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小招说:魏晋南北朝

关灯
护眼
458 赵祯的治国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一次,包拯反对任命赵祯宠妃张氏的伯父张尧佐为三司使,赵祯便改命张尧佐为节度使,包拯愈加激烈地反对,带领七名言官与赵祯理论。

赵祯生气地说:“你们是想说张尧佐的事吗?节度使是个粗官,为什么还要争?”

言官唐介不客气回答道:“节度使,太祖、太宗都曾经做过,恐怕不是粗官。”

赵祯最终采纳了言官的建议。

他回到后宫后,对张氏说:“你只知道要宣徽使,你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

包拯也由此出名。

赵祯除了用包拯,还用富弼、范仲淹、欧阳修等等名臣。

他针对宋中期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及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于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

此时,金国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赵祯当下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锐意进取。

六月,谏官上言范仲淹有宰辅之才,赵祯欲拜为参知政事,范仲淹推辞不就;八月,赵祯罢免副宰相王举正,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他调整辅臣结构后,多次召见富弼、范仲淹等人,征询天下大事。

范仲淹虽感谢皇恩,却认为事有先后,朝廷陈弊积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

赵祯亲笔诏书,开天章阁、陈设笔砚、赐坐以待。

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作《答手诏条陈十事》,上疏皇帝“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

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

赵祯根据意见,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十五岁、弟侄年满二十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三月,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

这十条改革主张,其实就是两个方面,一是为了澄清吏治,其中的明黜陟,也就是提拔优秀官员,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抑侥幸,就是严格恩荫制,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精贡举,就是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择长官,就是慎选地方长官,由中书、枢密院慎选各路、州的长官。由各路、州长官慎选各县的长官,择其举主多者尽先差补;均公田: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数量的职田,调配给缺乏职田的官员,以“责其廉节”,防止贪赃枉法。

二是为了富国强兵,其中厚农桑,就是由政府帮助人民兴利除害,如开渠河、筑堤堰;修武备,就是恢复府兵制,先从近畿实行在渐及诸路;减徭役,就是省并户口稀少的县邑,以减其地人民的傜役。

这些做法,使得贪官污吏减少,行政效率提高,民生得到改善,大宋焕发一新。范仲淹、富弼等人,也成为了名臣。

只是他们改革的做法,深深触动了大官僚的利益,所以,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此时的宋朝,没有大的鞭子打在背上,想要改革成功,真是难如登天!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宠姐成妻 那个书中一句词没有的路人甲 栽在你手里 居击手 妃同寻常之将军请入瓮 我的表弟是暴君 反派女配自救计划 快穿之炮灰女配她反了 从21世纪回到80年代 女装后我掰弯了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