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大节无亏,性子却实在不敢恭维。
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高季辅手指轻敲案几:“即便是太史局所测,从来也只为预先应对之参考,而不是将所测视为事实。”
“否则,那便是将人嘴堵住、不给人说话了。雍州所言,与太史局有异曲同工之妙,范长史亦在华州有成功应对经验,朝廷不可不慎。”
天文图书、玄象器物,自非太史局不能接触。
可涉及耕作之事,太史局之外,是没法禁止人看年成、晴雨的。
就算你是皇帝,也不能禁止老农判断明年雨水足不足吧?
尚书左仆射李勣抚须:“臣以为,范长史表章言之有物,虽须劳心劳力,却耗费无多。”
“朝廷尽可一试,若成功,则免生灵涂炭。”
礼部尚书许敬宗奸笑:“祠部司正合祈雨。祈岳、镇、海、渎及诸山川能兴云雨者,皆于北郊望祭;又祈社稷;又祈宗庙。每七日一祈,不雨,温从岳、渎如初。旱甚则修雩。”
就是个祈雨,祠部司这头都能搞出那么多等级来。
按这理论,祭祀求不来雨,还得翻从头一轮,不到万不得已不修雩。
这奸贼,是打算从中过手多少?
偏偏这就是礼部的职司啊!
太常卿、江夏郡王李道宗淡淡开口:“臣觉得,有利于民生,可为。”
皇帝微微颔首,正欲一锤定音,却闻得太尉长孙无忌傲然开口:“臣以为,此事还需太史局、太卜署、政事堂公议,方可决断。”
皇帝的面容凝滞。
呵呵,好悬被元舅直接驳了颜面啊!
李道宗冷哼一声,不再说话。
他与长孙无忌,当年在秦王府就有嫌隙,现在没了太宗皇帝压制,针尖对麦芒自是难免。
若是从前,上马能战的李道宗少不得与长孙无忌对骂一番,急眼了动手都有可能。
李道宗虽负勇名,长孙无忌胖胖的身手其实也不弱!
可辽东一役,李道宗伤了腿,战场上的骁勇之将,只能黯然为文官了啊!
人要硬气,你得有足够的底气。
故而,李道宗也只能偃旗息鼓、战略转进,不与长孙无忌一般见识。
反正,当朝百官之首是他长孙无忌,出纰漏背骂名的是他!
长孙无忌也不只是为了怼李道宗这个冤家对头,政事堂议事是必要的流程。
皇帝尚年青,且须政事堂多为分忧解难。
十年之内,逐步还权于皇帝,就算对得起九泉之下的阿妹了。
至于说长孙氏永远占据权力巅峰、甚至改朝换代,长孙无忌可以指天发誓,绝无此领头。
“此事臣下去,再与三省、六部拟定章程,再呈陛下。”
“《武德律》创大唐律令,《贞观律》大成于世,然时移势易,一些律令需要调整,疏议也当完善。”
疏议,对律令的补充与详解。
“臣请与于志宁、李勋等对《贞观律》完善,并将新律更名为《永徽律》。”
长孙无忌主编《贞观律》,如今再修《永徽律》,自也得心应手。
侍中于志宁,脾气虽差,却有真本事,修正律疏也理所当然。
唯有李勋,少存史书,不知道具体职司,只知是唐朝诗人、陪葬昭陵。
永徽年编撰的律与疏议,合称《永徽律疏》,是大唐律法完备的法典,后世将之称为《唐律疏议》。
胖胖长孙无忌编撰的律法,影响了后世千年有余,仅这一点就足以笑傲司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