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和平盟约?
“啥玩意儿?辽军哗变了?”
赵光美一脸懵逼。
“这消息大哥知道么?”
“咱们既然都已经知道了,官家又怎么可能会不知呢?”
然后,大家就大眼瞪小眼了,互相瞅了半天,一时间也都没不知该如何是好。
因为大家实在是不能确定辽军的这个哗变到底是真是假,都觉得这实在是太魔幻了。
通常来说两军对垒的时候哗变并不是一件很稀奇的事,大家都是从五代过来的,应对哗变其实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但是一般来说,哗变只有两种。
一种是僵持的时间太长,战场条件太过恶劣,己方补给已经濒临崩溃。另一种是对峙伤亡太大,将士们压力太大一不小心泄了火导致的营啸。
可这两种辽军明明都不符合啊。
战争总共也就打了一个多月而已,远不可能到辽军的极限,甚至这一个多月正儿八经的大仗都没打几次,全是在干耗着和互相骚扰。
只是因为吐蕃人?
众将士一时都拿不定主意了,探骑一口气派出去许多,最终却是也只能确定辽军那边确实是出了一点乱子,好像真的是哗变,但规模到底有多大,发生于哪个阶层,却实在是一头雾水。
最终赵光美考虑再三,觉得还是要尽量稳妥一些,敌不动我不动,反正现在这仗打的,宋军完全是大优势,能靠着发纸币这样的绝招耗死这帮辽军,为何还要去主动出击?等着辽军主动进攻就得了,他又不是他二哥。
当然,如果赵匡胤那头决定发起总攻的话,赵光美肯定也只能配合,不过他相信大哥作为一名将军的判断,如果赵匡胤真的发起总攻的话肯定那是真的抓到了战机。
而赵光美所不知道的是,赵匡胤这会儿其实也是纠结无比,在他面前,居然有两封秘信。
一封是耶律屋质给他的,一封是耶律璟给他的。
“万想不到,这大辽内部,居然已经是如此矛盾了啊,赵普你看,这是真还是假?”
赵普也是苦笑,道:“探骑查探,辽军内部确实是发生了大规模的哗变,不过伤亡却是不大,再看这两封信,此事,应该是真的,因为有些吐蕃人开始劫掠辽军的缘故,惹得辽军不满,几乎要兵谏了,此事,说严重也严重,说不严重,好像也没那么严重。”
赵匡胤则点头道:“说白了,就是将士厌战了,战斗力虽然没有大损,但主帅声威却是必定大损,这俩人……这是在互相甩锅?呵呵,只怕这所谓的兵变,背后也必有这耶律屋质在推波助澜了。”
随即却是又好气又好笑地道:“不是说,屋质大王忠心社稷,鞠躬尽瘁,几乎是人臣典范么?我还真以为这辽国出了个诸葛亮呢,闹了半天也是个手握兵权便不肯交出的权臣之流。”
赵普闻言附和道:“契丹人乃是蛮夷番邦,又哪里懂得什么忠义之道,哪像咱们……额……”
却是说不下去了。
赵匡胤又何尝不是后周的耶律屋质呢?好歹人家也没有谋朝篡位啊,一时忍不住便是一囧。
赵匡胤则是无所谓地道:“人都是一样的,汉人也好,蛮夷也罢,都是人,唐末以来礼乐崩坏,谁也没比谁好上多少,其实所谓的正统,法理,在这乱世之中本就没有什么意义,谁做金銮殿,与这天下百姓本来就没有什么相干,三弟曾跟我说过,国家富强,百姓安康,就是最好的法统。”
赵普连忙附和道:“官家说得是,自我大宋开国以来,国力蒸蒸日上,百姓愈发富足,天下已有太平盛世之景象,我大宋自然可以万世不易。”
赵匡胤笑了笑,却是也没有在意,低下头拿出两封信件道:“不过这君臣二人,尔虞我诈至此,甚至不惜借我大宋这个外力来达成政治目的,倒也着实是让人大开眼界,你说,咱们帮谁呢?”
当然,其实之所以俩人都不惜引赵匡胤来入局,说到底还是在于西北地区并不是契丹的核心利益,事实上这一仗对辽军来说,输赢相对都没什么所谓的,甚至绝大多数的兵卒都觉得这仗是给吐蕃人打的,所以才会导致政治斗争一直主导军事战争的事情发生。
原本历史上赵光义北伐的时候,其实那会儿辽国内部也称不上稳定,但几股政治势力势力照样是冰释前嫌,齐心协力的把他给打得千里飞驴。
耶律屋质的这封信意思很简单,直接把耶律璟那边的中军大帐的布置图给画了出来,希望宋军可以派出精锐骑兵,直接突袭辽军中军。
作为后阵,耶律屋质虽然会对宋军进行一定的阻拦,但也一定阻拦不住,如此,则辽军中军必失,耶律璟会不会死,那得看运气,但辽军因此大败一场,肯定是没问题的。
赵匡胤自然也派侦骑去探了,辽军的中军位置基本大差不差确实是在那片儿的,大概率不会是什么诡计。
如果赵匡胤真的依此计而行事,则耶律璟就算是能勉强活下来也必然会颜面尽失,而且慌乱之际,很有可能因此而被耶律屋质彻底拿到兵权。
若是那耶律璟最终被宋军杀死或是俘虏,那就更好了,耶律屋质自己越俎代庖当皇帝的可能性也许不大,但扶持一个傀儡,当个实权摄政王总是没啥问题的。
至于说耶律璟,则是希望能跟宋国正式签署和平协定,成为兄弟之邦,永远交好,表示辽国将正式承认宋国对凉州的占领,同时也接受甘州回鹘和归义军归附宋朝,但要求必须允许辽人商贾自由出入甘、沙、瓜等地域,同时,希望在银州与宋国建立贸易集市。
然后后面就是一大堆具体的商业条约,军事条约,甚至约定了两国交往的礼仪规格,内容极其的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