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肃王坑舅牢狱间
朱仕国或许是想,肃王来这里也就是报案,完了就会走了。
他没想到的是,肃王竟然在报完案之后没有选择离开,而是要在这里等着顺天府将东西找回来。
从这一点上,朱仕国也能觉察到丢失的东西对肃王非常重要。
可是再重要的东西,也不是半天时间就能找回来的,顺天府可不是人人都是神探呐。
可是面前站的是肃王,他朱仕国即使是朝中重臣,也没有将当朝王爷赶出去的道理。
看到涂承钰端端正正的坐在大堂上,喝着喝着茶水一副安坐的样子。
朱仕国暗中叹了口气,只能下去安排人手找东西去了。
就在顺天府因为涂承钰的到来,再一次全员出动,在整个京城大搜捕的时候。
坐在皇宫里的皇上也收到了这里的消息。
夏守忠低首回答;“是的陛下,下面的人送进来地方消息,是这样说的。”
虽然这是小事,可是这里面涉及的人的身份都不一般,顺天府尹要是敢随便答应,皇帝就要考虑换人了。
想到这里皇上感觉有些荒谬,他笑着说道:
要不是这才肃王爷去了顺天府,奴婢说不定还记不起来呢,这是奴婢的罪过。”
对于皇帝不知道大舅子被关押的事情,夏守忠一点也不意外,他赶紧解释道:
皇帝又问:“他都被关了这么久,成纪候那边也没有提及?”
“你说肃王又去了顺天府,然后顺天府的衙役就全体出动了?”
作为从小跟在身边的太监,皇上自然知道夏守忠的性子,一见他这个样子,就知道有什么难以启齿的事情想要说。
皇帝再一想,刚才他们谈论的是肃王的事情,那么基本上这個人选就呼之欲出了。
他疑惑的问道;“他怎么会在顺天府大牢里呢?”
皇上听到这里,便被这个缘由搞得哭笑不得,他以为出了多大的事情,让肃王又使唤起了顺天府,没想到是因为一副首饰。
皇上见此,也没有意外,只是继续说道:
“你现在派人去告诉肃王,让他别再折腾了,不就是一副首饰吗,大不了再买一副。”
承恩将军就是涂承钰的二舅,在皇帝登基的时候,恩封了这么一个闲散的职位。
夏守忠闻言,低着头说道:“陛下,奴婢该死,原本有一件顶重要的事情,被奴婢忘了,现在才想起来,望陛下恕罪。”
之所以这样说,估计是因为别人将某些事情忘记了,夏守忠为了不让这人担责任,才这样将罪责揽下。
“回避下,陛下前次去京营阅兵的时候,正巧遇到京中青皮刺杀肃王,当时陛下便传令各级衙门,抓捕这些青皮。
而承恩将军不知因何缘故,和被抓之人有了牵扯,肃王为了不让承恩将军受到牵连,便命人将承恩将军关进了顺天府的大牢。
以皇帝对夏守忠的了解,他可不是那种会把重要的事情忘记的人。
听到这里,皇帝突然问道:
“顺天府有没有答应成纪候的请求呢?”
皇上再问:“可知道发生了什么?让肃王又去找顺天府了?”
夏守忠答道:“回避下,据说是肃王带着林如海之女逛街,途中买了一副首饰,被京城中的小偷偷走了。
夏守忠回答:“不知因何缘故,成纪候没有上奏过此事,不过据奴婢了解到的消息,成纪候曾去过顺天府,
替承恩将军求过情,让承恩将军的家人,可以时常探望承恩将军。”
只见皇帝恍然大悟的说道:“朕记起来有这么一回事了,这都过了这么久了,人竟然还没有放出去?”
便忘了叫人将承恩将军放出来,奴婢原本还记着这事,后来渐渐的也忘了。”
“肃王也不嫌寒掺,堂堂亲王,为了一副首饰就扰的京城不安,让御史知道了,少不得又要遭弹劾了。”
听到夏守忠这么一说,皇帝好似也才记起来有这么一个人。
当皇帝说出这样的话,一般的太监听到的时候,早就吓得不行了。
而且从他的表现来看,就连这一点点的害怕,恐怕也是装出来的。
皇上一脸不可置信的问面前的夏守忠。
“奴婢遵命”夏守忠应了一声,却没有立马离开,反而是面带犹豫,似乎有话要告诉皇上。
问题是,以夏守忠现在的地位,能让他主动揽责的人,已经没有多少了。
毕竟顺天府尹的职位,事关京城安危,皇帝怎么能将这个位置交给一个徇私情的人手中呢。
可是夏守忠这里却只是稍微看起来有一点了害怕的样子,并没有惊慌失措。
明白了夏守忠要干什么,皇上便问道:
“你是朕跟前得用的人,你要是将重要的事情都能忘记,朕以后可不敢放心用你了,你告诉朕,将什么事情忘了?”
听到皇上骂儿子,夏守忠低着头只当做没有听见。
肃王本意,是想等此事过去之后,再将承恩将军放出来,没成想后来肃王这边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皇上也和以前一样,毫不在意的说道:
“你这是有什么事情想对朕说。”
夏守忠说:“回陛下,还没有放出去。”
肃王非常生气,这才找到顺天府,想要抓到这两个毛贼。”
只见夏守忠回答道:“回陛下,承恩将军还关在顺天府大牢,奴婢原本想着,在合适的时候,向陛下提醒,可是时间一久,竟然忘记了。
夏守忠将事情说的仔细,皇帝这边也就记了起来。
而夏守忠不愧是能坐稳御前大总管的人,他想都没想说道:
“陛下,奴婢曾记得,顺天府朱大人因着此事,上过一道折子,政事堂也做了允许的批示,陛下您当时也是写了一个准字的。”
朝堂上的奏折,一般情况下都是先交由政事堂,政事堂上的大佬们,将所有的奏折都批阅一遍。
再在奏折上写上自己的意见,然后再根据重要程度,将奏折分开整理,上呈给皇帝。
皇帝再根据政事堂给出的意见,做出最终的批示。
在这些奏折中,有一类是不需要皇帝心思去处理的,到时候只需根据政事堂的意见写个准字就行了。
顺天府上呈的关于涂承钰二舅的这份奏折,就是这一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