开发了上千年。”
“而宝州府还是原始状态,移入士绅肯定不行。”
“可把佃户先移过去,朝廷设立知府管辖。”
“荡清倭寇后,澎湖可多多移民,毕竟澎湖是被我中原经营多年,有充足的田亩自给自足。”
“用澎湖挟制宝州府,这样宝州府就不会丢掉了。”
胡濙谏言道:“陛下,还是往交趾移民最好,交趾往西,土地无边无际,只是缺乏开发而已。”
“朝廷运过去大批农具,足够开发交趾荒地了。”
朱祁钰却止住胡濙话头:“老太傅,一到雨季,大明就和交趾断了通信,一旦移民过多,造反该怎么办?”
胡濙皱眉,皇帝不是担心百姓造反。
而是担心朱英、王伟这样掌兵权的人造反。
“陛下既不放心,就不该全部用江南士绅填充交趾。”
胡濙道:“陛下可用口音不一样的人填充交趾,制造地区矛盾、口音矛盾,中枢自然稳如泰山了。”
朱祁钰凝眉:“开发森林,需要人把力气往一块使,而不是互相拆台,那样的话,交趾就会陷入无休止的内耗之中。”
“陛下,天下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
“您既然要解放江南,打断江南可能造成的垄断地位,就得相信交趾,相信朱英。”
“而非犹犹豫豫,这不是您的治国之道呀。”
如此冒犯的话,也就胡濙敢说。
朱祁钰叹了口气:“是朕想多了,等雨季过去,就大规模移民过去。”
“朕会催促各铁厂,大规模打造农具。”
“再派入兵卒入交。”
“原广西军解散,让欧信去做总兵,朕放心朱英、夏埙。”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皇帝的用人之道。
“陛下圣明。”
胡濙脸上露出笑容:“江南不需要士族抱团群暖,但交趾却需要明人抱团群暖而开拓新地。”
“所以陛下强制移民,老臣并未阻止。”
“甚至朝中多有劝谏之疏,皆被老臣挡了回去。”
“盖因交趾确实需要江南人去开拓,论这天下人,对种植、做官、经济、商业如此精通的人,江南人居首。”
“老臣以为,开拓交趾,只有江南人才能做。”
“江南人又擅长抱团群暖,又有文化,懂经义知礼仪,懂得忠君报国,开拓之事是最适合的。”
反正移民也打不断,皇帝一意孤行。
胡濙捡好听的说呗。
从交趾说到了朝鲜,又说到了西北。
“冯公公劝谏陛下是非常对的,您调走范广,谁来拱卫您呀?”
胡濙皱眉:“陛下,您情系天下,朝野上下的安危皆系您的手上,您绝不能出事。”
“这是南京,比不得北京安全,您万勿保重龙体,天下才能正常运转。”
“何况。”
“西北战事并没有陛下您想的那么严重。”
“满速儿再厉害,难道还能顶得过我大明一国之力?”
“寇深为人老辣,若自知不敌,绝不会逞英雄的,他是个老持稳重的人,这也是您当初为何派他去甘肃的原因。”
“又有神英、范昇、范炅、陶瑾等一班良将辅佐。”
“就算拿不下吐鲁番,守住哈密,也是绰绰有余的。”
“而且,王来在吉林,征召了一批又一批生人去西北。”
“这些生人作战勇猛,悍不畏死,已经衰落的东察合台汗国骑兵,是打不过他们的。”
朱祁钰把这茬忘了。
王来真会剥削东北土著,用各种大明商品买他们的人,帮助大明征战。
“朕只是想尽快攻打东察合台汗国,因为朕的梦境,指引朕说,东察合台汗国的西边有石油。”
“您该知道,石油多么重要。”
“大明和交趾被雨季打断来往,只要铺一条沥青路,雨季也能照常通行。”
“而交趾西边,全是良田,朕需要沥青路,来控制整个中南。”
“同样的,朕也需要用沥青路来缩短天下的距离。”
“这天下太大了,只靠驿道,朕觉得难以深层统治。”
朱祁钰后半句话没说,他想皇权下乡。
胡濙对皇帝的梦境,绝口不提,而是道:“但寻找沥青也非一日之功,等明年再派范广统兵即可。”
他预计,明年皇帝就要回銮了。
朱祁钰却没这么乐观,盐政尚未犁清,江南士绅移了一半,还有倭寇环伺,一年时间未必做得完。
正说着呢,几个太监搬着托盘,托盘内装着奏疏,送进乾清宫。
从北京运来的奏疏,会装载轿子里,由太监运进宫中,如从内阁运到司礼监的流程是一样的。
但这些,都是批完了的奏疏誊写的副本。
冯孝压低声音:“皇爷,王公公可能有麻烦事了。”
朱祁钰瞳孔微缩,挥退胡濙、叶盛等人。
冯孝立刻将几道奏疏双手奉上。
朱祁钰打开来看,皆是都察院御史弹劾王诚的奏疏。
主要弹劾王诚姐姐杨娘,两个孙儿王三和王四,此二人在庐州府抢掠良妇为妾,鼓弄军权,鞭笞士卒。
这些不算什么,穷人乍富,做点荒唐事,最多被训斥一番而已。
毕竟人家有个好舅爷,王诚,是皇帝最信任的太监。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