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经典军用飞机战史风云录

关灯
护眼
第1章 歼击机/战斗机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朝鲜空战

米格-15最初被大量部署在莫斯科周围进行首都防空。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曾调拨一批米格-15及飞行员支援我国对抗国民党的袭扰飞机。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我国的争取和战局的逼迫下,苏联开始为朝鲜战场提供米格-15歼击机。随着米格-15的登场和f-86“佩刀”的加入,为期两年半的朝鲜空战拉开了帷幕。

苏军防空军部队先后有12个师7万多人使用米格-15到朝鲜轮战。然而,出于政治考虑,苏军在1953年以前都对此严格保密。米格-15机身和飞行员着装都与朝鲜空军相同,空中通话也用朝鲜语,作战空域严格限制在三八线以北地区。尽管这样,苏军一共出动了超过6.3万架次,取得了辉煌战果。其中,阔日杜布师共击落敌机258架,其飞行团长叶夫根尼佩佩里埃维击落敌机达23架,是二战后成绩最好的飞行员。第69防空集团军的夜航团团长阿纳托列卡列林少校击落敌机9架,是夜战战果最高的飞行员。

对于我军来说,这场现代化的喷气式飞机搏斗却是飞行员的战场首秀,但经验丰富的美军并未占到多少便宜。在1951年1月21日首次作战中,大队长李汉率6架米格-15阻截20架f-84喷气式战斗轰炸机,将其中一架长机击伤;1月29日,又有16架来袭的f-84,李汉此次更加注重战术合作,与其他7架米格-15一起展开对抗,击落击伤f-84各一架。两次交手中,我军无一损失,取得了3:0的战绩。

1956年7月,美军开始实施“空中绞杀”战,出动1.4万余架飞机轰炸朝鲜北方交通线,企图切断中朝军队的后勤保障,空战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战场上的米格飞机超过了500架,空战规模也发展到200~300架,美军损失了越来越多的先进飞机和王牌飞行员。

据不完全统计,在朝鲜战场上,以米格-15为主的志愿军空军部队共战斗起飞2457批、26491架次,实战366批、4872架次,击落“联合国军”飞机330架,其中包括211架最先进的f-86“佩刀”,击伤敌机95架,自损231架。志愿军中涌现出了先后击伤、击落敌机8架的一级战斗英雄刘玉堤,用4次射击击落3架f-84的“空中神炮手”罗沧海,击落美国双料“王牌”飞行员费席尔的放牛娃韩德彩……

米格-15使得在活塞式飞机时代一直默默无闻的“米格”品牌一战成名,可以想象,美国人对米格-15恨之入骨,曾千方百计希望得到一架实机进行破解。为此,美军曾使用“夹击围捕”战术逼迫米格-15降落在己方机场,但被性能优良的米格-15所逃脱;美军也曾大规模发放传单,以10万美金引诱米格-15飞行员驾机来降,也没有得到回应。直到战争即将结束,才得到了投敌叛变的朝鲜人民军空军一架米格-15。然而,此时的米格-15已经没有什么价值,因为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即将退出历史舞台,而新一代歼击机已经准备粉墨登场了。

f-86“佩刀”:跨洋而来的米格克星

从一战和二战的战斗机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战斗机的世界总是在不知不觉地遵循着“一物降一物”的准则,世界几个强国的综合航空技术并没有明显的差距。当一种先进战机问世之时,与其匹敌的对手往往也已经近在咫尺了。对于苏联的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杰作米格-15来说,其旗鼓相当的对手就是紧随其后的美国f-86“佩刀”。

作为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美国f-86的研制背景和进度几乎苏联的米格-15完全同步。f-86由北美航空公司研制,1945年5月开始设计,1949年服役。f-86比米格-15稍大,升限15000米,作战半径880千米,最大时速为964千米,低于米格-15的1070千米,但在俯冲时速度可超过音速,是世界是第一种实现超音速俯冲的飞机。与米格-15相比,f-86在万米以下水平机动性、低空速度(尤其是俯冲速度)、携带副油箱时的航程方面占据优势,而在高空速度、盘旋半径、升限、爬升率和机内载油航程方面则稍逊一筹。总体而言,两者难分伯仲,都是20世纪50年代最优异的战斗机之一。

在武器装备上,f-86除了机枪、炸弹等配置,翼下还可挂2枚“响尾蛇”空空导弹,是世界上第一架可携带空空导弹的战机。此外,f-86首次使用了雷达辅助瞄准具。空战时,飞行员根据敌机翼展调整好齿轮,然后把瞄准光圈套住敌机进行射击,而不必再调节瞄准具。而苏联当时还没有如此小型的雷达,米格-15上装的仍是二战期间的陀螺仪瞄准具,需要飞行员不断进行手动调整,在喷气机空战中显得捉襟见肘。值得一提的是,该机是美国第一种后掠翼飞机,也就是机翼前、后缘向后倾斜。之前的飞机机翼前缘多垂直于机身,限制了飞行速度的提升。米格-15也采用了后掠翼结构。

米格-15较先进入朝鲜战场,完胜当时美国的f-80和p-51。于是,美国将最新的f-86“佩刀”送往前线,与米格-15进行较量。那么,战果如何呢?

纵观整场战争,中苏两国的米格-15数量是f-86的2~3倍,如1951年的90:50,1952年的400:150,1953年的830:320;但中苏方几乎只有米格-15一种战斗机,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却拥有众多其他机型,总数远超中苏战机。此外,美国动员了大量参加过二战的老飞行员重返战场,中朝的飞行员却都是新手上阵,从头学习空战。虽然f-86之外的其他战斗机对米格-15威胁很小,这种数量优势和飞行员素质差异还是大大弥补了米格-15与f-86之间的配置差异。据统计,f-86在朝鲜战场上被击落约100架,而米格-15则是约600架。总体而言,两者还是难分伯仲。如果没有f-86,朝鲜天空无疑将被米格-15所独霸。

朝鲜战争结束后,f-86开始进入美国的盟国空军服役,并出口到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土耳其等多个国家,成为其主要战斗机,产量约为11400架。最后一架服役中的f-86直到1995年才从玻利维亚空军退役,创作战飞机的服役纪录(1949~1995)。

1.13 蓝天“鬼怪”f-4

f-4是美国第一种成熟的双倍音速战斗机,也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它机头相对下垂,好像一只秃鹰的钩嘴,有时还被喷绘成鲨鱼的獠牙,后掠机翼的翼尖向上翘起并设有锯齿,被评价为“外貌丑陋”,又被称为“鬼怪”。

飞行速度的角逐

f-4的研制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世界上掀起了双倍音速飞机的热潮,坚信速度和航程决定空中优势,力挺高速远程多用途战斗机。

在美国,这种先进机型的开发由海军发起。1954年10月,美国海军率先向麦克唐纳公司(后并入麦道公司)提出研制双倍音速舰载战斗轰炸机,1955年又将要求修改为舰队防空用的远程全天候战斗机,也就是f-4。f-4于1961年正式投产并列装海军。此时,美国空军发现自己的战斗机f-104和f-105越来越令人失望,不仅机动性捉襟见肘,而且事故频发,于是把目光瞄向了海军的f-4,在1963年也开始配装。因此,f-4是为数不多的同时服役于美国海军和空军的战斗机。

f-4长19.2米,高5米,翼展11.8米,装有两台涡轮喷气式发动机,最大平飞时速为2.27马赫,也就是音速的2.27倍,升限可达17700米。f-4相貌的确有些古怪,甚至有人评价为“外貌丑陋”。它的机头相对下垂,好像一只秃鹰的钩嘴,有时还被喷绘成鲨鱼的獠牙,后掠机翼的翼尖向上翘起并设有锯齿,垂直尾翼很小,水平尾翼向下压低,看上去非常严肃阴沉。但这些机身外形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空气动力,实现了f-4最值得称道的“高”与“快”。在飞行高度上,它曾在1959年12月通过动力飞到3万米的高空,超过了同时代的所有机型。在爬升速度上,它的海平面爬升率达到210米/秒。在飞行速度上,它在1960年9月创下500千米闭合航线上时速1958千米、在100千米闭合航线上时速2237千米的纪录,1961年8月,创下100米以下超低空飞行时速1452千米的纪录。

f-4配有9个外部武器挂架,其中4个对称分布在两个机翼上,5个位于机身下方,总体载弹量高达7.25吨,是普通轻型轰炸机的2倍多,而且配有当时最先进的雷达火力控制系统,非常适用于对空、对地攻击甚至精确打击,属于典型的多用途重型战斗机。

重磅出击

美国空军和海军刚配装f-4不久,越南战争就爆发了。1965年6月,美国海军的2架f-4用“麻雀”空空导弹击落了两架米格-17,为f-4首开战果。自此以后,f-4用实力成为越南战争主力战机,担负的任务不仅包括夺取制空权、近距离空中支援、空中拦截,还包括远程轰炸、战术侦察、地空导弹压制等。f-4的速度优势使其成为苏联制米格-17战斗机的克星,在空战中击落的敌方飞机中,f-4完成了74%。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向以色列发起进攻,史称第四次中东战争。当时,以色列空战飞机主力是从美国引进的约100架f-4战斗机,而对方则拥有410架米格-21歼击机,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可是,接下来的空战形势却大大出乎人们预料。以军f-4的机载雷达大大增加了导弹发射的命中率,而敌方发射的导弹可以被感受器所捕捉,并被红外诱饵燃烧火箭所引导到错误位置……空中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在18天的时间里,训练有素的以色列飞行员击落敌机335架,而自己仅仅损失6架,空战损失比为56:1。

先天不足

然而,f-4也存在着先天不足。由于过于强调速度,f-4的机动性相当一般,尤其是在低空和超低空战斗时,机动性劣势就会凸显出来。另外,f-4诞生时正是空空导弹热火朝天的时代,很多人认为射程近、火力弱的传统航炮应该离开超音速空战战场,因此,f-4一开始没有装备航炮。可事实上,当时的空战速度仍以亚音速为主,空空导弹在近距离“咬尾”攻击中并不实用,而且那时空空导弹尚不成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勇。

越南战争中的统计数字显示,空空导弹在1965~1966年对越南飞机的击毁率还不到5%,有时甚至会误伤己方飞机。可怕的是,当空空导弹用尽后,没有航炮的f-4便成了米格-17的肥肉。尤其在低空近战中,机动性不佳的f-4往往无法依靠速度逃离米格航炮的射程。因为这个短板,仅在1966年9月16日8架f-4与4架米格-17的空战中,f-4一下就被击落了3架。

