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分粮
洋槐树,在黄土高原又被称为救命树。
五月初,罐子村周围的洋槐树终于挂起一串串淡黄的小米苞。
没等开出白,村里的婆姨已经迫不及待开始行动。她们将镰刀绑在木棍顶端,直接将洋槐树枝割断,成筐成筐的槐往家捋。
一顿吃不完的话,还可以晒干存起来。
村里那些碎娃们更像得了什么好生意,很多直接爬在树干上,大把大把的洋槐往嘴塞,啥时候填饱肚子才会下来。
对于这些饿发急的小家伙而言,洋槐绝对算难得的美味。
甜甜香香的,比榆钱好吃多了。
连王满银家也不例外,早上起床的时候,看粪堆旁洋槐树上泛白,他直接绑着镰刀割了大半筐,准备让兰晚上做蒸菜吃。
当然,王满银纯粹图个新鲜,村里很多人家完全是当饭。
在利用食材这方面,罐子村婆姨们将自己的聪明发挥到极致。除了用洋槐拌面做蒸菜外,还可以做成菜团子、菜盒、菜饼。
甚至在开水锅里烫一下,撒些葱咸盐,再滴几滴香油,就是一盘可口的凉菜。
王满银见过毛蛋吃的高粱面菜团子,蒸熟后黑红色,再掺和上洋槐,那颜色简直没办法用语言形容。
不过对于村里人来说,难看无所谓,只要能吃饱就行。
洋槐开,意味着不少人家接下来省不少粮食,几乎是一天三顿离不了。
换成王满银这样,绝对会吃吐了。
一般塬上向阳坡生长的洋槐要早开一个星期,接下来才是崖沟底的。断断续续,期能持续大半个月。
吃过洋槐,再坚持一段时间,差不多该收豌豆扁豆了。收完扁豆收冬小麦……等吃上新粮,一年的春荒就算彻底结束。
到夏天,田野里可以吃的东西更多了。苋菜、马莲菜、猪毛菜、车轱辘菜、山韭菜和野小蒜等等。
随便挖一筐,一家人就能对付一顿。
再接连对付几个月,又到收秋庄稼了。
黄土高原的受苦人,就像他们自己种的庄稼,一茬接着一茬,顽强度过春夏秋冬。
饿也好,吃饱也罢,始终繁衍不息。
王满银家门口这株洋槐树有瓦盆粗,不知是不是浇灌过几次泉水的原因,今年长得特别茂盛。
他轻松割了一大堆枝杈后,留着兰忙乎,自己则赶着去工地干活。
刚到土坝上,就见王连顺正满脸兴奋和人谈论着什么。
这会儿,见二队劳力们差不多到齐,他清了清嗓子道:“大家先别干活,向你们说一个好消息,今年石圪节公社的返销粮终于下来了。家里缺粮的,早点到会计那里报个道。不缺粮的就算了。”
“连顺叔,你不是废话,咱们村哪家不缺粮。”
“就是,要不是满银买的那点麻渣,我家上个月都断顿了……”
“啥时候领,咱们可要早点去,别像去年一样,晚了领不到好粮食。”
整个工地上的社员们沸腾起来,七嘴八舌议论着。
原本站在人群当中的王明强张了张嘴,却没吭声。他只是默默地走到一旁,耷拉着脑袋。
返销粮是有讲究的,以他家的成分,根本没有吃的资格。
“都静一静,听我把话说完,”见场面乱糟糟的,王连顺又大声嚷道。
“去年因为在粮站大院排队的事儿,有两个村子打头破血流。今年上边特意交代过,不让大家一窝蜂去粮站。以生产队为单位把粮食领回来,然后咱们自己分。根据去年的年终结算,二队每人可以领28斤半。有红薯干、高粱面、麦麸,价钱也不一样,中午放工各家商量一下要啥粮食,到富贵那里报账。缺钱的由队里垫付,等年终分红再扣除……”
王连顺开会简单利索,不喊太多口号,几句话就把事儿定下来。
够不够,三百六。
所谓的返销粮,其实就是按照这个标准把社员口粮补齐。
这也是南方很多生产队选择瞒报粮食产量的原因之一。多报多交粮,少报少交粮,不够还能吃到返销粮。
不过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瞒过驻村干部。
以王满银家的条件,自然不缺几十斤粮食。不过他没打算搞特殊,也随大流报了名。
严格来讲,王满银属于占便宜的一类人。去年他连生产队都没加入,根本没有为交余粮做任何贡献。
因为返销粮的事儿,大家干活气氛热烈了许多,一上午都在谈论。
等中午吃过饭,王富贵身旁便围了一群人报账。
王满银无聊,便凑过去看了一下统计单。
不出意外,大多数人选择购买麦麸皮。因为这玩意儿最便宜,一分钱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