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委屈
囚车之上,洪承畴一直恍惚,犹如在梦中一般,不敢面对现实,不知不觉就到了京师。
他早年家境贫寒,得遇学馆老师赏识而有机会读书,遂勤学不掇。最终于万历四十四年得中进士.
后来辗转刑部、浙江、陕西等地方为官,最终又因为镇压陕西民变开始快速升迁,当上了延绥巡抚,次年升任为陕西三边总督,因为剿贼有功,又升任为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等处军务,多次打败李自成等流贼,很受崇祯皇帝信任。
崇祯十二年时,洪承畴调任为蓟辽总督,镇守山海关一线。
这时候的他,在大明朝这边,算是位极人臣之巅,虽然不是大明首辅,却是得皇帝信任,百官钦佩之人。
他能以穷困之开局,达到这样的高度,不得不说很励志,可以成为后世之榜样。
但是,命运的转折点,就始于他当蓟辽总督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松锦之战。
这次的战败,其实也不能算是他的责任。如果他因此殉国,估计依旧会为后世敬仰。
但是,他最终选择了投降,并且为满清图谋华夏九州出谋划策,入关之后,更是亲自操刀上阵,镇压一切反对满清的势力,在华夏沉沦几百年的耻辱上立下了不少的功劳。
有点讽刺的是,洪承畴为满清如此用心尽命,得到最终的结果却是列入了奸臣传中。并且他活着的时候,所得封赏也不高。
当然了,这个原本历史上的事情,此时的洪承畴是不知道的。
囚车之内,恍恍惚惚,是他想不明白,朝廷已经是末日之相,内忧外患之下,该是要改朝换代了。结果呢,当今皇帝竟然亲自领兵,在短短几年内平定了这些内忧外患,甚至连不可战胜的大清都被其给灭了!
他自认为对当今皇帝已经是非常了解的,可这几年当今皇帝的表现,根本就出乎他的意料,这怎么可能呢?
朝廷官军迫降大清,兵临朝鲜之时,他也没想着抵抗,而是准备在见到皇帝之时,诉说自己不得已投降大清的苦衷,希望能以自身的才学继续为朝廷效力。
结果又没想到,他压根就没能见到当今皇帝,就被押上囚车和大清的亲王贝勒一起押解到关内来了。
可以想见,当今皇帝显然对他投敌已经失望之极,因此连见都不想见了。
心中惶恐的洪承畴,一路上都在懊悔,不知道想了多少个假如,但是,如今终归还是阶下囚,不知道朝廷会如何处置他?
到了京畿之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切,他都是很熟悉的了。可是,此时看看,似乎又是很陌生!
入关以来,再没见到印象中荒凉破败,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场景!
这才过去了几年,朝廷又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
真得,就算洪承畴自负聪明,却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当今皇帝竟然有这么大的能耐,为何他以前就亲自领军,就看着天下大乱?
为什么要这么做?
洪承畴真的想不明白!
他在想着之时,就见到了京师城里的百姓全都拥出来,“夹道欢迎“他们。
就见这些百姓一个个都是面露兴奋之色,对他们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一些只言片语不时传入洪承畴的耳朵里。
“这就是建虏的皇帝么?还是小孩子一个!”
“你不知道,如今建虏掌权的是那个,看到没有,说是什么摄政王,听说和这个太后还有一腿!”
“这女人长得也不怎么样嘛,这个摄政王竟然能看上她?”
“这女人是蒙古部族的,能有什么美女?据说还和她姐,她姑一起嫁给了奴酋。”
“果然是蛮夷,关系真乱。真的难以想象,以前的他们那么凶,亏了皇上英明神武,把他们收拾了!”
“听说这个摄政王是要和皇上单挑,真的是自找死路了。也不想想,那个李贼首可是被皇上扔出去一匹马给砸死的。还能有谁?”
“听说这次的一个奴酋,说是什么建虏中最能打的,被皇上给扔天上去摔死的,哈哈!”
“……”
洪承畴听着听着,忽然就听到有人在议论他了。
“你们看,这个金钱鼠尾的,似乎有点面熟啊?”
“你不知道么?这就是那个数典忘祖的洪承畴啊!”
“原来是他!当初皇上听闻,以为他殉国了,都祭奠他七日,最高规格地对待臣子了吧,结果没想到,他却是没骨头的,投降了建虏,让皇上的脸都丢光了!”
“何止是皇上丢脸,他难道不丢脸么?全天下都知道了他是个软骨头的!还读书人,礼义廉耻,全都忘到脑后去了!”
“……”
洪承畴听着这些传入耳朵里的话,忽然之间明白过来了,皇上对他期望很大,因此失望就很大,所以才根本不愿再见他!
可是……可是,自己从小奋斗了一辈子,就那么死了,实在不甘心啊!
洪承畴越想这个,心中就越是不甘心。听到官道两边指着他,议论纷纷的人,心中就更是委屈,于是,他忍不住便大声为他自己辩护了起来。
要是以往的话,他才不会和这些人一般见识。可此时此刻,面对未知的前途,他有恐慌,更是害怕,便忍不住了。
他不开口还好,一开口为自己辩护,顿时,所有不耻他行为的人,纷纷蹲地上抓土块往他身上扔,同时骂他祖宗十八代。
以至于到最后,押送的朝廷官军不得不干涉,要不然,洪承畴估计会被砸死。
身上一头的包,但是洪承畴犹自不服,就想着回头见到审问他的部堂高官再诉说一二。
不过就在这时,就听到一个老者指着他喝道:“伱既然选择了苟且偷生,为虎作伥,那你可曾想过,那些因此被你所害之人,他们就不想活么?你不想自己委屈,就去委屈他人?你这等人,枉读圣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