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把他们杀了。”
“我现在只想回去睡觉。”
“急什么,你是土司,一个女人就把你急成这个样子。要是十个女人该怎么办。是啊,赶紧回去吧,免得你的新宝贝再受了什么惊吓。”
“你也该回去了,外边冷,你身子差。”
“我死了算什么,麦奇老爷再缺,也不缺一房太太。用钱买,用枪抢,容易的很。”
“我要回屋去了。”
“看,那边着火了。”
“老爷,查查头人的两个儿子把我们的寨子点燃了一处就逃跑了,老爷我马上发兵,肯定能追上他们。”
“你想让我做个不守信用的土司吗。”
“老爷,管家说的是对的。”
“你想说我是错的。”
“你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放走了他们这是为以后留下祸根,这是个麻烦。”
“你去吧,三天后回来。”
“怎么,害怕了。就两个人。”
大老婆和小老婆是处理不好了。
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在这边都有。
贵族社会盛行兄弟共妻的一妻多夫的婚姻。
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
一是避免分家导致家族势力衰落。一个家族兄弟分别娶妻,就要分家,使得家庭权力不断分散。几代下来,势力就会削弱,无法同其他贵族世家抗衡。
二是一妻多夫制下的贵族家庭中,太太的地位较高,势力较弱男方家族可以以此利用女方家族的力量来获取、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本,巩固政治联盟,获取更多的财富和权力。
有个古老的传说。一个牧马少年和一个牧羊姑娘青梅竹马,日久生情。其母嫌贫爱富,将姑娘嫁给一个富商。
商人重利轻别离,在外打拼将姑娘冷落在家。牧马少年不忘旧情常来幽会。时日推移,纸终究包不住火。事情最后还是被公婆知道。公婆告知儿子。可儿子不在乎头上青青草原,决定留下牧马少年。从此两夫一妻,生活和谐美满。
娶亲成婚时。通常是年长的哥哥在成年时和妻子举办婚礼,共入洞房。往后,等年幼的弟弟在长大成年后再相继同嫂子行周公之礼。
和许多人想象的不同。在这种家庭中,夫妻之间的关系其实有着严格的道德准则。妻子单独住在一个房间内。晚上兄弟谁于妻子同住,一般听从妻子的安排。
丈夫之间也会达成一些心领神会的默契。据说,某些家庭中丈夫晚上来找妻子,会在妻子房门前做一特殊记号,比如放一双靴子、悬挂他的腰带。其他兄弟看见,就会知趣回到自己住处,不会加以打扰。
子女对于这么多“父亲”怎么称呼?各地略有不同,有的地区称父辈长兄为爸爸,其余都称为叔叔。有的地方把所有的父辈兄弟都叫爸爸。但无论哪种形式。所有的“父亲”都将子女一视同仁,如同己出。
医疗条件差,人均寿命较短,青壮年在外奔波劳作,死亡率高。父亲去世时,子女年少,需要长辈照料。兄弟共妻,就确保了同辈之间的紧密关系。兄弟的子女都是同母所出,使得他们在丧父之后,皆能有所养。
经济基础差,没法给每个兄弟都取上媳妇,于是就出现了多个兄弟共娶一妻的情况。这是下层民众为了应对匮乏的自然资源采取的策略,通过减少户数,来降低生存风险。
甚至现在还有偏僻的地方都这么做。
就是一个妻子、多个丈夫,就是一个女子同时与几个男子保持夫妻关系的婚姻。
几个丈夫之间的关系一般都是同胞兄弟。几兄弟娶同一个妻子的目的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避免分家。其实就是为了保护家庭财产不被分割。
他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几个儿子如果分别娶妻,就要分家,而分家后会造成家中财产的分割,减弱大家庭的力量。
