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那不是很正常吗?
北方是连年旱灾,外加特大蝗灾,那可真的是方圆百里颗粒无收。再待下去, 是必死无疑的。而南方虽然不安定, 可说白了, 就算是战乱年间,也总有人能活下来的。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 往南走确实是唯一的生路。
杨冬燕甚至不确定那个话究竟是对她说的, 还是对当时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说的。反正在当时,大家都是一股脑的往南走, 一路上死了不少人,但总归有人活下来了。
……
所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可还有一个问题,祖宗啥的倒是无妨, 想也知道,魏大哥魏大嫂肯定会管的,再不济也有老叔他们。但可以不管先人,却没办法撂下孩子不管,窝头还要参加科举,而科举是必须在籍贯所在地考的。也就是说,甭管他们怎么走,到了明年的六月,还得照样回到省城参加院试。
甚至不止院试,还有将来的乡试,都必须回原籍考试。
如果全家人都往南边去了,那就代表着窝头得每年回来考试。当然,一旦获得了秀才功名后,就是三年回来一次考举人。
甭管哪一种,都麻烦得很。
唯一的解决办法,大概就是等窝头顺利的考上了举人后,全家才能往南去……
等等!
杨冬燕猛的想起了一件事儿。
在她的上辈子,其实最早国都也是在北方的,只是后来,前朝皇帝不当人,偏又遇上连年旱灾,这才有人四处起义造反。而闹得最凶的,就是南方鱼米之乡那边的几个大世族。
也因此,她上辈子的国都是在南方的。
南方,南陵郡。
可这辈子呢?
要是国都在北方的话,难不成就算等窝头高中了,他们还得往北方去?
就他娘的气人!
杨冬燕实在是想不出法子来,索性将这事儿暂且搁在一旁,等找机会悄然打听一下,国都到底在南边还是北边。最好是在南边,她的生路在南边啊!
好不容易回到了家里,杨冬燕却是满面愁容。
窝头就很心疼他奶:“奶,我以后一定好好念书,明年一定考上秀才!”
杨冬燕咋舍得将责任推给自己最心爱的宝贝孙子呢?就算真要找个人背锅,家里那么多人呢,推给谁不好,干嘛要苛责小孙孙呢?
“窝头乖,奶没事儿。这些神佛的事儿,咱们既要保持尊重的态度,又不能全然信了。这人呢,还是得靠自己的,自己上进才是最要紧的,不是签文上说了啥就是是啥的。”
窝头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一旁的猪崽偷偷的伸手扯他的袖子,压低声音问他,自己的签文是啥。
“没给你求。”窝头一句话解决所有的问题。
猪崽:……伐开心。
“你们出去玩儿都不带上我,连个签都不给我求,那……哇!”猪崽的抱怨声戛然而止,因为窝头塞给她一包雪梨酥。
“要不是天气太热了,怕买多了坏掉,我还想多买一点儿。你可不要都吃光了,也给猪小妹留一点儿。”窝头是个爱护妹妹的好哥哥,考虑到猪小妹还在睡午觉,他决定叮嘱两句。
不一会儿,杨冬燕就打发窝头带着猪崽出去玩了,堂屋里只剩下大牛俩口子和二牛俩口子,并杨冬燕一起想对策。
就目前看来,去南边最大的障碍是窝头,他既然要参加科举,就不可能离开原籍。当然,也可以选择考前回来。但考虑到这年头交通太不方便,再说了,出门在外是很容易出各种意外的,撇开安全问题不提,但凡遇上一些小麻烦,就会耽误时间。
事实上,那些举人去参加会试时,都是至少提前个半年出发的,怕的就是碰上事儿耽误了时间。
可人家会试起码是三年一次的,提前半年出发也没啥。换成考院试,岂不是得每年回来一趟?每次提前半年?考完再耽搁一阵子?
得了,还不如直接别走了,就留下来吧。
家里人合计了一下,觉得三年一次的乡试倒是可以从南边赶回来考,但院试肯定不行。
换言之,甭管将来打算怎么办,都得先等窝头考上了秀才再说。
“那就先这样吧,我明个儿就送窝头去学堂。”杨冬燕拍板定了下来。
新的学堂离家里不算太远,先前窝头也是自个儿去的。可这不是前头浪了那么久,杨冬燕觉得还是应该跟人家先生打个招呼的。再一个,省城那边的确会派人送消息去各个县城,但时间有早有晚,哪怕再早,也没得说三五天内就送到的。
一般来说,七月十日放的榜,大概要等到七月底才会送到各个县城。
杨冬燕是让窝头将他们县城考上的名字誊抄了一遍的,有一个还是他的同窗,尽管其实没同窗多久,但也算是吧。还有一些则是其他学堂的,反正窝头是抄录了,回头直接给先生即可。
除了这些外,杨冬燕还在省城置办了一些东西。
基本上都是日用品和衣裳料子,她倒是想买吃食,但天气太热了,怕闷在包袱里变馊,因此只少少的买了一些,让窝头自个儿提着。
呃,估摸着这回儿应该都进了猪崽的肚子里。
等杨冬燕从堂屋出来后,就看到猪崽已经将一包的雪梨酥吃光了,这会儿正拿着油纸包对折,随后对着张大了嘴巴的猪小妹……倒进去。
现实版的我吃肉你喝汤,姐吃雪梨酥妹吃碎渣渣?
又瞥了一眼满脸扼腕的小杨氏,杨冬燕撇了撇嘴,也行吧,起码猪小妹还有渣渣吃,旁边这个啥都没捞着呢。
“娘你咋就不多买点儿呢。”小杨氏满脸的失落,她特别想尝尝省城的糕点是啥滋味的。
“怕馊。”
“那娘你明年带上我吧,我和娘一起陪窝头考试去!”小杨氏真诚的建议道,完全没注意旁边的方氏正在冲她翻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