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只是一个很神奇的传承,他能够传承下去在这个时代已经很神奇了,而在这个神奇的传承之中还被记录到了汉书之中,那就更加的神奇了。
小说家并不是说写小说的流派,现在小说可以理解为道听途说之事。
汉书之中说他的存在是因为,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但是更多对他的评价是另一句,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说的难听点,他起源的时候还是非常的正经。
先秦之人以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而庶人多以之谤之。
而小说家的先贤们的目的也很简单,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说,靡不毕纪。
这可以理解为当年儒家的一种思想,那就是闻风奏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意思。
但是等慢慢的经历了乱世之后,已经没有机会进入朝堂的小说家直接走歪了自己的道路,他们变成了肆意探听民间朝堂诸多绯闻,不断的将这些风花雪月书写下来,或者干脆传播天下。
说的直白点,太史公对于武帝时期的风月之事就有很多有小说家的影子在其中。
比如大几十岁的武帝宠幸十八岁的某某夫人。
比如武帝后宫分诸多等级,最后人员共计一万八千人等等等等。
也不知道武帝的腰子受不受得了。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民间的很多趣闻,再就是诸多野史,甚至地方志这种东西也大多数都有小说家参与的影子。
而听闻现在已经显露头角的《魏略》,其实也是小说家集大成者。
刘禅也打听过这玩意,那不是地方志,更不是野史,这个被曹叡勒令过很多次禁止再写的东西,说白了就是一本八卦杂志。
那算是个什么玩意。
但就是这么一群不着调的家伙,却是让刘禅在仔细了解之后不由的大为惊叹,这群家伙能耐啊。
暂且不说先汉时期的虞初,这个后小说家集大成者,一人忽悠着无数异族满地走的家伙。
刘禅单单随意的搜刮了一番,便找到了小说家先贤们著作共计十五卷之多。
这十五卷可不是十五篇,例如《青史子》,便有足足五十七篇著作,记载的乃是历朝历代的史官!
很神奇吧,史官记载过往天下朝代事,而《青史子》就将他们给记了下来。
便是刘禅看到这玩意都不得不说一句,厉害了,这思路那真是清奇的很。
里面可信度到底有多少暂且不说,但是就这里面的东西,刘禅不得不说一句,挺吸引人的。
而从这里面刘禅也找到了自己的办法。
小说家曾有一部著作为《周考》,乃是记录的先秦周之事情,既然有《周考》为何不能有《汉考》?
从高祖开始,到献帝结束,既然小说家有这个本事,何不干脆将他们聚集起来,就以他们的想法为根基,结合班固大家的《汉书》以及江东孙权时期弄出来的《吴书》还有洛阳的《魏书》加上黄权的口述。
从新让他们编排出一卷独属于大汉的《汉考》
这不是什么正经史书,刘禅也绝对不会将这玩意收录到皇家之中,更不可能让它称为自己执政时期记载的正规史书的。
但是这却是在刘禅的支持下生生的写出来了一份儿别开生面的大汉汉考。
那是属于小说家的著作。
整件事情是刘禅与黄皓两个人一手操持,而作为这件事情的主力军。
则是正在撰写吴书的韦昭,以及已经断断续续写了许久《魏略》的京兆人士鱼豢。
这两个人一正一邪两个人是真的配合默契,其中魏书也已经初露狰狞,刘禅已经让韩龙想尽办法弄过来了一份儿给他们参考并且收录皇宫。
毕竟相比较于颠沛流离压根没法记录的季汉前期,曹孟德和孙家麾下都是有完整的记录之人。
这是没有办法的。
至于陈寿,刘禅是打算在自己一扫六合之后,将正式的那件事情交给他的。
毕竟他的性格和他的老师一样,太过于周正,实在是写不出这种东西的。
而刘禅也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才将这件事情做了小半。
也就是才从秦皇一扫六合,勉强写到了王莽篡汉。
在后面不是写不出来,而是鱼豢和韦昭两个人实在是坚持不住了,只能暂时修整。
正好此时出现了战局大变,原本僵持的局面虽然依旧僵持,但是却让大汉得到了中原腹地,这是曹魏腾飞之处的同时,也是天下世家汇聚之处。
郑度很容易分析出来了司马昭的决心和狠辣。
但是面对这种手段郑度也没有办法,卢毓的速战之法在在被羊祜看破解决之后,这战场的僵局也难免影响到了大汉的朝堂之上。
刘禅面对这种情况,他也知道自己若是再等下去,恐怕他就要陷入那死循环之中去了。
就算是最后能够勉强一统天下,但是但凭借压制和妥协造成的局面会让这世家越来越过分,甚至等到他想要反击的时候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