与此相似,1965年4月24日下午,对越南谅山至克夫一线实施轰炸的2架f-4进入了我国领空,一架立即被我军防空高炮部队的密集炮火打下,而另一架继续内蹿。我军4架歼-5全速追击。其实,我军的歼-5是米格-17的仿制型,论速度、论升限都无法和f-4相提并论,而且连导弹都没有,只配了3门航炮,但f-4在广西的山区,对地形一片陌生,加之在低空近战中的局限性,还是被我军的歼-5所击落。

汲取教训的f-4从1967年5月开始安装航炮,在空战中效率大大增强,其他缺陷则留到了下一代战机f-15、f-16进行弥补。尽管有了更现代的机型,f-4仍是美国20世纪60~70年代的主力机型,生产线直到1981年才关闭,延续时间超过30年。各型f-4总计生产超过5000架,在西方战斗机中仅次于f-86“佩刀”(约10000架),曾出口到英国、希腊、西班牙、韩国等10余个国家,并被日本进行仿制。虽然美军早已淘汰了f-4,但一些其他国家仍在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在新世纪中继续服役。

1.14 “空中ak-47”米格-21

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掀起了研制超音速战斗机的热潮,也因此诞生了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美国的f-4“鬼怪”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几乎与f-4同步问世的,是苏联的二代战机米格-21,北约称其为“鱼窝”,波兰称其为“铅笔”,苏联则称其为“三角琴”。

紧追不舍的苏联二代战机

早在1953年6月朝鲜战争尚未结束之时,苏联就提出了研制新一代战斗机的要求。根据米格-15的成功经验,米高扬设计局于1955年试飞了2倍音速的米格-21,苏联终于迈进了二代战机时代。米格-21于1965年开始服役,在20世纪60年代曾是苏联空军的主力机种,装备数量一度超过2500架。到了70年代,米格-21逐渐被米格-23等机型取代。苏联解体后,米格-21从俄罗斯空军退役。

米格-21长约15米,高5.1米,翼展7.5米,配有一台涡轮喷气式发动机,最大速度超过2马赫。该机的研制借鉴了朝鲜战争的实战经验,要求轻巧灵活,具备较好的超音速、跨音速机动性以及较强的火力,尤其强调高空高速性能。在追逐速度的过程中,米格-21简化了一切不必要的结构。它采用了很薄的大后掠角三角翼,圆形的机身细长紧凑,进气口在机头处,中间伸出尖锐的圆锥形减震器及雷达。米格-21的主要机载武器为23毫米航炮和不断改进的空空、空地导弹,也可将导弹挂点用来挂载炸弹。

战场胜败

如前所述,在米格-21和f-4研制时期,“空空导弹”这一概念被炒得热火朝天,f-4一开始没有装备航炮。然而在不久后爆发的越南战争中,大家发现当时的空战大多发生在亚音速范围内,在近距离“咬尾”模式中,尚不成熟的空空导弹不仅缺乏实用性,还经常误伤己方飞机,当不到5枚的导弹配备用尽以后,数百发航炮便成为杀手锏,而且在低空范围内,f-4很难用速度来摆脱航炮的射杀。这使得美国的f-4不仅难以战胜越南军队的米格-21,甚至面对更为落后的米格-17都占不到优势。因此,在越南战场上,米格-21大出风头,在参战头八个月对阵f-4就取得了12:47的战绩,而航炮成为它在二代战机对决中的取胜法宝之一。

在与f-4的对抗中,米格-21的另一大优势就是低空盘旋和高空高速性能。在以0.9马赫速度飞行时,米格-21和f-4的瞬间转弯率都是13.5度/秒,而速度降到0.5马赫时,f-4的瞬间转弯率为7.8度/秒,而米格-21则可达到11.1度/秒。这使得米格-21在低速缠斗和躲闪导弹中具有更强的优势,一架米格-21甚至曾成功躲掉5枚“麻雀”导弹的追击。此外,米格-21能以美军望而却步的150~160千米/小时做低速飞行,使追击美机被迫飞到前方的不利位置,瞬间完成攻守易位。虽然米格-21在加速性能、机翼阻力、航电系统、航程等方面相较美机存有缺陷,但在越南战场上仍旧占了上风。美国被迫改进f-4,并且在研制三代战机f-16时也以米格-21为假想目标。

随着f-4的改进、“幻影”的出场以及三代战机f-15、f-16的问世,到了接下来的局部战争,米格-21开始失去越南战争中的辉煌。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的米格-21经常受制于伊朗的f-4;在中东阿以战争里,埃及、叙利亚的米格-21以及飞行员素质都无法同以色列的f-4、“幻影”和f-15、f-16相比,结果在六日战争、赎罪日战争和黎巴嫩战役中惨败。战场上的失利原因是复杂的,总体上有两点,一是阿拉伯等国家的米格-21飞行员训练水平不够精良,二是米格-21本身与改进后的f-4以及后来的三代战机f-15、f-16确有差距。

相比昂贵而复杂的西方战机f-4,虽然米格-21的绝对性能和战场表现逐渐走向下风,但米格-21价格低廉,结实可靠,操作简单,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强烈欢迎,加上各种改型,产量超过13000架,衍生出侦察型、教练型、对地攻击型、多用途型等20余个机种。苏联米格-21生产线一直运转到1985年,使用国家超过50个,至今仍有数千架在20余个国家服役。这些都使米格-21成为对世界空军影响最大的战斗机,被誉为空中战场上的ak-47步枪。

米高扬设计局

米高扬设计局原名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由阿尔乔姆米高扬和米哈伊尔格列维奇建立于1939年12月8日,并以两个人的名字命名,是苏联的主要飞机设计制造商。以两人姓氏第一个字命名的米格系列战斗机可谓家喻户晓,成为苏联/俄罗斯战斗机的象征。

米高扬于1905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来到莫斯科迪纳莫工厂当车工,不久应征入伍,1931年进入布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期间开始涉足飞机设计。1937年,米高扬正式加入苏联唯一的歼击机研制中心——波里卡尔波夫设计室,开始了长达32年的飞机设计生涯。格列维奇于1892年出生于乌克兰,曾因参加学生运动而流亡海外,十月革命后回到苏联,1925年进入苏联航空系统工作,1938年进入波里卡尔波夫设计室,米格飞机的两位缔造者在此结识。

两位才华横溢的设计师一见如故,为了共同的战斗机设计理念,两人于1939年成立了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第一件作品米格-1随即问世。米高扬的热情精干和格列维奇的沉稳博学形成了完美的互补,米高扬设计局成为全世界最顶尖的飞机设计机构之一,其不断推出的米格系列战机不仅为两位设计师赢得了无数荣誉和世人的尊敬。同主要用于国土防空的苏霍伊设计局苏氏战斗机不同,米格战斗机造价低,产量大,几乎所有型号都用来出口,被第三世界国家大量使用,也为苏联/俄罗斯的军工产业做出了极大贡献。

米高扬和格列维奇这两位搭档分别于1970年、1976年离世,由23岁就进入米高扬设计局的罗斯季斯拉夫别利亚科夫继任总设计师。由于时局的影响和设计理念的偏差,米高扬设计局于2009年初并入苏霍伊设计局,长达70年的“米格神话”就此结束。

1.15 苏-15“细嘴瓶”:秘不示人的“民航杀手”

苏-15是苏霍伊设计局针对美国的f-4“鬼怪”而研制的重型全天候截击机,在1969年装备部队后,逐步成为苏联主力防空用机。苏-15在服役期间未曾外派或出口,但低调雪藏并未折损其国际影响,因为它是为数不多的屡次击落民航客机的战斗机。

深藏金屋

苏-15长20.5米,翼展9.1米,高5米,空重11吨,与f-4相当。其机身细长,机头呈圆锥形,又被称为“细嘴瓶”。苏-15机腹下有两个副油箱挂点,两个机翼下共4个武器外挂架。无外挂时速度可达2.5马赫,外挂两枚空空导弹时可达2马赫。同f-4一样,在对空空导弹的追捧声中,苏-15最初没有安装机炮,后来加装一门标准型23毫米双管机炮。

苏-15具有较为先进的导航和火控系统,被认为是苏军的第一种真正实现昼夜作战的全天候歼击机,代表了20世纪60~70年代苏联歼击机的最高技术水平,主要用于中高空中远距离拦截。为了在机头安装大型雷达,该机改变了过去苏式歼击机的机头进气方式,而是将2个进气口装配在驾驶舱下方,其中e型的“旋转跳跃”单脉冲火控雷达可在35千米距离上发现轰炸机等大型空中目标,在40~50千米的距离上发现战斗机等小型空中目标。

虽然苏-15针对f-4而生,但除了高空飞行能力,苏-15在诸多方面弱于f-4,包括挂机载导弹的数量、性能以及雷达探测水平,这与当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热衷于地空导弹、空空导弹而忽视歼击机的全面革新密不可分。尽管如此,苏军一直把苏-15裹得严严实实。苏联一般会把新式战机派驻东欧华约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也开始出口最新歼击机,但苏-15既不派驻盟国,也不对外销售,保密程度超过了多种更先进的同代战机和新一代战机,其在苏联防空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可见一斑。80年代后期,苏-15逐渐被淘汰,1993年退役。

空中卫士

前面讲到,苏-15是一种截击机,用于在空中拦截并攻击入侵的轰炸机、侦察机、导弹等。截击机与歼击机稍有不同,主要区别在于空中格斗能力和使用方式。歼击机擅于空战,而截击机主要在雷达、侦察机等预警设施发现敌情后直接进攻,然后迅速脱离,从而达到拦截敌机、保卫领空的目的。苏联之所以研制截击机,是因为美国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喷气式轰炸机和小型化原子弹越来越成熟,苏联担心完全依赖自己的导弹系统不够安全,需要高空高速截击机来对付美国的远程高速轰炸机。

苏-15服役后,确实起到了空中卫士的作用,将苏联领空团团围住,几乎所有大小不明来客都被成功拦截。

1970年9月11日,乌克兰一部雷达探测到一架不明飞机正接近苏联边境,在距离100千米时,一架苏-15起飞拦截。很快,先进的苏-15就靠近了来犯之客,原来只是一架老旧的希腊c-47运输机。该希腊驾驶员因国内政变而决定逃亡,于是偷了一架c-47从空中飞来。苏-15也不必开火,轻轻松松地便将该机带到了苏联。

1972年9月7日,土耳其数架f-100战斗机以密集编队超低空突防入侵苏林亚美尼亚地区,在雷达屏幕上宛如一架大型飞机,于是只有一架苏-15起飞拦截。到了近处,苏-15才发现自己上了当,不仅寡不敌众,而且对手们都是擅于空战的战斗机。尽管如此,苏-15飞行员仍然毫不示弱,打掉了土耳其一架飞机。有趣的是,这架飞机残骸落在土耳其境内,结果土耳其非但不承认入侵事实,反倒指责苏联进行了无端袭击。

