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就比较特殊了,虽然普鲁士推行义务教育,这就使得适龄儿童可以在学校完成小学学业,但是初衷就比较奇葩,因为童工进入工厂导致军队的后备不足,普鲁士出于军事上的考虑颁布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工人保护法。规定10岁以下童工不得受雇,16岁以下不得工作超过16个小时,嗯,很符合普鲁士军国主义的风格,但是不管怎么说,结果是好的。
这也很好理解,东非招收移民一般在远东就会进行筛选,其中十五岁以下的移民是不能单独移民到东非(有家庭的不算),毕竟海上的风波一般人可吃不消。
剩下的则是一些学生,因为体能或者性别(女生)等原因,无法直接进入黑兴根军事学院,所以需要在第一镇市小学留级,等到第一镇市中学完工后,再进入中学学习,而且是文科中学,这也算是特殊时期,特殊待遇。
以上东非第一届小学生总数是一千四百零五人,这是整个东非王国的数据。
这种情况随着东非殖民地建立时间积累而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因为东非王国移民人数大增,加上生育率爆发,过几年东非的学校恐怕就会人满为患。
所以第一批东非官方留学生虽然才五百人,实际上之前特招时已经有极少数学生提前出国学习,不过人数只有四十三人,这批人也就是传说中的天才。刨除掉这部分人,剩下的八百六十二人中有三百一十七人直接进入黑兴根军事学院。
相比较而言东非的孩子都是比较幸福的,东非王国从殖民地时代开始就制订了严格的法律,禁止七岁以下儿童参加社会性劳动,七岁以上儿童则必须参加义务教育。
当然,德意志之前是松散的,各个邦国有自己的法律,普鲁士统一德国后,俾斯麦就开始着手德国立法工作,将普鲁士的法律推向整个德国,同时完善之前的法律法规。
而恩斯特这种接受过完整九年义务教育的优秀人才,打算给东非一步到位,顺带把中学教育作为东非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
以比利时为例,1842年一家纺厂雇佣的童工(5—9岁)比例是1%,历史上到1879年,这个年龄段的童工人数涨为9%。年龄更大一些的童工(10—14岁),在1859年就达到了34%的比例。
而等到东非小学生毕业后,再进入同样五年制的中学继续接受教育,等到他们毕业后,也就是十七岁,这个年龄恩斯特认为是比较合理的。
东非把他们养到成年,接下来就完全看他们自己的了,从国家层面来说东非政府充分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恩斯特接着说道:“本质上,我们实行的中学教育,依然是穷教育,所以统一考试不可避免的会在多样性上有所牺牲,所以对于一些偏科严重但是某些科目极其优秀的学生,我们也不能忽视,政府方面可以对这类学生进行特别考察,组织全国性的单一学科考试,把这部分学生提纯出来,成立一类特别学校,不过这种学校要放在城市或者大型乡镇中,这也算是我们对特殊人才的优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