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涂承钰的回答,皇帝似乎还是不高兴,他冷声说道:
“既然有人在私下和伱接触,为何你在这件事的奏折上,不给朕说清楚。
妄朕还一直以为你办事牢靠,现在看来,还是幼稚的很。”
皇帝这句话,看是在责骂涂承钰,实际却在华语中将涂承钰上奏的事情提出来。
此举就是在告诉满朝文武,涂承钰并没有因为和别人私下相见,就将事情隐瞒了。
这也是涂承钰在听到首辅的话之后,只是生气而没有担心的原因。
因为涂承钰在回京之前,就已经将事情的经过上书给了皇帝,因此,在皇帝这里,涂承钰是没有隐瞒的。
所以,在听到皇帝责问之后,涂承钰心中没有怨气,回答道:
“父皇教训的是,儿臣记住了。”
父子二人一唱一和,将首辅丢出来的烫山芋完美的接住了。
不过对于朝堂上的其他大臣来说,心中却未必是这样想的。
因为在此之前,朝中很少有人知道首辅儿子做过的这些事情。
而这些事情,涂承钰这个王爷可是调查过的。
一个王爷调查的事情,却没有在朝堂上没有多少人听过。
这要是没有用心隐瞒,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
由此可以推算出,涂承钰在事关首辅的这件事上。
尽管也给皇帝上过奏折,却并不代表没有和首辅勾结,只是是帮着首辅没有将事情扩大。
而能站在朝堂上的,绝大多数都是聪明人,他们只需要仔细想一想,就能猜到涂承钰肯定不是那么清白。
这也就是说,虽然皇帝也好,首辅也好,当场帮涂承钰正名,但是在私底下,大家还是认为涂承钰徇私枉法了。
想到这里,涂承钰尽管心中知道自己确实做过此事,但还是满肚子怒火。
这不是被人知晓徇私之后生气,而是被首辅突然背后捅刀子时的生气。
带着这股子怒气,涂承钰本想不管不顾,跟首辅怼两句。
可是皇帝好似看到了涂承钰的想法,抢在涂承钰开口之前,对着首辅说道:
“沈大人,肃王的事情现在可说清楚了?”
首辅好似才反应过来,他刚才所说的话,对涂承钰造成了影响。
于是连忙说道:“陛下,老臣昏聩,说了这等不该说的话,万望皇上恕罪。”
如果他真觉得刚才的话不该说,就应该早早的闭嘴。
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又这也解释一句。
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没有演技的演员,在这里刻意表演一样。
既没有达到帮助涂承钰解释的目的,反而更加怀疑。
可是大家也都清楚,首辅这样的老狐狸,不会是这么肤浅的演员。
那么他这样做,定然是故意做出来的。
到了现在,皇帝估计心里早就清楚,首辅要在朝堂上搞事情。
于是皇帝问道:“沈大人,没什么该说不该说的,在朝堂上,当然是说清楚为好。不知沈大人还有没有要说的?”
“老臣叩谢陛下”首辅闻言,先是感谢皇帝没有对他追责,接着便说道:
“今日弹劾之事,虽然老臣事先并不知情,但是亦有管教不严,失察隐瞒之罪,
而且经此一事,老臣突然感觉到老臣真的老了,已经昏聩不堪,无力再辅佐陛下处理朝政。
因此老臣再次恳请陛下,让老臣辞去这首辅的位子,回到老家安享晚年。”
到了现在,首辅竟然还在提告老还乡之事。
如果他只是提了一次,或许是为了以退为进给他自己留有余地。
但是现在又提起来,倒是让人觉得,他似乎真有想要辞去首辅之位的打算。
或许是大家都想到了这一点,朝堂上传来了今天一来最大的议论之声。
这让夏守忠不得不再一次站出来,让大家不要在朝堂上喧哗。
此时,皇帝虽然因为首辅胡乱开口,将涂承钰牵扯进来,而心中不满。
但是对于首辅像辞职,却还是想挽留。
只见皇帝说道:“沈爱卿,今日的弹劾,还未查实,你何必放在心上呢。
况且这几日,正是黄河决堤淹没江南,朝中需要你这样以为老臣坐镇的时候,你怎能轻易要离大家而去呢。”
皇帝说的情真意切,挽留之意溢于言表。
首辅听完,好似也很感动。
只不过,他嘴上却没有答应下来。
他说道:“陛下,老臣也不想在朝堂需要人手的时候离开,可是老臣知道自己的情况,
已经很难对朝堂有帮助了,与其占着首辅的位子,拖大家后腿,不如早早退去,让能够帮陛下做事的人上来。”
有道是事不过三,一件事如果一连提及三次,别人即使再不愿意,也会同意这个提议的。
所以,皇帝听到这里,也就知道首辅真的是去意已决。
于是不再挽留,只是轻轻的问了一句:“沈爱卿,你可想好了?”
首辅闻言,探口气说道:“陛下,老臣心意已决,望陛下成全。”
听到这话,皇帝脸上明显出现颓废之意,好似遇到了很大的打击一般。
只听皇帝对着首辅说道:“朕原本还想着,在今日确定赈灾钦差的人选,可是沈爱卿你这样一走,这件事有要拖延下去了。”
从这句话中,满朝文武可以听出来,皇帝对首辅还是很看重的。
以至于因为首辅的离开,连昨天亲口定下的事情都要推翻。
次辅那边的人,此时很想站出来告诉皇帝,没了首辅,他们也能帮助皇帝处理好朝政,根本用不着推迟。
可是看到人家君臣二人,惺惺相惜的样子,次辅那边的人很明智的没有站出来。
而作为事件主角之意的涂承钰,此时却觉得事情的发展荒谬到无与伦比的地步。
他想不明白,首辅这是要干什么。
难道今天在朝堂上一切不合理的举动,就是为了要顺利的告老还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