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曲阿萧江揭红榜领赏金
“苏湖熟,天下足。”
字面意思很简单,太湖周边,土地肥沃,出产丰饶。
“天下精兵出丹阳。”
两汉时期,李陵五千丹阳精锐出击,八万匈奴骑兵迎战,单于久攻不克,为之胆寒。
“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
主因是丹阳多为山越之民,自古民风强悍,骁勇善战。
当然,自古就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丹阳人之所以上阵搏命,无非是讨口饭吃。
那么,问题来了。
一块肥沃丰饶的土地上,为何会有大量讨饭的人呢?
真相只有一个:封建权贵的贪婪!
正因为产出丰厚,获利极大,才会遭到敲骨吸髓的层层盘剥,导致民众失去土地,只能苟延残喘。
张昭三十年磨一剑,有意杀鸡儆猴,选择了丹阳的地主阶层。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国家搞不好,皇帝自然是罪魁祸首,但横行乡里的地主团体,也几乎没一个好东西。
作为真正的儒者,张昭希望君明臣贤,天下大同。
但现实却乌烟瘴气,妖魔横行。
那就在江东践行平生之志,打造王道乐土吧!
丹阳大大小小的地主数百,与权贵官吏多少都有利益输送,二者关系盘根错节,像一只巨大的马蜂窝。
张昭骑着骏马在军士的护卫下,来到丹阳东十里亭,对前来迎接的大小官吏商贾大户,笑语盈盈。
在簇拥下进了城,入主太守府。
丹阳居民,见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对沆瀣一气的新太守无感。
孰料,日上三竿,太守府门前的广场上,有卫士立起了一根两丈高的梁柱。
柱上贴着红榜:将此柱搬上东门楼者,赏万钱。
红榜下面拴着一只鼓囊囊的钱袋,应该是赏金!
丹阳居民中,有见识者一语道破:卫鞅立木嘛,懂得都懂。
威信威信,没有信用的无赖,狗都嫌,更别谈什么威严了!
因而,新太守效仿先贤,用意很明显。
重赏之下有勇夫。
丹阳城中干体力活的苦哈哈们,蜂拥而至,想碰碰运气。
与三丈长的木杆不同,广场正中的两丈梁柱有四五百斤,普通人真没几个搬得动。
接连有数名壮汉上前试探,掂掂分量便放弃了。
努努力勉强搬到东门,但扛上门楼就太难了,完全没可能。
临近午时,从北门进来一名赶着大车送货的少年。
将山货送到店铺收下运费,却听说新太守“立木”的消息。
百十文钱揣入怀中,少年赶着马车来到广场。
这时大多数围观者都认定,太守要招募的是大力士,普通人就别去丢人现眼了。
穿着一身补丁的贫家少年上前,听了一阵,又上前仔细看过榜文,打算赚一笔外快。
这都赶得上半年工钱了,不拿白不拿。
围观者中,有人讥笑道:“娃娃,你也想拿这赏金?”
少年很迷惑,问道:“不能么?”
“哈哈哈!”
围观众人一片哄笑,有人嘲讽道:“就你这三寸丁,还想拿赏金,做梦去吧!”
少年微微一笑,一把扯下红榜,说道:“这赏金,我拿定了!”
说完回到马车旁,少年解开绳索牵着驮马来到木柱边,再利索地用绳索拴住木梁,最后将木梁推倒。
“咣当!”
尘灰飞扬中,众人齐齐傻了眼。
尼玛,用马拉也行?
有人立即向附近的守卫举报:“喂,这小子用马拉.”
守卫上前阻拦,但少年掏出红榜问道:“榜文有说不能用马么?”
守卫也拿不定主意,立即跑进郡守府,少顷回到广场中,说道:“太守说了:法无禁止皆可为。故,可以用马。”
“哗!”
众人为之哗然,多数人捶胸顿足,悔不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