1973年6月21日,苏联又探测到一架小飞机从土耳其飞过来,以200米高度进入苏联境内。这次的问题不是入侵飞机过大或是伪装再度上演,而是入侵飞机太小,当雷达发现时距离已经不远了。拦截这种低空小飞机其实不是苏-15的特长,但3架苏-15还是紧急起飞,发现只是一个无聊的赌徒驾机取乐,希望以停留苏联领空赢得赌注而已。

这些战绩在苏-15的服役史上着实不算大事,因为接下来,苏-15按照设计之初的目的成功“截击”了2架大型入侵飞机,而且这两架飞机都是民用客机。

击落大韩航空客机

1978年4月20日下午18时20分左右,苏联一座大型预警雷达突然发现一架不明国籍和机型的大型飞机正从西北方向靠近其北部边境。20多分钟后,该机在北部军港摩尔曼斯克东北方向进入苏联领空并继续南下。此时,东西方冷战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这架飞机顿时挑开了苏联人绷紧的神经,防空指挥所随即下达了拦截命令。6架苏-15歼击机在尖厉的警报声中迅速爬高到万米高空,很快在雷达屏幕上捕捉到了这位不明来客。

可这架飞机丝毫没有回避的意思,而是大摇大摆地继续南飞,深入苏联领空300多千米,也进入了苏-15的火力范围。苏-15在飞机旁边翻飞示意要求迫降,但飞机毫无反应。苏联人更加坚信,这分明就是一架蓄意入侵侦察挑衅的北约军用飞机,立刻发射了两枚空空导弹。其中一枚削掉了入侵飞机左翼翼尖,飞机立刻下坠。丢失目标的苏-15以为已经击落敌机,于是掉头返航。几小时后,苏联人就了解到一个噩耗,自己击落的竟是一架满载乘客的民用飞机。

这架波音-707-320c喷气式客机属于大韩航空,载有10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于当天下午13时从巴黎起飞,原计划向西北越过北海进入北极圈,再向西经过格陵兰、加拿大北部和美国阿拉斯加进入白令海,最后向西南飞抵首尔。该航线已经建立多年,但这次飞机却在加拿大北部偏离了向西的航线而改为向东,2小时后进入苏联领空。更加诡异的是,客机误入的科拉半岛是苏联北部最重要的军事基地。摩尔曼斯克港驻扎着包括导弹核潜艇部队在内的苏联北方舰队,西南不远的普列谢茨克分布着空军、防空军的8个机场以及军用宇航发射场,驻有苏军最先进的战机。韩国客机不明不白地闯到如此高度敏感的地域,遭到导弹袭击也是情理之中。

击中机翼的弹片飞进机身,当场打死2名乘客,并破坏了密封舱等设施。为了保证氧气供应,飞机从1万米的飞行高度下降到1000米,接着又挣扎了将近2小时,终于在耗尽燃油前找到了一片冰冻的湖面迫降下来。幸运的是,百吨重的大飞机并没有压塌冰面。在北极的暗夜中煎熬了2个小时之后,乘客们于午夜时分迎来了第一架苏联直升机。第二天凌晨,所有人员都被运走。第三天,一架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包机将乘客、尸体和部分机组人员运往苏联。飞机机长和领航员被扣接受调查,5天后释放。

可以想象,这次误击成为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各方大打口水仗。韩国辩解说航线偏差完全是因为老旧的导航设备失灵,而且承认接到过迫降要求但未做出反应;西方大肆抨击苏联违犯了国际公法,草菅人命;而苏联认为这架入侵领空的客机由正在执行侦察任务的rc-135伪装而成,而且已经给予充分警告但毫无回应,导弹袭击属于正当防卫;有的专业人士认为,苏联完全不必把事情做得如此极端,苏军有能力在韩机进入领空之前探测发现并进行驱逐,也可进行围堵、迫降等方式控制速度较慢的韩机,甚至认为在当时良好的天气条件下,苏-15可以看清韩机的标识和机型,应慎重发射导弹;航空专家质疑,韩机机长和领航员经验丰富,航线稳定成熟,即使仪器发生故障,也可通过太阳辨明方向,如此离谱的航线偏差实在难以理解;还有人指出,冷战的紧张气氛才是此次灾难的元凶,遇到相同的情况,美国恐怕也难以保持克制和冷静……这场空难成为无头冤案,但发射导弹的苏-15却一鸣惊人,顿时成为国际航空界的焦点。

大韩航空再遭毒手

在击伤韩国客机后,苏-15名声大震,一时间成为国际舆论焦点。然而此波未平,苏-15就以另一次惊世骇俗的表演彻底震撼了整个世界。

北京时间1983年8月31日中午11时50分,又是大韩航空,一架执飞007航班的波音-747-200b客机从纽约起飞,先到美国阿拉斯加加油,再向西南方向斜穿白令海抵达首尔。其中,后半段是从北美横跨北太平洋到亚洲的5条航线中距离最短的一条,但该航线紧挨苏联,距离苏联领空最近处不足30千米,而且是苏联的绝密军事管理区,包括部署大量战略导弹试验设施“、逆火”轰炸机基地、核潜艇基地的堪察加半岛以及部署6个空军基地和2批雷达电子警戒探测设施的萨哈林岛。在民航机航行图上,苏联领土及领空均用醒目的蓝道标出,属于绝对禁区。

可不知为何,这架007航班在离开阿拉斯加后,又鬼使神差地偏离了航路,本应从堪察加半岛南边绕过,却向北冲入了堪察加。这当然被苏军防空雷达所捕获。苏军8架米格-23和苏-15立即起飞拦截,但未找到目标。于是,007航班径直向前飞到了萨哈林岛上空,眼看就要抵达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忍无可忍的苏军又紧急起飞了16架米格-23和苏-15,于2时05分找到了007航班。这架美式飞机对于苏军的雷达锁定毫无反应。20分钟后,两枚aa-3型“阿纳布”导弹从一架苏-15翼下齐刷刷地飞向007航班。韩机应声而落,机上26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无一生还,其中包括美国众议员劳伦斯麦克唐纳。

这回掀起的国际巨浪已经无法用轩然大波来形容了,而背后的谜团更是匪夷所思。当时执飞的千炳寅机长是驾驶技艺高超的韩国空军退役上校,飞行经验超过1万小时,曾飞过总统专机。偏离航路时使用的是自引导飞行模式,先进的惯性导航系统能保证飞机在茫茫大海中都不会轻易迷航或偏航。更有甚者,在飞机被击落前10分钟,千炳寅机长还在与日本成田机场管制塔联系,报告自己在北海道以南185千米,但此时日方雷达已经发现该机在北海道以北185千米,却未进行警告。

苏联认为韩国飞机屡屡迷航至苏军重要军事基地上空根本无法解释,如此间谍活动理应受到打击,因此拒绝道歉,而且振振有词地指控北约经常用韩国民用客机做掩护对苏联实施侦察。事发时,一架美国侦察机rc-135就在007航班附近飞行了10分钟。苏军飞行员发射了曳光弹而对方没有反应,因此坚信苏-15打掉的是rc-135而非民用客机。西方国家则反驳波音747飞机与rc-135体积明显不同,在雷达信号上和肉眼观测上都很容易辨认,而且苏军经常和rc-135过招,绝不可能看错,至于是否有rc-135在事发时同时出现,美国则闭口不谈。

可惜,遇难飞机的黑匣子始终没有找到,真相又成了无解之谜,美苏冷战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苏-15作为“民航杀手”而在航空史上写下了独特而浓重的一笔。

由于苏-15的长期雪藏和“民航杀手”名声,退役后,西方博物馆开出高价购买机体,甚至打算将其作为镇馆之宝。面对金钱诱惑,有苏联军官也曾试图非法偷运出境,结果以失败告终,自己也被送上军事法庭。2014年2月,俄罗斯重新夺回克里米亚半岛时,在贝尔贝克基地还发现了几架报废的苏-15。

1.16 法兰西传奇“幻影”3

在二战后的军事飞机领域,美国、苏联/俄罗斯都依靠自己强大的国力展开了你追我逐的军备竞赛。在超级“大佬”的竞争中,其他国家几乎只有模仿追随的脚步而鲜有创新超越的能力。但法国的“幻影”战斗机却独树一帜,成为二流军事国家研制的一流军事精品,为法国赢得了“航空领域第三极”的荣誉。

战后新生

其实,法国的航空工业在二战时期遭遇了毁灭性的重创。由于法国本土长期沦陷,飞机制造厂几乎都被关闭或拆除,人才也在战火中大量流失。然而二战结束后,法国航空的崛起速度也令人震惊,在美、苏两国研制第一代、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的时候,法国的进度也没有落后多少。其中,达索公司的“飓风”、“神秘”、“超级神秘”等战机相继问世并参加了多次局部战争,其良好的战场表现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达索公司也成为欧洲最具实力的军用飞机制造厂商之一,并推出了其代表作“幻影”系列战机。

“幻影”家族的历史要追溯到1952年法国对新型国产战斗机的需求。根据空军的研制标准,达索公司于1955年推出了“幻影”1,速度达到1.3马赫,但“幻影”1机体太小,只能挂载1枚空空导弹,于是,达索公司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幻影”2和“幻影”3,其中最具突破性和实战力的就是“幻影”3。“幻影”3于1958年10月突破了两倍音速,成为欧洲第一架两倍音速战斗机,也是美苏以外第一个研制出二代战机的国家。

空中艺术品

富有艺术气息的法国人所打造的“幻影”3同样充满了想象力。它简洁而美观的无尾三角翼成为“幻影”区别于同时代所有战斗机的独特标志。

所谓无尾,就是没有水平尾翼。“幻影”3机尾只有一个垂直安定面与方向舵从机身凸起,而机翼的面积很大。从上方看起来,两个机翼与机身的中间部分组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这种天马行空的外形不仅看起来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大大减小了飞机阻力,提升了推进效率、爬升率和机动性,尤其是其突出的水平盘旋性非常适于近距离空中格斗。同时,大面积机翼提供了更多空间用以装载燃油、起落架及其他设备。在此之后,多种超音速战机也采用了这种无尾三角翼设计,但在技术稳定性方面多不如“幻影”。

