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最后一步
朱瞻墡是绝对的聪明人。
什么叫以退为进,朱瞻墡这就叫以退为进,而且是既不留余地,又在小心试探。
说他不留余地,是因为他连朱瞻壑这个堂兄的面都没见,只让自己的儿子送来了一具遗体。
我人都死了,你就算了吧。
朱瞻墡虽然没有说,但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打着汉家文化著名的“死者为大”这张牌,让朱瞻壑在还没动手的时候就多了几分不忍的情绪。
但同时,朱瞻墡又在不停地小心试探,试探朱瞻壑的底线。
朱瞻墉和朱瞻墡为什么会被吴王一脉所忌惮?不就是因为他们那洪熙皇帝嫡子的身份吗?不就是因为这个身份让他们有可能成为皇位的候选人吗?
所以,在吴王一脉的眼中,有威胁的不是朱瞻墉和朱瞻墡,而是朱瞻墉和朱瞻墡那洪熙皇帝嫡子的身份。
而按照“嫡庶有别,长幼有序”的规矩来说,有威胁的不只是朱瞻墉和朱瞻墡两人,他们的子孙后代同样也有威胁。
嫡庶有别、长幼有序这个规矩中,最重要的是嫡庶有别,其次才是长幼有序。
“当时,世子殿下已经彻底控制了帖木儿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旧土,金帐汗国和东欧地区的立陶宛大公国等也被世子殿下尽收囊中,并且磨刀霍霍朝向西欧和北欧。”
不过,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朱瞻壑真的打定主意把事情做绝,那就说什么都没用了,毕竟眼下手握优势的是朱瞻壑,而且优势还不是一般的大。
“最近有没有什么新的消息?”
“是!”陈循低下了头,将朱高煦推过来的那封奏折给拿了起来。
所以,当时虽然是朱瞻墉监国,但实际上处理政务的却是皇后张氏,还有就是朱瞻墡了。
“最终,他们通过了一片人烟罕迹的地方,抵达了北山女真所在的地方。”
“你是我的护卫,是直隶于我的,有些事情,做了,也就做了,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
再然后是朱祁镛的儿子朱见淑,再然后是朱见淑的儿子朱佑櫍……
但是,他现在才发现,他的到来虽然改变了很多的事情,也改变了很多人,但还是有很多人没有受他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来说,没有人会把事情做绝,毕竟有那么一句话: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你爹就只剩下你这么一个儿子了,你怎么也得为你爹想想。”
但是朱瞻墡不同。
所以,他极力推荐宣德皇帝次子朱祁钰为新君,孙若微虽然不喜朱祁钰,但相较于朱瞻墡来说,朱祁钰无疑是更好掌控的一个人。
毕竟,如今朝内无君,朱瞻壑又出征在外,虽然大明律摆在那,那些人贪墨的事实也摆在那,但没有朱家的人在,陈循这些做臣子的也不好直接处理。
“按照大明律,这些贪官污吏罪无可恕,而且本王看你们先后经过三次复查与核验,这些人都是确定无误有贪墨现象,且数额巨大的。”
对于朱瞻墡这个人,朱瞻壑还是比较在意的。
朱平驻足不前,但却又不敢转回身子,一时之间有些尴尬。
那是朱瞻墡在赌!
赌赢了,自己的儿子和孙子都能保下来;如果赌输了也无妨,大概率还能保下一个孙子。
至于自己……就算是登临皇位,没有老爷子,也没有他大哥看着,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既然查证无疑,那就让刑部直接处理吧。”
同时,朱瞻墡并没有直接一步到位,而是一点点的试探,这也是朱祁镛为什么会在朱瞻壑面前做出那种事的原因了。
如果没有所图,那朱瞻墉和朱瞻墡就直接去见朱瞻壑好了,根本没必要纠集兵力。
“当年世子殿下征战欧洲,给欧洲留下了巨大的创伤,让欧洲的统治者失去了威信,大量的百姓成为流民,离开家乡寻找活命的机会。”
但是,他也没能改变像于谦和朱瞻墡这种人。
在朱高煦看来,眼下是年轻人的时代了,他这个旧时代的残党,静静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去登上那个至高的位置就好了。
“但是,我不希望这种事情再发生第二次。”
处理贪官,这是朱瞻壑这次北上,在重新接掌顺天府之后一直在做的事情。
登临皇位,这种想法朱高煦以前有过,但是随着自己的儿子越来越出色,也越来越有那股气势,朱高煦的心也就慢慢的放下了,登临皇位的想法也慢慢放下了。
所以说,对于吴王一脉来说,有威胁的不只是朱瞻墉和朱瞻墡这两个人,而是这两个人的血脉和身份。
当时,为了留一手后手,皇后张氏就让朱瞻墉暂时监国。
朱高煦并没有问朱瞻墉和朱瞻墡纠集兵力是为了什么,因为这对于吴王一脉来说必定不是什么好事儿,肯定是有所图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吴王一脉中,明明朱瞻圻这些年兢兢业业地治理香州府,不说是建功颇多,但也算得上是苦劳甚高,在排位顺序上却仍旧不如朱瞻垐的原因了。
比如说于谦,他还是那个满心是天下,而不是朱氏皇族的于谦。
尤其是在朱凌杀了朱祁镇,为他的登基清扫掉了最大的一个障碍之后,朱瞻壑就深知自己那本就为数不多的良心是时候彻底放下了。
“你哥哥已经死了,虽然并非我愿,但却也是因我而死。”
坐在大营门口不远处的朱瞻壑本来在静静地发呆,但是却突然开口,吓到了某些人。
“你去哪儿?”
“所以,你的意思是……”
……
吏部里,朱高煦正翻看着陈循他们送来的奏折,一一做出决断。
和香州府一样,前线和顺天府也是有信息差的,朱瞻墡的计划和所作所为现在还没有传到顺天府,所以陈循也不知道这些。
然而,朱瞻墡却用了自己的命,甚至还准备再加上自己儿子的命,去换取自己孙子以及后代的命。
“不必等了,该处理就处理,不用拖着了。”
普通人尚且如此,朱瞻壑与朱瞻墡还是血缘亲戚,更不好做的难看。
再比如现在的朱瞻墡,还是那个“庄重警觉,颇有令誉”的襄王朱瞻墡。
正统十四年九月,正统皇帝朱祁镇御驾亲征,因为过于任性以及听信太监王振的谗言,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发生。
当然了,这一切的一切,最终还是得看朱瞻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