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风调雨顺
北方种植水稻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气候。
后世北方种植的水稻都是早熟品种,一般都是在清明之前播种,然后经历差不多三个月左右的生长周期,到白露的时候水稻就差不多灌浆成熟可以收割了。
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一百天左右,而在收割过后立刻补种特早熟稻的话,还可以抢在入冬之前再收一茬。
但这种特早熟稻在明朝是没有的,别说是成熟期连九十天都不到的特早熟稻了,就算是康熙御稻这种成熟期一百天的品种也是没有的。
可别小看这只不过是短短十天左右的时间差距,对于古代农事来说,就是能种和不能种的区别。
比如北方种植水稻,如果要到白露之后才开始灌浆成熟,那么就会歉收甚至绝收,因为白露之后才成熟的水稻在这个时代等不到收割就会因为入秋气温降低而无法成熟,也就没有收获。
这也正是康熙御稻为什么带动了北方种植水稻,并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种植双季稻的原因,因为它可以在白露,也就是农历七月下旬之前就成熟,这样就能够敢在气温降低之前灌浆成熟,让农民可以丰收。
至于说南方的双季稻那就更厉害了,等于一块田平白多出了一次收获,即便第二季的水稻产量不比第一季,但仍旧极大的提高了田地的出产。
而这也是清朝时期,中国人口持续增长的原因之一。
这可不光是清朝时期开始推广种植玉米、红薯、土豆这些高产作物带来的粮食产量提升,这些高产作物也从来没有取代过小麦和水稻的主粮地位,甚至于到了后世出现了“四大主粮”,水稻和小麦的地位也是一直不可动摇的。
这里面真正的原因是玉米、红薯、土豆将小麦和水稻所无法利用的山地利用了起来,同时还有农业技术的发展,让水稻、小麦这些传统农作物的成熟时间缩短了,可以一年种两季或者和其他作物轮种、套种,让一块土地能够收获比以前更多的粮食。
比如后世的江南地区,就有种一季水稻之后,再种一季红薯的做法,而北方也有种一季水稻,再种一季冬小麦的种植方式。
至于说,小麦和玉米的轮种,小麦、土豆、生的套种,“薯麦轮作”的土豆和冬小麦轮种,这可都是后世已经得到了大力推广的农业种植方式。
但这些都是后世的经验和方法,与现在大明的农业种植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
要知道现在的大明可还是江南地区都种一季稻的种植模式,朝廷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每年的秋粮,夏粮虽然也有,但并不占大头。
在这种时候要是能够推广双季稻种植或者北方单季稻、冬小麦轮种,便已经可以极大的提升粮食产量了。
对于朱瞻埈来说,这是他来自后世穿越者的见识和常识,即便去了修仙界八百年,这些知识也未曾从他脑海里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