可以想象,法国的综合国力无法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相比,因此,法国在飞机研制方面也精打细算。首先,法国力求避免重新研制一个新型飞机,而是在已有机型上“循序渐进”,将重要的新技术和新设计融入已经成熟的已有飞机中,逐渐将量变转化为质变,大大压制了开发所需的成本和时间,提升了新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外,法国并不根据各种作战目的研制不同战斗机,而是最大程度地寻求“一机多用”,在研制时非常注重改型潜力。“幻影”3就包括了“幻影”3a标准型、“幻影”3b双座教练型、“幻影”3c截击型、“幻影”3e远程战斗轰炸型、“幻影”3r侦察型等,几乎满足了法国空军的全部需求。

出口明星

在“幻影”3各种型号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幻影”3c。

“幻影”3c长14.8米,高4.3米,翼展8.2米,升限可达1.7万米,属于轻型战斗机。其发动机进气道四周可携带最多4个1020升副油箱,大大提升了航程。两个进气道下方各装有一门30毫米机炮,每门备弹量125发,另有5个挂点,可挂载导弹、炸弹、火箭弹、杜兰德尔反跑道武器等,可执行全天候截击和昼间对地攻击任务。

法国空军从1961年开始相继接受了95架“幻影”3c,一直使用到1988年。“幻影”3c单机在1970年时的价格仅有300万美元,而同为二代战机的美国f-4单机外销价格超过500万美元,因此,“幻影”3c成为20世纪50~60年代最受欢迎的外销战斗机之一,并在以色列空军手中大放异彩。

1962年8月,以色列的“幻影”3c在巡逻时击落了2架叙利亚的米格-17。1967年6月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空军以“幻影”3c为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了埃及、约旦和叙利亚,一举摧毁了阿拉伯国家的空中力量。“幻影”3c的机炮和法制反跑道炸弹还把空军机场炸得千疮百孔,令敌方一时间难以翻身。此次行动中,“幻影”3c创下了单日12次出击的惊人纪录,每次落地挂弹、加油、再升空的时间只需7分钟,而其他同类战斗机至少需要20分钟。这些战绩令人们不得不感叹“幻影”3c卓越的实用性,也使大批订单涌向了达索公司。

在法国“渐进渐改”的研制思路下,“幻影”家族不断有新成员涌入,包括小巧玲珑的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幻影”4、苗条的远程攻击机“幻影”5以及三代战机“幻影”2000。尽管外形变化不大,但“幻影”的综合性能始终处于世界前列,受到多个国家的欢迎。

“幻影”之父马塞尔达索

马塞尔达索于1892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富足的犹太人家庭,但他没有秉承父辈的医生职业,而是走进了当时还处于萌芽状态的飞机制造业,并在一战期间结识了著名飞机制造商亨利波泰,开始从事飞机设计。一战后,由于飞机订单减少,达索被迫改行,与岳父经营家具、房地产等生意,直到1928年法国创建了空军参谋部,达索与波泰重新开始合作制造飞机,研制了多款轰炸机和战斗机。

二战爆发后,法国本土沦陷,达索因拒绝与为德国工作而被关进了布痕瓦尔德集中营,遭到了严重迫害。幸运的是,这位传奇人物终于活了下来。1945年,达索被释放,他的民族意识更为强烈,不久便重新建立了飞机制造公司,专注军事飞机的研制生产,并加入了戴高乐组织的“法国人民联盟”,成为了国会议员。1948年,达索公司推出了法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暴风”,随后研制了“神秘”系列战斗机、“幻影”系列战斗机、“军旗”战斗机、“巴尔扎克”垂直起落试验机等,为二战后法国航空事业的崛起做出了卓越贡献。1967年,达索公司与布雷盖公司合并,实力进一步加强,成为世界航空航天工业的主要厂家之一,其跨世纪产品“阵风”战斗机与欧洲“台风”、瑞典jas-39“鹰狮”被并称为“欧洲三雄”。

达索在飞机设计方面具有独到的思路和眼光。他有两句名言:一是“一架漂亮的飞机就是一架好飞机”,其间溢出了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另一句是“对一种飞机,一次只能进行一项重大改进”,充分体现了法国航空工业脚踏实地的“渐进渐改”原则。这种思路在“幻影”系列战斗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正是新颖、美观、实用、百变的“幻影”使法国“短频快”地返回到航空强国的行列。1986年4月18日,达索逝世,时任法国总理希拉克在致词中讲到:“达索的逝世是法国的一大损失。他是在世界航空史上创下了光辉业绩的几个幸存的先驱者之一……”

更为令人称道的是,事实证明,达索对其后代的教育也是非常成功的。达索公司的第二代传人塞日尔达索、第三代传人罗朗达索不仅没有在“啃老”的质疑声中掉链子,而且更加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将达索公司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以飞机制造为主、兼营多项产业的21世纪法国经济引擎。

1.17 f-15与f-16:美国霸权的象征

经过越南战争的检验,美国的第二代超音速战机f-4暴露出低空机动性方面的严重缺陷。为此,美军开始放弃一味追求高速,而开始强调战机的综合性能,研制出当今最具影响的战斗机f-15与f-16。

研制思路转换

在“速度与航程决定空战优势”的理念下,20世纪50年代中期登场的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以高空高速为发展目标,时速达到2~2.5马赫,但这种看似华丽的转身到了实战中却屡屡碰壁。

事实上,在那个时代,真正的空战主要还是在0.6~1.2倍跨音速范围、6100米以下高度展开,超音速优势很难展现出来,而在低空或超低空近距离格斗中,二代战机的机动性和武器配备有时甚至不如一代战机。在越南战争中,二代名机美制f-4“鬼怪”就时常败在一代米格飞机的手下,这促使美国航空工程师们开始重新梳理设计思路,也促使美军决定研制新一代超音速制空战斗机,将中低空跨音速机动性及火力配置作为重要的设计标准。

在这种新思想的指导下,美国空军于1968年9月发出新机招标,要求该机具备较强的夺取制空权能力,并兼有对地攻击能力,麦道公司据此研制了f-15“美利坚之鹰”多用途战斗机,1974年11月正式交付部队,开启了第三代喷气式战斗机的时代。

f-15的确不负众望,只是其优异的性能也伴随着美军都难以承受的高价—单机4000万美元。这连美国空军在订购时都要考虑再三,甚至只有在重要的战争中才舍得使用,别的国家更是难以承受。因此,美国空军希望开发一款更经济实惠的轻型战斗机。该计划很快诞生了数种体积小、重量轻、机动性好、作战能力强、价格又低的轻型多用途战斗机方案。最终,美国空军于1975年1月选定了通用动力公司的f-16,而来自于诺斯罗普公司的主要竞争机型则在后来的美国海军轻型多用途舰载战斗机招标中胜出,即f/a-18“大黄蜂”多用途战斗/攻击机。

高低搭配

f-15与f-16一重一轻,一个高端一个经济,两者互为补充,是三代战机的经典之作。f-15比f-4稍大,长19.4米,高5.6米,翼展13.1米,最大速度为2.3马赫(2443千米/小时),升限18300米,作战半径1200千米,这些数据与二代战机f-4相当。而f-16身姿轻巧,长15米,高5米,翼展10米,属于不折不扣的小飞机。

作为三代战机,f-15、f-16与二代战机的主要区别则是新技术带来的性能提升,尤其是机动性。f-15机身大量采用了高强度而低密度的钛合金材料,使爬升速度、转弯性能等机动数据大为改进。后来的f-16更是大量采用最新航空科技成果,其先进程度不亚于昂贵的f-15。例如,f-16首次将机翼、机身融为一体,结合处平滑过渡,在减小飞行阻力和飞机重量的同时,提升了飞机强度,而且压缩了雷达反射面积。该机座舱为气泡形,飞行员座椅较高,视野开阔,向上达到360度。这种翼身融合设计和气泡形座舱盖被后来众多歼击机所沿用。此外,f-16飞行员的座椅能向后倾斜30度,并将驾驶杆装在座椅的扶手上,从而可以提升飞行员的抗压能力和在复杂环境下对飞机的控制能力。

三代战机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其先进的机载武器和火力控制系统。f-15标准载弹量达7.26吨,机翼下的4枚“响尾蛇”导弹用于500~15000米的中距离空战,靠近机身处的4枚“麻雀”导弹用于15~50千米的远距离空战,1门“火神”式20毫米5管航炮用于无法使用导弹的近距格斗。f-16不仅需要进行空战来夺取制空权,还要兼顾对地攻击、对海攻击,因此也配备了空地导弹、反雷达导弹、制导炸弹等支援地面作战的武器,武器外挂点多达9个,最大载弹量近5吨,相当于二战期间一架重型轰炸机。

f-15、f-16的高分辨率火控雷达不仅探测距离远,而且捕捉的目标信息可与飞机惯性导航系统整合输入火力控制系统,从而计算出目标未来位置,选择相应射程的武器。飞行员一个按钮便可完成发射。此外,f-15的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向飞行员指示友机、敌机和不明飞机的位置以及地空导弹的威胁,在空战中为飞行员的提供了宝贵信息。

霸气出战

以色列是最先购买了f-15和f-16的国家,在三场中东空战中大出风头,完胜阿拉伯国家的苏制战机。1987年6月7日,以色列采用f-15掩护f-16,以密集编队远程突袭了伊拉克巴格达的核反应堆,其间,低空飞行上千千米,穿越3个国家领空,精准轰炸了预定目标,在伊拉克防空警报拉响之前安全返航。

1982年6月9日,黎巴嫩贝卡谷地上驻扎的叙利亚萨姆-6导弹对着以色列方向蓄势待发。“萨姆”-6导弹在20世纪70年代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曾不可一世,击落了大量以色列战机,如今更是成为叙利亚的防空至尊。突然,战斗警报拉响,“萨姆”-6立刻朝着雷达探测到的入侵者飞过去。随着阵阵爆炸声,天空中落下了片片残骸。然而,叙利亚人发现,坠机残骸都是塑胶而非金属制成,而且没有半点以色列飞行员的踪影,终于明白自己上了当。

一切为时已晚,以色列的无人机已经成功诱使叙利亚打开了防空雷达。以色列空军的数十架f-16战斗机在f-15战斗机的掩护下,利用所获取的导弹阵地位置信息,发动了3个波次密集进攻,仅用6分钟就摧毁了花费10年才建立起来的19个“萨姆”-6导弹阵地、228枚“萨姆”-6导弹。不甘失败的叙利亚人立即起飞了62架米格-23和米格-21战斗机。可是时移世易,落后的米格飞机在f-15、f-16战斗机以及配合作战的电子战飞机面前显得毫无反抗之力,雷达荧光屏、半自动引导装置、通信信号纷纷失灵,所发射的寻热空空导弹被f-15、f-16释放的燃烧火箭所引走,而自己却难以逃脱红外制导导弹的追捕。在6月9日的空战中,叙利亚一下子损失了30架战机。之后的几天,几乎没有任何改变,更多的“萨姆”-6导弹阵地被摧毁,更多的叙利亚飞机被击落。最终,以色列飞机以零损失击落了叙利亚80余架战机。

