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的铁要比铁矿石价格高昂得多,而且更方便存放。
工匠们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发挥到了很大的作用,很多家人看到了工匠得到的好处,都把自家的孩子送来当学徒这一点。
黄文举并没有阻拦,只是所有的学徒都有年龄限制。
黄门那里也悄悄放出消息,不必所有的孩子都去跟着工匠学手艺,自然是有天赋的,跟着学。
没有天赋的,或者是身体不适合的,完全可以在留一留以后,这燕地会有免费的书堂,可以让孩子们读书学字。
哪怕是最偏僻的村庄里面,大字不识一个的人都很清楚,读书识字有很大的作用,不说让这家的儿子去看状元楼。
以后当大官儿,学会了读书写字,帮人写的信,读个信都是收入,或者还能够去成里面某一份差事干。
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人们敬慕读书人,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无论是因何原因,很多人都对读书识字有着一种莫名的向往。
议事堂控制住了燕地的情况,没有爆发瘟疫,也像燕地的百姓发出消息,可以让老百姓家里的孩子们过来,跟着济世堂的大夫们学习医术。
孩子们学习医术或者是想要去学堂读书,识字,全部都是免费的。
当然黄舟挽从来都知道人性贪婪,如果让人习惯了把孩子送去学东西,全国都是免费的,以后再想推广什么东西,老百姓都习惯了。
如果再要报仇就麻烦的多,尤其是工匠们,有学徒跟着他们学手艺可以不要多少学费,但是这学徒跟着师傅就是要大活小活帮着干。
过年过节,学徒家里面也要给师傅送些米粮,切一刀肉,送上一瓶酒才算是道理,如果学习别人家的手艺,却什么都不愿意付出。
这样不懂得感恩的风气,不是黄舟挽想要的,他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能够吃饱穿暖有房子住的燕地,而是让人们始终不能够丧失本心的善良和淳朴。
即使孩子们读书识字不再交学费,但是必要的书本费还是应该交一些。
哪怕没有赢钱,但是拿家里的米面,或者是一把大葱,一筐土豆,什么都可以,去上学里面读书的孩子,他们家里面要轮流给先生们送饭吃。
虽然官府会定期给教书的先生付一定的薪资当做报酬,但是也决定要教导书堂里面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家人学会感恩,而不是因为免费就觉得理所应当。
黄舟挽和池寻都很清楚,这世上但凡是免费的东西,除了最开始会让人觉得久而久之总是会容易让人轻视。
社学是百年国计大事,绝对不能够被人轻视,不然一旦在全国铺展开来,得不到百姓应有的尊重。
这样的社学只不过是交了一群懂得读书,懂得认字的,不懂得感恩的无用之人罢了。
而济世堂的大夫在燕地进行义诊,收获了眼里老百姓的感恩。
虽然物质缺乏,但是各家各户还是从自家的口粮中匀出最金贵的精米粮,好好的熬了粥,去山上摘的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