而且也会使家中劳动力缺乏,影响家庭财富的聚集。而采用一妻多夫制,家里原有的土地和财富便不会因为兄弟的分家而被切割成更小的碎片,有利于保持财产的完整性。
地处高原,可利用的耕地面积很少,人们想尽一切办法维持不多的土地。
不管孩子的生父是谁,他们都这么叫,他们并不会刻意弄清谁是自己的子女,谁是兄长的子女。反正这个家庭的子女,均是自己的子女,一视同仁。
反之子女也一样,对父亲们也一视同仁,也不知真正的生身父亲是谁。在一妻多夫制家庭,是以家为单位的,外人称其子女也是某家的子女,而不是称某人的子女。
有个地方还有个习俗,就是家族中的大哥是不能出去打工的,只能留在家里。不过在外打工的兄弟回来后,务农在家的大哥会主动从妻子房间里搬出来单住。这样能保证每个兄弟都有陪伴妻子的时间。
妻子需要平衡家中兄弟的关系,保证兄弟间不争风吃醋。在婚后,妻子会被长者告戒对丈夫们要一视同仁,不能偏爱某一人。
家庭都很和谐,因为他们之间不牵涉经济利益的问题,子女因为是一个母亲生的,也不牵涉亲疏厚薄的问题。
其次是没有妯娌矛盾,在一夫一妻制家庭,由于孩子是不同夫妻生育的后嗣,孩子间的矛盾常常引发妯娌间的纠纷。
另一方面,资源在大家庭内部的各个小家庭间的分配不均衡,这就进一步引起妯娌间的磨擦,从而引发兄弟之间的矛盾。而一妻多夫制,只有一个妻子的情况则避免了这种矛盾。
对多夫家庭的妻子,社会上有一种普遍的评价标准,如果能搞好几兄弟的团结又孝顺父母,一家和睦相处,则认为很贤惠,受到舆论的称赞。反之,如果弟兄婚后闹着要分家,则说妻子偏心,会受到舆论的指责。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大家都知晓。女人在婚后会有长者告戒对丈夫们要一视同仁,不能偏爱某一人。
有的家庭,丈夫们之间有一种默契,并不需要任何明显的方法,自然而然就会知道兄弟中谁与妻子同房,如睡觉时兄弟不在,去了妻子房中或睡觉后兄弟离去等。因每天在一起生活,从一些细微的举动既可知晓,于是其他的丈夫自觉回避。
在一些具体的生活方面,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总会有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像某些制度那样规范,整齐划一。
根据各自的特点,有大体的划分。这是生产经营活动较复杂多样的家庭,工种多,分工也较细。
其分工的基础主要是根据年龄和性别特点进行的,并不特别歧视妻子,妻子也没有特别权力。
对普遍农牧民而言,继承权主要是家庭财产的继承。一般的习惯,儿女长大后或分家,或结婚离家,家庭财产的划分主要是按在家的人口计算,大多数是每人一份。子女,包括一直在家生活的非婚生子,均是同等的,没有厚此薄彼的制度。
如果家里子女多,最后父母留谁在家,也没有制度性的传统。父母觉得谁孝顺,谁能干,而本人又愿意留在家里,则留谁。对于头人而言,继承权除财产外,还存在头人地位的继承,这一点对儿子而言,同样是平等的,不存在长幼的区别,非婚生子也可继承。
像著名的昭君出塞,连嫁祖孙三人。
王昭君与单于一同生活了三年,好景不长,婚后第四年,丈夫呼韩邪单于病逝,王昭君嫁给呼韩邪的时候他就已经是70岁高龄了,病逝也是常理。
按照匈奴的习俗,出嫁的女子就是家族的财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丈夫死后,王昭君应该嫁给丈夫的儿子。
儿子继位11年后因病去世,可怜的王昭君连丧两夫,依照匈奴传统,只要她还没有死,就必须再次改嫁给下一任单于。
又嫁给了孙子。
这个还是一个个的嫁。
还有那种一个同时嫁了好几个的。
在这边都是常事。
对于普通人来说。
像麦奇的这样的才能娶好几个老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