1985年10月1日,8架f-15从以色列起飞。它们先是在地中海上空7000~8000米民航飞机常用高度上以重叠密集的编队飞行,在雷达系统中仿佛就是一架大型民航客机。在接近突尼斯海岸时,8架f-15转为超低空飞行来躲避雷达探测,加上电子干扰机的有效掩护,顺利抵达2400千米外的目标—位于突尼斯首都南郊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总部。转瞬之间,500千克炸弹、8枚激光制导的“小牛”式空对地导弹和“灵巧”炸弹从空中落下,仅用3分钟就摧毁了巴解组织总部5座建筑物。

霸权象征

在更新换代极为快速的歼击机世界里,大多数战机的青春都是短暂的,但f-15、f-16已在蓝天上活跃了数十年,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被誉为“美国霸权时代的象征”。

f-15还超出了其空战的范畴,加入了对地攻击的行列。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空军提出需要一种能完成“对空、对地”双重任务的战斗机,能够在夺取制空权的同时,打击敌机场、指挥所等纵深目标,于是麦道公司在f-15的基础上发展了f-15e,绰号“攻击鹰”,于1988年底开始交付部队。

f-15e的外形、尺寸与f-15相同,但载弹量增加到10.6吨,相当于一架大型喷气式轰炸机,威力明显增强。f-15e的飞行控制和火力控制系统进一步升级,并增设一位武器操作员负责处理复杂的雷达、导航等信息并控制武器的瞄准和发射,其“蓝盾”夜间低空导航和红外瞄准吊舱,增强了低空高速飞行时突破敌方防空网的能力,可在昼夜和复杂气象条件下对地面目标进行精确攻击,可谓美国当代航空技术水平的结晶。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不惜血本地将手头所有48架f-15e倾囊派出,飞行了2200架次,摧毁了几乎所有发射过“飞毛腿”导弹的发射架,与“爱国者”导弹一起,成为“飞毛腿”的杀手。

f-16合理的设计也赋予其广阔的潜力,发展出侦察机、教练机、电子干扰机、试验机等改型,不仅功能得到拓展,而且航电系统和装载武器不断得到升级,隐身技术也得到大幅改进。f-16单机价格仅为f-15的一半,其维护和保养却十分方便,零配件费用也不到f-15的50%,与二代战机相当,非常适于大量装备,获得了各国空军的青睐。f-16先后出口到以色列、土耳其、埃及、希腊、泰国等近20个国家与地区,产量超过4100架,比利时、丹麦、荷兰、挪威等国家还设有生产线。为了保证f-16的销售,美国也不惜采用经济、政治压力迫使其他国家放弃仿制计划或购买替代机型。可以说,f-16也是美国推行超级大国政策的一个缩影。

机翼的奥妙

机翼是飞机产生升力的核心结构之一。早期的飞机受航空技术、制造工艺等影响,机翼都是水平伸展的,称为“平直翼”。为了提高升力,此时的飞机多采用了双层甚至三层翼面,不久还在主翼前后安装了多个可以伸缩偏折的翼片,也就是“襟翼”。襟翼在起降时可以展开,有效提高了飞机升力,使飞机过渡到速度较高的单翼结构。

发动机的更新换代很快将飞机推到700千米/小时的速度,但平直机翼上出现的激波令阻力陡然增加,也就是“音障”瓶颈。人们发现“后掠翼”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机翼前缘向机身后部倾斜(机翼与后机身的夹角就是“后掠角”),于是飞机告别了机翼前缘垂直于机身的平直翼时代,后掠翼成为了二战后喷气式高速飞机的标识性外观。接着,人们把为平直翼提供稳定性的后端和为后掠翼提供高速性的前端结合起来,成为“三角翼”,被美国、苏联/俄罗斯、法国等国大量应用。然而,大后掠角损害了低速性能和升力水平,起降距离也因此增大,因此,人们发明了可兼顾高低速性能的“可变后掠翼”,即机翼可根据需要水平折叠至理想的后掠角。这种结构在f-111、图-160等飞机上得到了成功实践,但其制造复杂性和维护成本也随之提高,而且人们找到了替代解决方案,也就是“边条翼”、“鸭式布局”。

边条翼是机翼前缘翼根部延伸出的一对贴着机身、后掠角更大的小尖片,多与主翼和机身融合在一起,可以大大改善超音速飞机的低速性能;鸭式布局是指将水平尾翼移到机翼前面,也就是大机翼前面的小机翼,对主机翼产生的气动干扰有利于提高低速升力。经过多年实践,后掠翼、边条翼和鸭式布局逐渐走向成熟,被现代很多战斗机广泛使用,但这并不是标准,人们也探索了无尾翼、飞翼等结构并取得了成功,百花齐放的航空世界无限包容着无限的科学与想象力,因此也造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战机。

1.18 苏-27与米格-29

在冷战阶段,苏联和美国的对抗渗透到了军事装备的各个角落。当美国研制三代斗机f-15的时候,苏联于1969年12月制定了“未来新型战斗机”计划。经过激烈的角逐,擅长研制国土防空战斗机的苏霍伊设计局与擅长研制前线战斗机的米高扬设计局提出的两个方案难分伯仲,于是,苏联空军决定同时发展“重型”“、轻型”前线战斗机两种机型,也就是苏-27和米格-29。这与美国f-15、f-16搭配使用的模式不谋而合。

缓慢的研制

之所以两个国家不约而同地推出了两种战斗机,在很大程度上与不断提高的性能标准有关。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的米格-21机动性好,但航程、武器、改型潜力等方面有所欠缺,而米格-23的速度较高,可灵活调整武器、燃料配置,但机动性又显不足。在开发新机时,苏联自然而然地希望将所有优点都集中于一体,需要满足机动性、航程、火力等诸方面的要求。可以想象,这样的理想化战机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就会昂贵得无法量产,于是,很现实地转向两种机型,而且两者的多种技术实现了共享。

苏-27与f-15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研制,但苏-27的进展则缓慢得多。1977年5月,试验机首次飞行,然而相比已经服役5年的f-15,苏-27还有较大的差距。具有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总设计师西蒙诺夫决定重新进行设计,立志打造一款世界顶级战斗机。这个颠覆性的疯狂想法遭到了各方反对,因为这几乎推翻了试验机的所有设计元素,之前数年的资金、时间、人力等投入也许就此付诸东流。尤其是西蒙诺夫否定了来自于苏联权威机构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的气动布局,迫使他不得不与相对弱小的西伯利亚航空科学研究院进行合作。虽然面临着专家、军方的双重质疑,而且被调离了原岗位,但西蒙诺夫仍然义无反顾地坚持着“最先进战机”的信念,终于完成了新机设计。

西蒙诺夫的完美主义在不久后终于得到了认可。在1979年11月的一场空战中,2架f-15击落了5架苏联制米格-23,而自己毫无损伤,苏联空军突然发现f-15的性能远在预料之上,开始支持西蒙诺夫的新设计。新机于1981年4月首次试飞,经改进完善后,1985年开始交付部队,1990年8月被批准成为苏联国土防空军的标准战斗机。

与漫长的苏-27研制周期相似,米格-29在开发速度上同样比美制f-16缓慢很多。f-16于1972年开始招标,1978年开始服役,并开始在中东战争的舞台上大显身手;而米格-29于1969年开始招标,直到1984年才装备到前线航空部队,历时15年。

精益求精出精品

虽然研制速度很慢,西蒙诺夫精益求精的态度得到了充分的回报,他评价苏-27时说道:“这架飞机对我们的意义如同卫国战争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样。”

苏-27长21.9米,高5.9米,翼展14.7米,后来各改型在尺寸上差距不大,时速高达2.3马赫,起飞重量超过30吨,是典型的重型战斗机。该机采用了由f-16首创的“翼身融合”设计,边条翼、机翼和机身的连接圆滑完整。从侧面看上去,机头尖锐,气泡形座舱向上凸起,后面的发动机部分位于机翼以下,机翼、尾翼平直简洁,整个飞机美观大方,极具流线感。苏-27两台马力大、重量轻的涡扇发动机使用了先进的模块化设计,大部分零件可在野战战场上拆卸组装,部件损坏后仅需要更换相关模块,有效提升了飞机的维护性和使用率。机身大量采用高强度钛合金,重量大大减轻,进一步增强了机动性。飞机可装载近1吨汽油,不挂副油箱时航程就超过4000千米,非常适用于苏联辽阔的疆土。

米格-29同样集成了众多已有机型之长。它外形看上去与苏-27相似,只是小了一号,机长17.3米,高4.7米,翼展11.4米(改进型号略有不同)。米格-29采用了“混合机翼机体”的气动布局,不仅将机翼和机身融合为一个升力整体,还将机翼与发动机机舱融合在一起,机翼翼根向座舱部分延伸较多,可为飞机带来约40%的升力。飞机配有两个涡轮喷气式发动机。进气道在机身下方,避免机头进气时传输管占用的大量空间。进气门可根据高速飞行的进气需求进行调整,在起降或低速时可近乎关闭,防止异物被吸入发动机。

除了常规机炮、挂架外,苏-27和米格-29配备了先进的火力控制系统。苏-27雷达最大搜索距离达到240千米,可同时追踪2个目标。座舱风挡前的红外搜索/跟踪仪可在机载雷达受到电子干扰时迅速追踪到目标的红外辐射信号并测出距离,实施导弹攻击。米格-29雷达体型较小,搜索半径约为70千米。此外,苏联人发明了飞行员佩戴的头盔式光电追踪红外瞄准具,与雷达、红外搜索/跟踪装置、激光测距仪等相协同,头盔指向哪里,导弹的导引头即可同步跟踪到哪里,这在西方战机上还未曾装备。

惊艳苏-27

苏-27自从服役以来一直被苏联深藏不露,最先令其一举成名的是一次富有创意的“开膛手术”。

1987年9月13日,挪威空军所属一架p-3b反潜巡逻机在巴伦支海上空距离苏联海岸90千米处沿苏联海岸向东飞行,苏联派出了一架苏-27前往监视。苏-27急速贴近直至2米距离,吓得p-3b赶忙拐走。可是不久,这架p-3b又折了回来,而且任凭苏-27挤压贴近,p-3b就是不离开自己的航线。气愤的苏-27采取了一种闻所未闻的战术,它从p-3b下方快速穿过,用自己的垂直尾翼翼尖将p-3b右翼外侧发动机短舱切开一条大口子,发动机一片螺旋桨桨叶也被截了10厘米,残片嵌入p-3b机身。面对扬长而去的苏-27,一台发动机停车的p-3b骤然下降了约3000米,再也不敢逗留,匆忙返回了自己的基地。民间盛传,此次p-3b的蓄意挑衅就是为了揭开苏-27的神秘面纱。

