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郑县令
郑令关三刀脑壳疼,农忙季节可不敢抽岁役,偏偏州衙的政令还不能置若罔闻。
要是汤仪典出的是乱命,关三刀还能举着乌纱帽硬顶,偏偏汤仪典的政令,挑不出一丝毛病啊!
好在关三刀在郑县的根基极深,多少有郑氏族人给颜面。
因为,关三刀的“关”,与关羽没有丝毫关系,就是郑县郑氏后裔,避祸改姓,割耳为关。
之前就说过,县令、丞、尉,尽用他州之人,这是从前朝就定了的制度。
但是,关三刀还偏偏不违反这一条,气人不?
他家武德元年搬到时属华州的渭南县,武德五年渭南县复隶雍州,他就是外州人了,放郑县为官没毛病,就是让吏部司头疼了半天。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少华山内,有一处石屋、石桌、石椅俱全,内有十余户人家生活。
反复询问才松了口气,不是什么山贼,也不是隐户,只是郑县庶民于贞观二年饥荒时遁入少华山,从此躲避租庸调十八年。
有着本乡本土的便利,他们时不时出来换点盐、麦什么的,并不惹眼。
没有汤仪典这骚操作,关三刀还不知道,自己的治下居然有野民。
一切归功于使君啊!
关三刀着绿袍,笑眯眯地在州衙二堂茶室内与范铮品茗,嘴里不住奉承。
没法,上县令就是从六品上,就是换到隔壁渭南当畿县令,也是正六品上,服色是改不掉的。
可惜,家住渭南县,关三刀在华州郑县获得了便利,就丧失了成为京畿县令的可能。
“若非使君明察秋毫,治中及时行符,下官竟然不知道,险峻的少华山中居然还隐匿有庶民。”
“庶民都还好,要是强梁,下官可就百死难赎其罪了。”
强梁一词,一指强劲有力,二指强健的人,三指强盗,关三刀指的显然是最后。
这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关三刀若不小心,任此处孳生成祸端,日后免不了追责。
郑县两个县尉,一个坐镇衙门,处理日常公务;一个带队去少华山清查,结果崴到了脚,所幸休养几日也就如常了。
要知道,这还是没有拉扯、追赶情况下崴的脚。
汤仪典啜着茶汤,一时未反应过来,只是憨直地笑了。
范铮呷了一口,笑看汤仪典:“治中还没醒过神来呢?明府前来,除了叙说少华山庶民之外,还涉及他们近十八年的口分田、租庸调事宜。”
敲重点,租庸调。
这东西,不收吧肯定不对;
收吧,人家躲到物产贫瘠的少华山,也就是勉强维生,拿啥来交?
衙门倒也不在意这区区十来户的租庸调,相对于整个郑县万户以上的租庸调来说,这点收益无足轻重。
可是,即便要减免,也得师出有名啊!
关三刀咧嘴笑了:“使君慧眼如炬。”
这一点小心思,瞒不过范铮,对汤仪典这种官场资历稍浅的人却略有考验。
汤仪典翻了个白眼:“不就是不愿承担责任,怕影响到考课吗?行,本官这就下符文。”
汤仪典晋升这一步迈得极大,考课只要不是下下,都无所谓了。
就是连续给他三年的上上,他也不可能再有升迁之机——之前已经耗尽了所有潜力。
范铮笑眯眯地加了一句:“丁男女各笞五十。”
好处能给,代价得付,天底下没有一点代价不出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