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别人的脑袋上啊,比如化学系的教授。
对于优先级的设立,有些是因为外国人不卖,或者藏得很深,有些是因为现在不搞出来,未来就会卡脖子,还有一些,则纯粹是为了抢专利。
王旭提交给化学系的材料很详细,也很笼统。是不是听起来有些矛盾,但事实还真就是这样。
详细的地方在于很多东西甚至有生产流程,生产设备的选取和设计方面的内容。
笼统到所有的研究都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甚至连详细的类别划分和研发目的都不知道,只知道一些性能指标,但却没有这东西具体是干什么的介绍。
原因嘛,当然是王旭也不知道,因为系统没说啊。
有些还能想想,比如吸波材料,有些则完全一头雾水,比如那个遇到紫外线变色的东西,抓破头也没想清楚这东西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王旭打算弄出来看看,没准谁就能想到这玩意能干啥呢。
算了,剩下的就让化学系去头疼好了,相信在合纵联合之下,他们总能多少弄来一些资金,先搞出来再说。
至于那些不知道干什么的东西,有了总比没有强,扔进技术池,总会有需要的人找过来的。
王旭自己投入了几十万搞真正意义上的颜料,这些东西按照国家的优先级并不高,但王旭自己想要。
倒不是这东西有多重要,而是他想把命名权弄到手上,他对后世那些充斥着稀奇古怪洋名字的颜色实在头大。
他打算弄出一系列的真正意义上的华夏色系,比如华夏红,帝都黄,龙江黑,青城绿,东海蓝,千山翠之类的。(欢迎留言颜色名,家乡色,诗词色,古语色等等)
他打算把这些颜料的专利都扔到专利池中,让华夏企业随便生产,然后定期增加一些,省的以后满世界马卡龙这种不着四六的颜色。
他甚至和化学系商量,联合其他系,比如电子系,把光学这个领域也纳入进来,
通过制定颜色标准,检测流程以后纳入国标体系,凡是以颜色为卖点的产品必须标注清楚,否则就是三无产品。
省的弄个莫名其妙的口红色号,成了小仙女们沾沾自喜的所谓知识,让一群工科男晕头转向。
你直接说国标号码,工科生自然就知道那是啥了,直接可以在电脑上调出来,甚至搞这个认证还能收他们一笔钱,岂不美哉。
都说一流企业卖标准,其实大学也是一样的,别看仅仅一个颜色体系的建立,对于水木而言,这是一种真正彰显逼格的能力。
对于国家而言,这更是标准体系的建设的一种推进和补充。
反正一阵折腾之后,历时两个月,王旭终于把手上的技术分发得七七八八。
这两个月里,王旭成功让水木的六个系,十几个专业,上百教授、副教授、讲师,上千的学生开始了疯狂内卷的生活。
也不知道这些同学知道以后是该夸自己呢,还是骂自己呢,王旭突然觉得有种阴风阵阵的感觉,幻觉,一定是的。
——
(还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