其实,苏-27的参战经历非常少,然而它在各种航空表演、模拟对抗中所展现的优异性能却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该机富有标志性的“眼镜蛇机动”了。

在1989年的巴黎航空展上,维克多普加乔夫驾驶着苏-27以400千米的时速低空飞行,突然机头快速上仰,机身垂直向上立在空中。令人称奇的是,这种“倒立”还没有结束,飞机机头进一步后仰到110度~120度,变成机头在后、机尾在前、机腹向斜上方的状态,时速仅为125千米。观众从未见过这一幕,以为飞机出现了故障。可几秒钟后,苏-27机头平稳恢复到正常水平状态,并增速到正常飞行,而且整个过程中,飞机没有任何失控状态,发动机正在工作,飞行航线平直,高度几乎不变,是一个绝妙的特技表演。

因为在飞机机头快速后仰时非常像一条突然抬头的眼镜蛇,该特技动作也被称为“眼镜蛇机动”,成为苏-27的一幕绝活儿,f-15、f-16的机动性都无法完成。在实战中,“眼镜蛇机动”可以使后方追逐的敌机一下子跑到自己前面,处于被追逐的不利位置,随时会被空空导弹瞄准击落。1992年,俄罗斯空军访问美国时,苏-27空军与美国f-15战斗机一同飞行。双方驾驶员互换飞机驾驶,直接比较了两种飞机,认为苏-27的盘旋性能、失速调整等机动性要更胜一筹。此后,英德两国也曾对苏-27和f-15这两种机型进行了空战模拟,从10千米的远距离空战到目视范围内的近距离格斗,结果是苏-27对f-15平均损失比为1:1.85。

苏-27设计先进,技术完善,并发展了战斗轰炸机、舰载战斗机多种改型,可在远距离对路上、海上目标实施攻击,或在航空母舰进行起降,堪称最优秀的三代战机,为世界战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价格上,苏-27单价普遍比f-15低出1000万美元,是俄罗斯主要的出口武器之一,购买国家包括印度、越南、马来西亚、乌克兰、埃塞俄比亚、委内瑞拉等。

悲情的米格-29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苏联在冷战后的军备竞赛中已经开始有了力不从心的迹象。苏-27从1969年开始研制到1990年成为苏联标准防空战机,居然用了21年。这在歼击机研制周期上是相当低效的,尤其是和其主要对手f-15相比,节奏缓慢很多。更糟糕的是,不久后苏联的解体使得苏-27的生产线几乎面临崩溃的危险,最终虽然得以生存,但改进改型的速度也与稳步发展的f-15相距甚远。由此可见,繁荣昌盛的国家是先进武器难以或缺的生存土壤。

米格-29的命运更为糟糕。与f-16相比,米格-29的爬升率、加速性、高空高速等机动性指标和武器配置都略胜一筹,可战绩可就差得多了。在20世纪90年代的几场局部战争中,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的米格-29都败在f-15、f-16手下。如此悲凉的战场表现,一是由于米格-29参加的大多数空战都是以少搏多,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二是米格-29的航电配置及仪表布局缺乏优势,智能化程度不高;三是使用米格-29的发展中国家在飞行员训练水平和空中预警方面都比不上发达国家,单靠一种飞机的性能数据无法占据现代空战的主动。由此可见,现代空战并不仅仅是战斗机参数的较量,而是包含了信息技术、飞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对抗,离开了地面和空中的立体保障,再先进的战斗机在孤军奋战之中恐怕都只是一堆废铁。

不仅如此,苏联/俄罗斯自己的米格-29在训练、表演时也发生了不少事故,令保障米格-29的地勤人员头痛不已。据报道,截至1998年4月1日,苏联/俄罗斯共有45架米格-29坠毁。其中,仅1993年,俄罗斯空军就损失了22架。究其原因,除了少数事故来源于米格-29本身的设计制造缺陷外,大部分事故都是因飞行员误判所引发的。苏联解体前后的动荡局势严重影响了飞行员的正常训练。燃油短缺、军费不足等原因使空军的整体飞行技能普遍下降,事故频发也是意料之中。

同其他“米格”系列战机一样,米格-29也是以外销为主。1990年后生产的米格-29均被用于出口,包括印度、伊朗、叙利亚、马来西亚、古巴、也门等20余个国家,至今仍在服役之中。总体而言,虽贵为姊妹三代机,性能上也没有硬伤,但米格-29无论是社会影响力还是经济效益,都与苏-27大相径庭,距离其对手f-16更是天壤之别,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1.19 新世纪的欧洲战斗机风潮

在美国与苏联争先推出三代战机之后,各国便在紧锣密鼓地研制更先进的战机,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法国达索公司的“阵风”、欧洲战机公司的“台风”与瑞典萨伯公司的jas-39“鹰狮”,被并称为“欧洲三雄”。它们比f-16、苏-27等三代战机更为先进,但并没有实现四代战机的隐身等技术特征,因此又被称为三代半或后三代战机。

中立小国的独立大志

从美苏的军备竞赛中可以看出,战斗机研制是科技与国力的大比拼。在美苏倾尽全力打造的f-15、f-16、苏-27、米格-29等名机之下,欧洲人也取得划时代的突破,着实不易。然而,率先实现这一“质变”的并不是美苏英法德等传统航空强国,而是地处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南部的小国瑞典。

在20世纪70年代末,瑞典领空经常受到华沙条约国和北约成员国飞机的“光顾”,令其迫切需要一种新型战机应对威胁。瑞典空军和萨伯公司以瑞典的中立国地位和独立性为由,说服政府放弃购买美国f-16等三代战机的计划,自行研制一种更先进的新机。从1980年开始,萨伯公司开始研制新机jas-39,绰号“鹰狮”,1993年开始服役。其中,j代表对瑞典语中的对空作战(jakt),a代表对地攻击(attack),s代表侦察(spaning)。

jas-39长14.1米,高4.5米,翼展8.4米,空重6.6吨,是小巧玲珑的轻型战机,体型在1970年以后服役的战机中排名倒数第一,但它使用了大量轻质量、高强度复合材料,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3吨,最大载荷接近7吨,与20吨级战斗机相当。jas-39配有一台引擎,但机动性极佳,可在所有高度上实现超音速飞行,最大速度2马赫。由于瑞典森林广布,很多干线公路的直线段便是临时飞机跑道,后勤补给中心便建立在旁边的密林之中,形成了绵密隐蔽的战备体系,敌方很难一举摧毁。为瑞典空军量身定做的jas-39自然非常注重野战性能,跑道长度仅需800米,可在瑞典多处公路完成短距起降,而且仅需少量人员车辆,便可在公路旁完成保障。

作为一个国土面积仅有45万平方千米的小国,瑞典不可能像美苏那样研制不同功能、不同档次的各型战机,而是选择了经济实用的原则,主要针对仅有200千米以外的苏联所施加的威慑压力,将入侵敌机拦截、还击并驱离,假象对手为苏-27。jas-39作战半径为800千米,装有一门27毫米机炮,配有7个武器外挂点,空战时挂载空空导弹,对地攻击时挂载各种空对地导弹、炸弹、火箭弹等,侦察时挂载副油箱和电子吊舱。同时,数字机载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也相应进行更换,从而实现一机多用的“灵活性”需求。

瑞典军队的规模不大,不会配置过多战机,萨伯公司早已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虽然遭受了美国的重重阻挠,但jas-39售价仅为美国三代战机的一半,四代战机的1/4,加上维护保障费用低廉,仍然受到了世界多国的青睐,捷克、匈牙利、南非、泰国等国都先后订购了jas-39。

“阵风”与“台风”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就相继提出了新型战斗机的研制计划。1979年,英国宇航公司、联邦德国的梅塞施密特公司、法国的达索公司决定进行联合研制先进的“欧洲战机”,西班牙和意大利也相继加入。可以想象,在研制过程中,合作国家难免会出现分歧。法国的达索公司因坚持自己的理念而推出计划,研制出了“阵风”战斗机,于1986年7月首次飞行。而其他四国也对新战机有不同的要求,导致研制过程时断时续。最终,新机“台风”于1994年3月完成了首次飞行。

“台风”、“阵风”与瑞典的“鹰狮”一样,都采用了鸭翼、三角翼、无尾翼的主体设计和大量复合材料,在飞行控制系统、雷达系统等配置上也都非常先进。两者尺寸差不多,长约15.5米,高5.3米,翼展10.9米,最大起飞重量约24吨,最大速度2马赫,配有机炮和十余个武器挂架。此外,两种飞机都具有性能优异的发动机,因此得到了独特的低速和超音速优势,不仅最低时速可达到300千米以下,还可以携带多枚导弹和外挂油箱进行超音速巡航。同时,两者在发动机和武器挂载方面也都考虑了隐身性能,虽未达到第四代战斗机的标准,但已经远远超过了f-16等三代战机,被公认为仅次于f-22“猛禽”战斗机的多功能战斗机。

虽然“台风”、“阵风”的首飞时间并不比“鹰狮”晚多少,却迟迟未能服役。其中,法国自己研制的“阵风”进度很快,但由于国防经费的大幅缩减使得战斗机的量产不断推迟,订单数量也大幅缩减,海军型于2000年9月开始量产,而空军则到2002年才开始配备,目前已成为法国海空两军的主力战斗机。涉及多国的“台风”研制速度较慢,2003年才开始服役。

对于国土面积不大、政局相对稳定的欧洲诸国,战斗机的本土需求量相对总是有限的。因此,“台风”与“阵风”都在积极地开拓海外市场,先后出口到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奥地利、科威特等国。然而,这两种缺乏隐身性能的三代半战机普遍价格昂贵,单价均在1亿美元以上,虽然在非隐身战机中属于佼佼者,但市场前景仍然飘忽不定,因为四代战机就要闪亮登场了。

利比亚空袭先锋

2011年初,利比亚一片混乱,对该国实施长达42年独裁统治的卡扎菲遭遇了反对派势力的强烈抵抗,大战一触即发。联合国安理会于3月决议通过了对利比亚实施军事行动,几乎全世界人都在等待着美国飞机与导弹的打击。出乎意料的是,为此次地区冲突打头阵的居然是一向浪漫、随性而低调的法国。3月19日下午,巴黎时间17时45分左右,20余架法国战斗机攻击了卡扎菲部队,其中包括法国最先进的战机“阵风”。

