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厂子成立初期,本来就是用来安置老员工的。前些年由于知情回城的原因,许多老员工提前退休,把岗位让给了子女。
而这批人又有技术,一些人手艺还颇为不错,他们又不是真的想退,能多挣几年工资谁不乐意啊。
于是总厂就弄了个折中,把这批已经退休的老员工弄到一起,再加上一些本来就没编制的人员,成立了一个三产厂子,算是给这些老大难问题的一个交代。
厂里的万金油工人挺多,几乎什么活都能接,所以很是红火了几年。但这几年,却有些跟不上时代了。
一方面是因为原来那批员工有些年纪大了,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从事高强度劳动,有些干脆彻底退休了。
另一方面则是这种半手工的业务越来越少,随着改开的进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成本一步步降低,这导致了厂子半手工的加工方式完全没有任何竞争优势。
再加上厂子完全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却还有一大堆的退休职工要养。
结果就是,你别看厂子成立的时间不长,负担却堪比那些成立几十年的老厂子。
没活干还得钱养人,厂子自然也就撑不住了。
厂长是个中年人,原来是管生产的,被原厂老领导一顿忽悠,就瘸了,忘了自己的斤两,当然也可能是被老领导坑了。
踌躇满志调过来,一心想把企业做大。结果发现自己根本找不对门路,想做产品却又完全没思路,老厂那边承诺的扶植却又迟迟到不了位。
结果就是两年下来,市场没有扩宽,还多退休了几个,钱没挣着不说,负担还又大了几分。
最后,现在在职的员工就剩三十人了,却还额外负担着三十来人的退休和医疗。
王旭委托了个会计师事务所,给厂子做了个全面审计,剩下的这些人,人品居然都还不错,难得的烂厂不烂人的单位,当然也可能是烂人早就跑了。
衰败原因只能说是上至厂长,下至员工,都太过保守。
除了干活,对于市场几乎没有任何敏感性,属于计划经济下弄傻了的典型产物。
也许是因为工厂太小,利润一直很低,甚至连贪都不够资格吧,倒是留下了一群老实巴交的工人。
工厂有一块将近两亩地的厂区,却大半都是空的,这是公司的主要资产,其他机器设备啥的加起来也值不了多少钱。
有这块地就行了,王旭决定下得很快,因为他是真的有业务要做。
自从庾成庆带走了一套音响之后,才一周多,就来电话询问是否能卖了,就是王旭说的那种量产版。
有个湾湾的经销商想做,如果能卖,那就会过来聊聊。
王旭这人不喜欢冒险,虽然他没少冒险,但他真的不喜欢冒险的感觉。
所以他总是尽可能地先做准备,哪怕准备得过了一些,也喜欢这样干。
这个厂子就是他做的准备,他想做一个高定音响品牌,还是他和王霏一起。
品牌名称就叫“王朝”,这次不是潮流了,王旭选择了比较霸气的名字。这个名字他可早就和“王潮”一起注册了,这次正好拿过来用。
王旭拖到现在才搞厂子,除了忙,主要原因还是人才的缺乏,舍友们都还没成长起来,想找一个能做电子类产品的负责人是真心不容易,中缝广告都打了快两个月了,也来了几个人面试,却还是没找到合适的。
王旭这买卖吧,说大不大,但却需要有独特运营思路和国际视野的人才,这年月,真心缺乏啊。
一直到闫教授给他介绍那个李玉卓师兄,才算是瞌睡来了有人送枕头,人才这不是自己就来了么。
谁能想到,这位师兄在听了王旭的那套音箱后,已经不仅仅是发烧了,他是彻底沦陷了啊。
发烧有危险,入行需谨慎,一不留神真可能把自己都烧进去,慎之、慎之。
——
(明天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