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业寺,青灯古佛。
昔日地位尊崇的妃嫔,均化身比丘尼,着僧伽帽、缁衣、芒鞋,日复一日地颂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感业寺热,但比丘尼心头发寒。
太宗后宫,有子嗣的都随子就藩,无子者就此枯老终生。
好不甘心啊!
一群半老徐娘,纵然一刀斩断三千烦恼丝,心头的烦恼亦无法斩断。
躯壳或当压抑,可这蠢蠢欲动的心啊!
心向往无垠天地,身只居方寸破庙,是一种痛苦。
“明空,身之所思、所想,不过是为了堪破见思惑、无明惑,早证须陀洹。你素有慧根,与我佛本就有缘,若能悟得其中三昧,自当为阿罗汉。”
寺主明净敲着木鱼,耐心地开解武照。
明净虽老,却不胡涂,没傻到收这些烫手山药为徒,而是选择了代师收徒。
大家都是“明”字辈,有事好商量,出事了贫僧亦不背锅。
别以为出家人当真六根清静,多少有些俗务在身,即便如明净,也有两个伶俐可爱的侄孙能让她稍加牵挂。
所有嫔妃,有一个算一个,哪个不是官宦之后、世家之女?
真苛刻了,别人或许奈何不了明净,她那两个侄孙却绝对逃不了。
所以,拿捏过气嫔妃什么的,想想就行了。
阿弥陀佛,出家人当与人为善。
三昧虽常为佛家用语,却非佛家独有,天竺在佛家兴起前已有此词。
直白的解释就是:定心、正观、息虑。
与之相近的三味,除了在历史中慢慢演化三昧一词外,还有“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
二者有渊源,却不能完全等同。
明空手持二十七子念珠串,红唇轻动,一遍遍地颂着佛经。
虽不着脂粉,却掩不住明空的明媚,看似恍惚的眸子,依旧透着星星一般的光泽。
她与佛是否有缘,自己能不清楚吗?
学佛,本就是为了打发空虚寂寞。
佛,能坐上头,我就不能坐上头吗?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是多数感业寺比丘尼的真实写照。
奈何,感业寺里终日阿弥陀佛,不是明空所求。
也许,再过个十来年,明空能认命,但现在,这一颗火热的心啊,从未冷却!
她才二十六岁啊!
纵然身在感业寺,明空还是为高祖太武皇帝念了十八遍经。
没有他老人家的怜悯,或许此时的明空及感业寺诸比丘,已沦为一抔(pou)黄土。
明空曾经在太极宫内宫锋芒毕露,如今沦为与他人同卧同食,不免遭到一些排挤。
具体表现为:同一批比丘尼,竟无一人与明空说话。
倒也有人想以不经意撞个肩头之类的方式,让明空难堪,但想想明空在太极宫内宫耍的棍,终究还是退却了。
绝对不是打不过。
当日内宫中,唯一让明空正眼相看的徐惠,一病之后竟不肯服药,以二十四之龄而亡,追封为贤妃,陪葬昭陵。
在《旧唐书·后妃》中,徐惠是太宗唯一上榜的嫔妃。
徐惠的亲阿妹,为当今的徐婕妤,这辈分扯不清楚了。
徐惠之外,诸多嫔妃,在武照眼里不过是行尸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