此次任务期间,“阵风”携带4枚“云母”导弹、3枚aasm精确制导炸弹、泰雷兹达摩克利兹目标标定吊舱及2个副油箱,经过空中加油,飞行6小时直达利比亚。抵达后,该机无需电子战飞机的支援,仅依靠自身携带的电子战系统就成功压制了利比亚政府军的防空体系,对其实施了有效打击。法国的“阵风”宛如一阵飓风,成为利比亚政府军的灾难,其干净利落的攻击行动令全世界为之惊叹。“阵风”战斗机也又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瑞典人的创新精神

当人们赞扬jas-39的优异性能时,也不禁感慨瑞典这一中立小国在军事上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精神。

瑞典的财力、国力、人力无法与美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甚至不能与英法德等国相提并论,所遇到的实质军事威胁相对有限,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瑞典都宣布中立,也没有遭受占领或军事洗礼,然而瑞典却能为后三代战斗机时代拉开序幕,这并不是一个偶然成绩。瑞典本就是工业发达之国,是按人口比例计算拥有跨国公司最多的国家,沃尔沃和爱立信都是源于瑞典的知名企业。从二战以后,瑞典已经研制了诸多性能先进、设计精妙的武器系统,令人拍案称奇。

萨伯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saab-37“雷”式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率先采用了鸭式布局,不仅成就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战斗机之一,其兼顾高速、低速性能,被后来诸多战机所模仿。1997年,瑞典研发的s-100b“百眼巨人”预警机服役,以高性价比赢得了海外市场,打破了美俄对预警机的垄断。由阿尔维斯赫格隆公司生产的履带式装甲全地形车bv206s采用了独特的双车箱铰接结构,可在各种恶劣天气条件下穿过冰雪、沙漠、沼泽、丛林等极端地形,如今产量已经过万,在40余个国家使用。在海军方面,1995年2月下水的“哥特兰”级常规潜艇开创了不依赖空气动力系统(aip)的先河,成为战后常规动力潜艇技术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性进展;2000年下水的轻型护卫舰“维斯比”号成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的隐形战舰,领先了美军5~7年。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赫格隆”铰链式全地形车也在瑞典问世。

可以想象吗?实现这一系列奇迹的瑞典面积仅有45万平方千米,比四川省还要小,而人口只有956万,不到北京市常住人口的一半。

1.20 f-22“猛禽”:开启四代战机之门

虽然f-15、f-16搭档已经独领风骚,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已经开始酝酿研制新型战机,用来取代f-15,并全面战胜苏联的苏-27,称为“先进技术战斗机”计划。全面突破近乎完美的f-15并非易事,美军1985年才发布招标书。1991年4月,洛克希德公司战胜了麦道公司、波音公司等航空巨头取得了竞标胜利。f-22于1997年9月首次试飞,2005年开始服役,距离最初计划花费了近20年时间。

纵览四代战机

人们将二战后的喷气式飞机根据其性能特征划分成几代。一代战机是首批采用喷气式发动机的战机,出现于1944~1953年,如米格-15、f-86等,最大飞行速度为0.9~1.3马赫(1倍音速左右),配有航炮、火箭弹、第一代空对空导弹,光学瞄准工具和电子设备较为原始简陋。二代战机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如米格-21、f-4、“幻影”3等,主要强调高空高速性能,最高速度超过2马赫,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都有了较大改进,装有航炮、第二代空对空导弹、更为先进的雷达、具有一定拦射能力的火控系统。三代战机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如f-15、f-16、米格-29、苏-27等,这些机型在速度上没有更进一步增加,但中低空性能大幅提升,武器装备、电子设备、雷达火控系统、机身材料、外形设计等诸方面都有了重要改进。

如今,吸引人们眼球的是更为先进的四代战机,如俄罗斯的t-50、美国的f-22和f-35、中国的歼-20等。除了继承传统战斗机的精华以外,这些战机强调四个突出性能,即隐身性能、超音速巡航能力、高机动性与敏捷性和超级航空电子系统,也被称为“4s”标准。此时的战机已经不再是二战时期的“古董”形象,俨然成为了最为华丽炫目而神秘的高科技武器装备。

飞机隐身的奥妙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f-22最大的亮点就是“隐身”,能够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目标空域。其实,f-22并不是最早的隐身飞机,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推出了tr-1型隐身飞机,90年代又研制了f-117“夜鹰”隐身战斗机。但直到f-22出现,隐身技术才真正成熟,能够与其他战机性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那么,飞机如何能够隐身呢?当然,这并不是让飞机被人“视而不见”,而是让各种遥感仪器难以捕捉到飞机的存在,包括雷达探测、红外探测、光学探测、声波探测等多种方式。为此,隐身飞机需要一招一招地拆解。

雷达是发现高空飞机的主要仪器,也是隐身飞机的“头号敌人”,其原理是以发射机辐射稳定的电磁波,遇到目标物体时发生反射,接收到的回波在雷达屏幕上形成亮点,判断对方具体情况。隐身飞机的主要隐身手段就是让雷达发射出的电磁波无法正常反射回去。隐身飞机要么直接吸收掉射过来的电磁波,要么改变其反射特性,使回波无法反映目标真实状况。为此,飞机在外形上要尽量回避垂直于入射波的平面,少使用尖锐的边缘,最好用菱形或无尖锐边缘的凹面、v形双垂尾等设计,隐身配置时,武器也必须内置,例如,f-22的双垂尾就向外倾斜了27度,并设置了2个内置弹仓。但为了实现飞行要求,飞机不能变成全身坑坑洼洼的怪物,因此还需要直接使用或喷涂非金属材料或能够吸收雷达的材料,如铅铁金属粉、不锈钢纤维、石墨粉、铝箔等,这也是隐身技术中的一个高度机密。f-22就采用了大量热加工塑胶和人造纤维复合材料,重量比例达到35%。

飞机在飞行时,发动机、尾喷管等结构会产生大量热气,成为红外探测仪器所重点捕捉的对象以及红外制导导弹跟踪的目标。为此,隐身飞机需要降低自身的热辐射,减小飞机与周边空气的温差,如f-22使用的矩形二元尾喷管可加大尾喷管和冷空气的接触面,促进尾喷管散热。此外,有的隐身飞机还采用了低噪音发动机等技术,使飞机在低空飞行时声音也难以被敌方觉察。有的则采用新型燃油喷嘴消除喷气燃料燃烧后的残渣与水蒸气的混合物,使飞机后面不再跟随有又长又明显的“拉烟”尾迹……

当然,真正隐身的飞机是不存在的,更实质的意义则是在自己被敌方发现之前先发现敌方。三代战机苏-27的正常雷达探测距离为前半球100千米,后半球55千米,f-22优异的隐身能力可以使苏-27的雷达探测距离降低到10~20千米,无疑是“迷瞎”了苏-27赖以生存的“千里眼”。

集战斗机之大成

除了隐身能力,f-22在超音速巡航、机载电子设备、机动性、武器配置等诸方面也是实力超群,其他机型几乎只能望其项背。

f-22长18.9米,高5.1米,翼展13.6米,与f-15尺寸相当,属于重型战斗机。最大速度2.25马赫(时速2410千米),升限近2万米,装有1门20毫米机炮、4个外挂点和2个内置弹仓。值得一提的是,f-22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现超音速巡航的战斗机,而其余的超音速战斗机在中低空作战或巡航时仍采用亚音速,只能在高空实现短时间超音速飞行,否则,发动机会因过热而带来诸多安全问题。因此,f-22在中低空飞行时不必拉高俯冲就可以直接达到超音速,具有无与伦比的战斗力。

2007年11月22日,正值西方感恩节,美国太平洋空军驻阿拉斯加远程防空雷达部队忽然发现,在俄罗斯方向有大型军用飞机正向阿拉斯加领空飞来。来袭者很可能是绰号为“熊”的俄罗斯图-95远程轰炸机。于是,阿拉斯加防空部队所属2架刚部署不久的f-22从基地起飞,很快就找到了俄罗斯轰炸机,并进行伴飞威慑。面对先进的f-22,老式轰炸机图-95很快掉头返航。有人说这是美国在故意“秀肌肉”,从而对俄罗斯达成战略威慑,也有人说这是俄罗斯试图诱惑f-22出洞,既可以测试其防空雷达对隐形战斗机的探测能力,又能一窥美军雪藏的战机真容。无论真相如何,这是美国首次使用最先进的四代战机拦截俄罗斯远程轰炸机,也是f-22的首次正式登场。

作为世界上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服役中的四代战机,f-22可谓美军倾心打造的精品,也是目前世界战机之首,美国空军曾称,一架f-22战斗力相当于15架f-15。f-22不仅是世界最强战机之一,也是世界最贵战机之一,单机价格接近2亿美元,美军自己都对此望而却步。此外,据2008年的报告称,f-22每飞行1小时维护时间超过34小时,成本将近5万美元。一般机队的维护费用会随着逐渐成熟而日益降低,但f-22则因昂贵的隐身涂料等原因维护费用不降反升。由于缺乏实际对手和明确的空对空作战任务,生产线开张之初就面临终止的危险。

更严重的是,集战斗机之大成的f-22在服役以后不断有坠毁的消息传出。首先是2004年12月20日,然后是2009年3月25日、2010年11月16日,最近一次是2012年11月16日,其中两次飞行员当场身亡。不仅如此,飞行中的小毛病也接连曝光,比如降落时起落架无法放下,飞行员打不开座舱等。美军官方曾解释为f-22在7500米以上高速供氧系统故障,也有解释为是飞行员操作不当,而诸多军事专家则认为美军是在隐瞒f-22其他潜伏的技术问题。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时不时提出一些机体结构、吸波涂层等方面的缺陷,甚至有前雇员揭露其隐瞒了已知的隐身涂料问题而继续使用,一时间成为军事焦点。无论真相如何,f-22已经被屡次被禁飞,加上过高的成本,奥巴马下令关闭生产线。

由于高昂的价格、对手的丧失、军费的削减等原因,f-22订单数量不断萎缩,仅生产了187架,与最初计划的1300余架形成天壤之别。尽管日本、以色列、澳大利亚都表示了购买欲望,然而为了防止他国进行仿制,f-22依旧仅服役于美军,逐渐取代曾经的主力战机“不败之神”f-15。同时,美军决定推出一种用途广泛、性能优异、经济实用的轻型战斗机,用来替换f-16等三代对应机型,与f-22搭配作战,也就是f-35“闪电”2。

