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呢,就是因为曹操及其不尊重儒学,从而导致了历史上他嫁女儿,很多人都只是注重一点,就是曹操要掌控皇帝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曹操历史上可没少得罪儒家。
曹操对儒家核心价值观的破坏莫过于“唯才是举”令的数次发布,在《司马懿与曹魏政治》一文中指出,“曹操虽然以黄老刑名法术治国。
颁布过三道与儒家道德针锋相对的选举令,宣布起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但他仍认为这只是战乱形势下的权宜之计,一俟政局稳定,仍需以儒术为治国之本”。
曹操的“唯才是举”令分别发布于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二年。
也就是说,曹操在八年的时间里,连续下了三次“唯才是举”令,而且措辞一次比一次给人以紧迫感。
第一次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令日:“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间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很多人都将注意力放在了这段材料的后半部分,即“若必廉士而后可用.....”
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换言之,之所以要不拘一格取人才,是出于平定天下的现实需要,曹操欲完成统一大业的急迫心情跃然纸上。
第二次建安十九年,曹操发布令日:“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这一次令的发布距上一次不过四年时间,从令中的内容看,上一次“唯オ是举”令执行的效果并没有使曹操满意。
上一次令中的“被褐杯玉”和“盗嫂受金”还有些暗示的意味,此次的令中则明白地说出了“有行之士”、“迸取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