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文官造反?
老实说,赵光美本来以为想要劝服赵匡胤,会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呢。
毕竟允许商人去开发城市,几乎等同于是将行政权力下放,这种事在古代,甚至是现代也实在是太匪夷所思了一些,这种纯纯的帝国主义玩法,几乎只在历史上的某个特定时期出现过。
本质上这是反政治的。
不过万万没有想到,赵匡胤居然想都没想就同意了。
倒也不是他有多开明,而是他真的打心眼里没把南汉和大理当做自己的领土。
事实上原本历史上的北宋虽然也吞并了南汉,但感觉其实他也没多想要,至于大理,更是有着知名的玉斧画界,明确的说出“朕的江山就到此为止”这种话。
看上去好像生怕手下将士们不听话去打大理,并把这地方打下来似的。
这都不能说是什么古人的局限,纯纯就是他作为武夫皇帝的极端务实了,所以可能在他的心里,南汉和大理本来也不是他的土地,既然都不是他的东西了,拿出来卖钱,又岂有不答应之理?
他还特意跟赵光美强调了,这种模式,用于开疆扩土虽然确实有可取之处,但是将来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候,却是万万不能这么干的。
于是,一切顺利实施。
文官集团仍然反对,但是反对无效,哥俩又一次的一意孤行了。
枢密院的枢密使现在虽然不是赵普了,但整个枢密院的上上下下,依然还是赵匡胤的旧人一系,也就是归德府一系,清一色赵匡胤的私臣出身。
老赵对军权的把控那是从来都不敢放松一点的。
就连老赵的幕僚之首的赵普,都不是进士出身,而且还号称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很有可能其学识真的就仅限于半部论语,那这剩下的这些其他人……
干的好像是文官的事儿,但实际上他们确实跟文官没啥关系。
总是把监军当做先锋来用,根本的原因虽然是北宋军制的畸形导致,但确实也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在于,这帮赵匡胤幕僚出身的人上了战场是真的勇猛。
真都不是什么文官,与朝廷的文官真不是一个派系的,其实很多事情都能看得出,这帮人除了得赵匡胤的信任之外,素质素养什么的是真的低。
本来,这帮人的后代子女应该是陆陆续续选择读书学文,逐渐的走向官宦世家的那个路子的,毕竟他们确实也不是将门。
可结果这个时空,因为赵光美的缘故,这些人的孩子,亲属,大部分都去做生意去了,要么就是商行中的中高层领导,要么就是在民间实力颇为不俗的豪商巨贾。
毕竟,学习四书五经太难了,他们的孩子如果去考科举的话实在也没啥优势,比不过那些真正的文官,去当兵的话那么危险,他们又不是真正的将门。
并不只有楚昭辅是聪明人,其实大家都不笨。
一个崭新的阶级,已经拥有了相比于旧阶级压倒性的力量。
枢密院一系,禁军,三司一系的官员,现在都是新政的拥护者,兵马都监大招标的这个事儿他们都是极其支持的。
某间官署内。
“官家和殿下,现在已经越来越过分了啊,现如今这世道,安分读书,耕读传家之人本就是越来越少,甚至被称之为傻,居然……哎~真是世风日下啊!如今居然连兵马都监这种职位都敢贩卖,这岂不比那东汉末年时的卖官鬻爵还要严重百倍么?若是让这些商人得了泉州等七城,这……简直就是允许他们裂土封侯啊!”
还是吕馀庆打了个圆场道:“大宋是讲务实的,现在,新儒学派越来越壮大,未必是因为世风日下,只是这样更加实用罢了,绝大多数的学子,现在已经不以进士为志了,倒也并不全是一件坏事么。”
这便是科举改革的妙处了,当科举录取大范围的扩大之后,这些官宦子弟,门阀世族,虽然在考取进士的时候依然拥有巨大的优势,那大家不跟你一块卷不就得了?
新儒学没那么复杂,无非也就是提倡学以致用罢了,天下的学子也都是聪明人,以前大家是不得不卷,可几万,十几万乃至几十万考生里每年也就卷那么几十个进士出来,而那些卷不出来的,简直是百无一用。
相对的,新儒学就不一样了,只需要学习基本的儒家忠孝概念,有个基础能混个及格就够了,大量的精力可以学习史学、律学、算学、物理学等其他学科。
考功名的几率高多了,一样能够当官,虽然只能当小吏,但是官和吏的界限已经完全打通了,慢慢来呗,而且最重要的是,学了这些东西,就算是考试没考好没有考得上功名,也可以去商行,甚至是给私人商贾打工。
这都是抢着要的人才。
得益于此,现如今的大宋,可谓是到处是学堂啊,这回可真的是知识改变命运了,若是真要说教化万民,这种终极理想之下反而是赵光美的新政做的更好。
闻言,房间里愈发的窒息和沉默了。
这间房间是政事堂的密室,今日坐在此地的,几乎全都是文官一系中的重要官员,清一色的从三品以上,此时听了这吕馀庆这么说,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低下了头,气氛开始变得极其诡异。
文官集团,终究是……也要分裂了。
以吕馀庆为代表的这一批文官,如今被称之为改革党,虽然大多数时候也都不认可赵光美的改革,比如这一次兵马都监大招标的事,在他们看来就简直是胡闹至极。
给商贾这么大的权力,岂不是以后优秀的人才都去干商贾去了么?那谁还能好好的读圣贤书呢?
而且一旦此法推行,而且确实好用,几乎是可以预见的,日后的大宋一定会走上一条穷兵黩武,不断对外扩张的路线。
这在他们这种传统儒生眼里肯定不是什么好事的。
但是,也就仅仅如此而已了。
他们虽然并不赞成新儒学,但对新儒学也持比较包容的态度,在他想来这不就是东汉时候的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么,没必要弄得这么敌对。
而且他们也不得不承认,新政虽然确实是导致礼乐崩坏,导致了许多不好的事情,但是瑕不掩瑜,至少切实是在几年的时间里就让这大宋变得民富国强,所他们其实大体态度上其实是支持新政的,只是希望新政在实施的时候进行一些必要的改正。
同时,自然也主张他们这些官员本身进行一些变革,比如支持商业,学习商业,等等等等,算是文人里面的开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