经济实用的f-35

与过去的研发计划不同,f-35一开始就强调了“联合”,希望能够将美国空军、海军、海军陆战队以及英国皇家空军的f-16等三代轻型战斗机一起进行替换,这种通用的多用途机型也成为了全世界当前最庞大战斗机研发计划。除美国外,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挪威、荷兰、土耳其、意大利等国也参与其中,整个研发经费预计超过400亿美元。经过激烈的角逐,包括英国航宇公司和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的洛克希德马丁团队于2001年获胜。

2006年12月15日,f-35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沃斯堡首次试飞成功。虽尚未定型,但第100架f-35已经于2013年12月13日下线交付,预计2020年前相继服役。

f-35长15.7米,高4.3米,翼展10.7米,看上去像是微缩的f-22,升限超过1.8万米,最大起飞重量近32吨,最大速度1.6马赫,虽然在速度上与三代战机差距不大,但机动性、隐身性和航电系统大大增强。例如,f-35驾驶舱内装有世界最大的战斗机显示器,武器、飞机状态、战场环境、安全信息等数据可一次全部呈现。驾驶员不仅可以触摸控制显示屏,还可以通过驾驶杆和油门杆上的各种开关和电位计旋钮进行调整。雷达、瞄准系统等相关图像可直接投射到飞行员的头盔显示器上,使飞行员可以实现360度全景感知。

f-35的隐身性能虽不及f-22,但远胜于其他缺少隐身功能的三代战机,其机头方向的雷达反射截面(即rcs,反映飞机向雷达接收天线方向散射电磁波的能力)仅有0.065平方米,而f-15、苏-27等三代战机则超过10平方米。此外,f-35还改变了全机雷达散射及红外辐射中心,敌方即使发射了导弹,也很难命中飞机。

虽然以“经济适用”为初衷,f-35的研制时间和费用都超出了预期水平。2014年的单机报价接近3亿美元,预计增加订单后单机价格会降至1亿美元,而且由于f-35三军通用,维修保养和人力培训的成本也会大大降低。作为美国唯一可以销售的第四代隐身战斗机,f-35已经成为全球战机市场的宠儿。除研发合作国纷纷下单外,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过也纷纷表示了购买意向,预计总销售量将超过6000架。

垂直/短距起降型f-35b

垂直起降这一想法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人提出。研制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的初衷有二:一是希望飞机能够摆脱对机场跑道的依赖,在恶劣的机场条件下或海上舰船完成非常规起降;二是希望在空中被敌机追击时能够突然加速甚至悬停,瞬时转入后方的有利位置,转守为攻。在60年代,美国、西德、苏联、英国等多个国家都对垂直/短距起降机型进行了深入研制,发展出十余种试验机,但真正能够装备部队并具备实战功能的只有英国的“鹞”式战斗机。而且“鹞”式为了实现垂直/短距起降,大幅牺牲了速度、航程、载重等参数,安全性也令人堪忧,垂直/短距一时间告一段落。

而到了21世纪,美军重新提出了研制f-35b垂直/短距起降型,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根据数十年的航空经验和积累,f-35b主要采取负载短距起飞、空载垂直降落的模式,在速度、航程、载重和战斗力上进行了较好折衷。相比过去“鹞”式等机型完全依靠向下喷气抬升机体的野蛮方式,f-35b设计了升力风扇来补充起飞所需的向上推力,在动力系统上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尽管如此,f-35b的飞行性能还是受到了诸多限制。直到2010年6月10日,f-35b才实现超音速飞行,成为首架具有超音速飞行的短距/垂直起降隐身飞机。2011年10月,f-35b又成功在两栖攻击舰上垂直着陆,此后,开始了密集的试飞测试。然而,2014年6月,一架f-35b发动机就发生了起火事故,导致该机被限制在指定范围内飞行。因此,集多种理想性能于一身的f-35b短距/垂直起降隐身机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1.21 t-50:俄罗斯的复兴

当美国推出f-22高端型和f-35经济型第四代隐形战斗机以后,曾经以近乎完美的机动性而风光无限的苏-27便得到了全面压制,迫使俄罗斯继续研制改进机型。

俄罗斯的四代战机

在苏-27成功后不久,苏霍伊设计局就开发了更先进的苏-35,但并没有本质上的改进,综合性能更无法与f-22和f-35比肩。的确,虽然苏-27经历了颠覆性的设计而后来居上,但在不进则退的战斗机世界里,没有哪种机型可以持续30年保持领先。苏-27也不例外,尤其是美国新机的隐身性能使三代战机的雷达探测距离大打折扣。

在隐身飞机方面,美国早在1981年就试飞了f-117并很快交付部队,在二战后军机大战中终于将苏联远远甩在了后面。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尝试新机研制,但政局的动荡使军工业几乎陷入冰河时代。最终,米格1.44和苏-47两种“三代半”机型还是艰难问世,为第四代战机的研制奠定了基础。米格1.44在隐身方面缺陷较大,加上出口市场的黯淡,使得米格公司濒临倒闭,竞争力大减。风头正盛的苏霍伊设计局借鉴了f-22的技术,并与印度展开了经济合作,于2002年制造了第四代战机t-50的原型机。

2010年1月29日,t-50在阿穆尔河畔共青城首次试飞成功,2011年8月17日在莫斯科国际航空航天展上公开亮相,预计2025年替换俄罗斯所有的米格-29和苏-27。如果美国在此之前没有新型战机问世,那么,f-22、f-35独领风骚的年代将就此结束。

犹抱琵琶半遮面

美国一位高级工程师感慨:“美国人总是在努力解决那些最艰难的问题,以便于俄罗斯人在他们的设计中跟进。”俄罗斯著名战斗机设计师柯内合夫也曾经说过,俄罗斯战斗机总能做到比同时代的美国战斗机更强,原因很简单,因为俄罗斯战斗机总在美国的同类战机之后诞生。

t-50长22.0米,高6.1米,翼展14.2米,属于重型战斗机。虽然借鉴了f-22很多经验,但t-50更多的还是在苏-27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机动性和可控性堪称一流,并实现超音速巡航和隐身。这在未来的“隐身空战”中可能会变得非常可贵,因为当隐身战机成为常规配置之后,视距外攻击能力将不分伯仲,近距离空战将重新回归到常规作战中来。

俄罗斯对t-50的具体情况讳莫如深,大多数技术指标还处于保密状态。根据各方透露的消息,t-50可超音速巡航,时速高达1450千米,最大起飞重量为37吨,战斗负荷高达7.5吨,可携带航空机炮和各型空空、空地导弹,既可空中作战,也可对地攻击。t-50机载雷达的探测距离可达400千米,能同时跟踪60个空中目标并打击其中的16个;其新型无线电侦察和对抗系统可使自己在不打开雷达的情况下发现敌人,进一步降低了暴露自己的可能性。正如苏俄所有飞机一样,t-50的航电设备相比美机还是稍逊一筹,恐怕难以达到四代战机所要求的网络化、智能化程度。在隐身方面,t-50的机头、机舱、机翼、进气管等都使用了独特的形状,机身外壳有70%为符复合材料,两个大型武器舱接近机身容量的1/3,大大降低了雷达可探测性。此外,t-50还设计了新型空气动力系统,采用了比f-22更先进的等离子隐身技术。但由于t-50体型较大,为了满足飞行需求,尾翼隐身效果不佳,整体隐身效果比f-22有所降低,需要靠吸波材料和吸波结构进行弥补。

虽然“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t-50的消息传出来。例如,2013年9月,t-50在莫斯科航展上大秀技术,进行了惊世骇俗的机动性表演;2014年6月10日,t-50第5架原型机在飞行试验时起火;2014年9月,外媒公开了t-50试验机采用了新颖的可动边条翼设计……据航空专家分析,t-50的很多性能优于美国的f-22和f-35,而最为吸引眼球的则是每架仅为4000万美元的价格,这是美制f-22和f-25的1/3。可以想象,如果t-50的性能果真不负众望,世界军机市场上必将再度掀起苏霍伊战机的狂潮。

苏霍伊设计局

苏霍伊设计局由其创始人、苏联著名飞机设计师帕维尔奥西波维奇苏霍伊命名。苏霍伊于1895年7月10日出生于白俄罗斯的一个小乡村,父亲是一位热爱藏书的知识分子,使苏霍伊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下长大。在莫斯科大学数学物理系读书时,苏霍伊选修了“苏联航空之父”尼古拉茹科夫斯基的航空理论课,对航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战时期,苏霍伊中断学业而应征入伍,亲自体验了俄军落后的空军装备,立志研制战机。一战后的苏霍伊经历了生活的重重磨难,他先后感染了斑疹伤寒和猩红热,喉咙留下了终身后遗症,只能小声说话;在莫斯科继续读书时,他在寒冷的严冬中睡地板,还不得不干重体力活勤工俭学来维持生活。这些苦难塑造了苏霍伊顽强的性格。

1924年,苏霍伊在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进行毕业设计,完成了一架300马力单座歼击机的设计方案,得到了苏联航空奠基人之一图波列夫的赏识,留在这位大师身边工作。很快,苏霍伊的才华就显露出来,于1939年创建了苏霍伊设计局。苏霍伊非常注意吸收国内外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并大胆应用,因此,苏霍伊设计局的产品大多凝聚了最高端的技术水平,也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很多产品没有问世就夭折。1949年,苏霍伊设计局由于长期缺乏投产飞机而被迫解散。在恩师图波列夫的帮助下,苏霍伊团队的骨干才得以保留。

然而,苏霍伊并没有被这些坎坷击垮,而是以其坚韧的意志继续秉承着自己的设计理念,不断总结着过去的经验和教训。苏霍伊设计局于1953年恢复,相继推出了苏-7歼击轰炸机,苏-9、苏-15截击机,苏-17、苏-24轰炸机等精品战机。与高产低价、以外销为主的米格系列战机不同,多数复杂而先进的苏氏战机仅供国内使用,因此一直被蒙着神秘的面纱。直到在苏-27战斗机上,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态度,才使苏霍伊设计局为世人所关注,走向了辉煌的全盛时代,并引领了俄罗斯第四代战机t-50的研制。

苏霍伊于1975年逝世。之后,苏霍伊设计局相继由伊万诺夫、西蒙诺夫主持,但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先驱者,所有产品依旧以“苏”命名。2009年,苏霍伊设计局兼并了数十年的老对手米高扬,坐上俄罗斯战机公司的头把交椅。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无上道境 当初就该抱住你 星际第一女神:御厨驾到 从球探开始 不知意 印象失真 女总裁的贴身医仙 清穿咸鱼攻略 火影:我真不想当叛忍 农家傻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