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为万世开太平
秦王殿下到底要干吗?
全天下的人在得知了赵光美的上诏内容之后,第一反应都跟萧绰差不多,怀疑他是不是想给赵德昭裂土而封,自己好心安理得的抢侄子的皇位。
但这又实在不是秦王殿下的做事风格。
秦王殿下是怎么做事的呢?那是面对地方豪强反叛,都敢直接煽动农民起义,主动忽悠刁民造反的。
殿下做事,从来没有大事化小,息事宁人的时候,你敢放火烧他院子,他就敢主动放火烧自己的房子,然后把你的房子抢过来住。
秦王殿下做事,从来都是把小事化大,然后让搞事的人也懵逼,害怕,无助,之后再用一些极其出奇的方式解决问题,顺便解决搞问题的人。
比如这一次,他不就是把那些主动上书的人都给踢大理去做赵德昭的府臣了么。
事实上现在的大理国,除了羊城,苍山洱海一代,也就是大理国都城依旧是由段氏控制之外,其他地区的土司都已经主动向赵德昭表示臣服了。
之所以没去打羊城,完全是因为赵德昭需要一个征伐国战的名头。
然而大理的问题从来都不在于这里打不下来,至少对他们大宋的开国军队来说,打这玩意实在是有手就行。
可那些土司虽然臣服,但驯化工作却并不容易,赵德昭不但不剥削他们反而还给了他们贷款,然而这些贷款要如何使用,如何能够达到赵德昭想要的效果,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如果某土司将本来用于修路的钱给贪污了呢?
如果有土司故意破坏已经修好了的路呢?
族群利益,和族群统治者利益往往并不是相同的,甚至有时候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一个四通八达,交通便捷的西南地域,并不利于这里的统治者维持统治,更不利于他们压榨境内百姓作威作福。
所以,除了少部分距离镇南府比较近,道路也已经修完了的土司,稍微远一些但同意称臣纳贡的,赵德昭正好可以派这些人去各部进行巡检,甚至是进驻去当知州、知县。
穷山恶水也就罢了,每年一到了雨季,除了那些已经特意修过道路和排水渠的地区,其他地方的道路一淹,立刻就能变成了与世隔绝之地。
这些表面上臣服于朝廷的土司,在雨季的时候干什么,朝廷根本就管不了,所以这期间他们这些个驻地官员万一出点什么事情,死于什么疟疾啊,瘟疫啊,甚至是不小心被毒蛇要死啊啥的,土司们就算是想把他们的尸体交还出去都做不到。
之所以大理段氏的命令始终出不了都城也正因如此,你就是再强势,对地方的管控也顶多只有半年,雨季的时候谁鸟伱这个朝廷。
事实上古代历史中整个大印度地区,也就是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始终没出过什么大帝国,大政权的原因也正是如此,像什么孔雀王朝阿育王朝之类的都只能是昙一现。
旱季的时候认你是老大,给你交点保护费,雨季的时候滚你妈蛋,李世民再世来了这种破地方也只能是躺平,不可能做出什么政治成就。
从这个角度来看,明清两朝能将云贵地区基本收服,改土归流,也真的已经是儒家文化极致同化能力的体现了,当然,云贵地区的雨季相比于更南边的地区也确实更短一些,像是缅甸那种地方,就连对领土有着狂热执着的满清政府也不想要。
将这些敢上书的人统统踢去大理,真的是一个十分阴损的主意,如果赵德昭善待他们那还好说,若是故意把他们往那些不太合作的土司里扔,那十之八九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而赵德昭也可以以“杀我宋使”为名,攻打这些已经投降了的土司部落了。
这不就是一贯以来,秦王殿下的处事方式么?
马场上,赵光美正在对赵匡胤侃侃而谈:
“大宋在咱们这一代,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甚至未来两三代,一百年之内应该也不会出问题,然而一百年之后呢?恐怕还真就有点难说了,一旦商行的利益与咱们皇室相背离,后世子孙,真的能驯住这匹烈马么?”
“当然,我估计应该也不会像五代期间那么乱了,但是像契丹一样每一代的小规模的流血冲突,或是隔三差五的宫廷政变,难免还是会有的,皇权可能也会受到一定限制,甚至极端情况下也未必不会像东汉的皇帝一样出现诏令不过京尹的情况。”
赵匡胤想得倒是挺开,道:“后世子孙的事,咱们是管不了的,就算是汉唐盛世,不也都是在不断的宫廷政变之中么?几乎是每一代都有,能够勉强维持着朝廷不被覆灭,太庙不背毁弃,就已经很好了,太平盛世本就是天幸,难道你还想永久保持不成?”
其实这老赵还真就是吃了古人的亏,事实上这种事,大宋还真做到了,宋是古代王朝中很明显的一个分水岭,无论它有多少的毛病,多怂,多小,至少这个朝代真的做到了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政治变动,基本做到了两宋一十八帝,都是通过正常的父死子继,也基本实现了零宫廷政变,几乎没有军阀直接造反。
甚至于就连历朝历代都有过的女祸,两宋也要比以往的其他朝代轻得多得多,即使是以刘娥之强势,也终究没能穿着黄袍下葬,更没能对朝廷的政治结构和政治生态造成太大的破坏。
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毕竟即使是以唐太宗之贤明,也出过太子造反之事。
说实在的,赵匡胤如果泉下有知,固然会对未来大宋的怂,而且怂得那么快所感到惊讶,但如果仅仅只以稳定二字来看,却是又一定会足以让他感到欣慰的。
而且,后来的明清两朝其实也是因为吸收了大量的宋智,相对在内部稳定方面,一样比之前的一千年强出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