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他们回想着曹参身上那密密麻麻的伤痕,心底直犯嘀咕。
平阳侯走到今日,是实力、运气、胆识,缺一不可。
可按陛下的意思,汉军之中还有四个能超过曹参的狠人?
他们推敲起来,觉得汉军当中仅韩信配有这个资格,可以在战功上压住曹参。
不过宴上众人是醉了,但不是傻子。
没有人大呼小叫着,去喊出“不服气”“不可能,绝不可能”这类的言论。
他们注视着刘邦,静静地等待位次被排列出来。
刘邦端起酒杯,略带感慨道:“依我来看,平阳侯排在第五是没有问题的。
平阳侯披坚执锐,攻城略地,野战退敌,身多遭创,实为我大汉流血付出无数啊。
不过我大汉功臣中排列第四之人,今日却无缘在此。”
此话一出,殿内不少人是神色懵懂。
陛下在说谁?
莫不是说的那位送钱送粮送人头的运输大队长熊心?
不过这些迷茫之人,大部分属于新加入的汉军,或者异姓诸侯王的部下。
元老级的彻侯们,都是默默将自己面前的酒杯倒满。
“成固文侯,范老,他早在朕身边不过千余士卒时,便是毅然追随。那时候朕尚只求苟全性命于乱世,他便预料朕有帝王之姿,并加以辅佐,惜殒命汉中,不见今日之长安。”刘邦话音落下,自顾自地将案牍上的酒杯端起,一口灌下。
那些早有准备的彻侯,是反应迅速,端杯陪饮。
对于这第四位功臣的排序,殿内的众人都没有意见。
人死为大,给范增按上这个名誉,显然是纪念意义更重。
外加对方又不会与自己争切实的利益,即使要是自己跳出来反对成功了,那能证明什么?
是证明自己的情商实在太低,还是证明曹参前进一位,自己就可以排进前五?
何况对方从刘邦起于微末,再到封于汉中的过程中,始终是主帐内的第一谋臣,贡献过无数策略,这乃是无可否认的地位。
刘邦顿了顿,又不紧不慢地缓缓道:“我大汉功臣第三位,乃留侯张子房,出关中,平临江,入楚地,天下局势,胸有沟壑,运筹帷幄,策无遗算也。”
其实在汉军当中提到谋士排名,比起范增来说,张良更让众人信服。
毕竟范增是在刘邦打天下的初期出谋划策,很多计策已经过时。
张良则是在中后期总览全局,甚至还可以军略方面提出独到见解,直到现在,他们仍是受到影响。
而且刘邦对张良颇为信任,每有大事决议完毕,两人会留在帐内继续密谈。
这说明汉军在离开关中后,总体方针是由刘邦和张良两个人设计出来的。
不少人瞥向曹参,发现他面色平静。
毕竟所处的层次越高,越能知晓张良能力的可怕。
点评当中的那句“策无遗算”,绝非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