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江面开阔, 横断南北。
此时距离赵殷回到宋国、宋君收到齐国陈兵渭水的消息,已经过去三日,打探消息的士兵可以骑着快马往返, 已经一把年纪的公孙先生却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宋君御赐的马车里垫着数重柔软的褥子, 白发白须的老先生拄着拐杖, 端正地坐在车厢里,眉头紧锁。
外边驾车的士兵也很为难,来的时候, 宋君一面说要快点到,省得齐国发兵,一面又说, 要顾及老人家的身体, 不要把他颠散架了。
公孙先生自己倒不在意, 反倒催促他们快走。
日夜兼程, 直至第三日夜间,马车抵达渭水江畔的一个小镇。
深秋时节,入夜之后,江上笼罩着一重挥散不去的白雾。
江水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湍急无比,没有几十年行船经验的老手行船, 根本无法过江。
来不及休整, 公孙先生匆匆换了件素衣,就找了一个同他差不多年岁的老船夫, 两人连夜渡江, 不用旁人跟随。
一叶扁舟行得轻快, 很快就消失在弥散的白雾之中。
也不知过了多久, 扁舟靠岸。
月色不明,公孙先生要下船时,脚下一滑,差点跌进冷水里。
虽然最后拄着拐杖站稳了,但还是浸湿了半幅衣裳。
他轻叹一声,将衣裳从水里捞起来,拧干了,才继续向前。
老船夫道:“我就在此处等着先生。”
大约是公孙先生正出神,没有听见,头也不回地往前走了。
齐国的营帐是根据阵法摆的,有股肃杀的气息,他再往前走,就被巡逻的侍卫拦下来了。
他穿着单薄的粗布麻衣只身过来,为的是服软请罪,才好将齐军劝退。
他客客气气地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就站在冷风里等着。
冰冷的衣裳贴在身上,将血脉都冻僵了。
那头儿,主帅营帐里的傅让正捧着韩悯给他的那本小册子,认真背诵。
士兵在外面通报:“王爷,宋国派了位老先生过来。”
傅让合上书册,挑了挑眉:“他可有报上姓名?”
“公孙论,公孙先生。”
傅让惊地睁大眼睛,韩悯还真是神了,真被他说中了。
现在就看这本小册子灵不灵了。
他便道:“请公孙先生入副帅营帐。”
两个士兵将公孙先生请到营帐内,老人家转头,看见被挂在高处的赵存的尸首,只觉得手脚发冷。
他定了定心神,抱着必死的决心走进帐中。
*
远在千里的永安城,傅询的书房里,几个文人才开完一次小会,收拾好东西要走。
韩悯将案上杂乱的纸张收起来,要卷起笔帘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少了一支笔。
楚钰拢着衣袖在催他:“快点,快点,再晚赶不上出宫了。”
韩悯把桌案上下都看了一遍:“等一下,我找不着笔。”
“你方才不是拿着纸笔到处乱走了吗?肯定放在别人的桌子上了,等明天他们收拾的时候就找到了,走了走了。”
不等韩悯回话,傅询便对他道:“留下来找,等会儿送你回去。”
他再看向楚钰等人:“你们先走。”
一行人只能作揖告退。
走在台阶上,一时无言。
楚钰往平静的池水里抛了一颗小石子:“我觉得圣上和韩惜辞最近不太正常,每次开会,圣上都会把他单独留下。”
石子溅起巨大的涟漪,温言与柳停对视一眼,目光中都有些许无奈。
能怎么办?
察觉到气氛好像不太对,楚钰半玩笑道:“圣上不会悄悄给他加俸禄了吧?”
还是没有人说话,最后他尴尬地摸了摸鼻子:“应该是没有吧。”
*
书房里,韩悯还在找他那支丢失的笔。
傅询不经意间瞥见放在自己案上的笔,那支笔就放在韩悯画的学校职能图示上。
他将笔握在手心,却问:“你非要那支笔做什么?再给你拿一支就是了。”
韩悯趴在垫子上找:“那支笔是我束冠那日你送的。”
听见傅询笑出声,他又道:“你别笑,快点帮我找。”
傅询走到他面前,似乎把什么东西放在了案上,韩悯坐起来一看,不正是那支笔么?
韩悯拿起笔,仔细地洗干净:“你在哪里找到的?”
“桌上,你过来画图的时候落下了。”
正说着话,傅询就慢慢地摸到他身后坐下,伸手环住他的腰,把他揽进怀里,最后把脑袋靠在韩悯的肩上。
一偏头,呼吸就打在韩悯的耳垂上,所过之处,很快浮现一片绯红。
先前大半个月的分别,再见之后,傅询特别喜欢抱他亲他,只要是私下相处,就要挨在一起。
韩悯脸皮薄,每每都被他弄得脸红心热。
这时他当然也不自在,扭了扭身子要躲开,却被傅询抱得更紧。
“门没关,万一琢石他们……”
傅询捏捏他的手指:“他们走了。”
韩悯无话可说,随他去了。
过了一会儿,韩悯忽然想起一件事:“对了,最近要送我回去的话,还是在巷子口比较好,不要在家门前。”
“怎么?”
“爷爷好像有点怀疑了。”韩悯抿了抿唇角,小声抱怨道,“还不都是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