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首战
向着东北方向,汉军离开太原城一百三十余里,已经可以遇见大批遭到兵祸而逃难的百姓,他们眼神悲切,如果不是匈奴劫掠太狠,没有人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祖辈耕作的田地。
遇到这样的队伍,陈洛主张是给他们发放少量粮食,不至于使得大批难民饿死在逃难途中,那样无疑会让大汉损失元气。
韩信思忖后是同意了陈洛的做法。
只是他的目的倒有所不同,借着分发口粮,可以将那些难民聚拢,识别里面有没有混入匈奴人的探子。
根据逃难百姓叙述,匈奴人长相的特点有鼻如钩,眸色偏绿,毛发略卷,和中原百姓存在的差异可以用肉眼分辨出来。
不过有些逃难百姓是提到了相悖的例子,说侵入他们乡里的匈奴,外貌和中原百姓没有什么区别,不可能轻易识别。
知道韩信的想法后,陈洛是向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那就是让士卒向前来领取粮食的流民,提一些只有汉人能回答的问题,灵感则来自于后世“宫廷玉液酒”以及“今年过节不送礼”,不过转化为了这个时代汉人生活中流传的俗语。
最开始的时候,除了给分发粮食的士卒增加任务量外,并未起到其他效果。
直到大军走到潞县附近,一名士卒问出“鸡鸣狗盗之徒乃谁人门客”,前来领取粮食的那人满脸茫然,接着士卒又提问几个常识,那人居然急眼,从怀中掏出短刀割伤士卒逃跑。
匈奴人真要在汉军营帐边上偷袭士兵后逃跑成功,无疑会是奇耻大辱。
当时两三伍的士兵提着长枪就追过去,把他抓住,经过审问,果然是混在难民中的匈奴人。
得知这消息,韩信第一时间加倍派出先锋队伍,让他们去侦查附近,然后在大帐内召集将领开会。
“匈奴人不熟悉大汉的地形,恰好这附近多山地,无人引路,很容易迷失在山林之中。”韩信缓缓出声,“现在抓到一名匈奴探子,证明匈奴人已经开始摸索附近的地形。”
韩信没有明说,不是存心想当谜语人。
而是在他看来这件事背后所代表着什么,显而易见。
不过帐内都是久经沙场的将领,他们听到这话后思考片刻,就都明白了。
两军交战,用于侦查的探子不会离开大军太远,否则传递信息的难度成倍提升,而且信息的时效性同样是个问题。
哪怕对方是匈奴,可战争的基本原理不会出现偏差。
他们在这里抓到了一名匈奴人的探子,即代表着一支匈奴军队就在附近不远。
樊哙起身说道:“大将军,匈奴人离我们最多不超过三十里,请您整军,吾愿率五千人充当先锋。”
他现在是战意高亢。
大军的统帅乃是韩信,自己不用去思考什么复杂的战术,只需要拿着手中武器向前冲杀,属于樊哙最喜欢的打法,刘邦有时候还会调侃说他放在项羽麾下,恐怕更能发挥自己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