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
“当李时珍10年之后再见到王世贞时,王世贞大受感动,提笔挥就,为《本草纲目》作序。王世贞在序中写道,上至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观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随后,王世贞又将金陵最大的书商请了过来,为《本草纲目》出版,这一版史称金陵版。至此,《本草纲目》便流传了下来。同一年,王世贞就此去世。”
“我可没说。”
“李寄是徐霞客的私生子,而且也不被徐家接受,难道这位私生子不恨徐家吗?他会反过来帮徐霞客?”
“没办法,古代不像现代,哪怕现代就是不出版,我发到网上去,也不至于消失。”
“两人相见恨晚,李时珍把成袋的书稿交给了王世贞,向王世贞讲述了他写书的意图和经历,以及成书后无法出版的苦衷,并恳求王世贞为《本草纲目》作序。看着整整一袋子的书稿,听完李时珍声泪俱下的讲述,王世贞深为感动,他留下了书稿,同意认真拜读。”
越是这么说。
古代的印刷技术显然比不上现代。
徐霞客游记已经通过江宁出版了。
只是这更是让大家不解了。
整个课堂。
众人内心又是一下子被揪住。
是的。
江宁挥了挥手,说道:“不用急,我慢慢向大家说来。虽然李时珍想到了这个问题,不过,当时的李时珍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他背上了自己的手抄版本,走了九天九夜来到了王世贞住处。幸好,这位文坛泰斗并没有看轻李时珍,得知李时珍前来,王世贞欣然接见了李时珍,并与其促膝长谈。”
江宁说道:“这多亏徐霞客生了一个私生子。”
一众学子听到这里,也是微微一笑。
李时珍似乎并没有《徐霞客游记》这么好运。
有学子立即向江宁提问。
至于原因。
虽然大家都知道。
……
李寄天资聪颖,学识深厚,他还是一个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当时清兵入关,年轻的他登上由里山,痛哭了一场。而当清军高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闯进江阴城时,他积极投身抗清运动。后来运动失败,清军屠城,李寄悲愤至极,绝食于山顶上,幸被乡人发现救回才免于一死。后来母亲去世了,毫无牵绊的李寄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自己的逐梦之路,他要像父亲一样,远游秦中,射猎贺兰、太白。公元1650至1659年,李寄先后六次出游,足迹遍布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河南、陕西等地。”
江宁继续说道:“其实上节课我们说到的《徐霞客游记》,差一些都不可能问世。而徐霞客游记之所以能够问世,在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值得说一下。”
“这个时候,李时珍儿子提醒说道,父亲,这一些书商之所以不愿意出版,这是因为他们觉得出版这样的一部巨作耗资巨大,收不回成本。如果是这样的话,不如请一位名人给这一部作品作序,以名人的身份加持,相信本草纲目一定可以得到出版。”
这位学子又问道:“江宁老师,不对啊。”
理论上来说,他是流传了下来。
那讲李时珍又有什么意义?
如果没有这么一部伟大的书籍,恐怕李时珍也会默默无闻吧。
《本草纲目》就要消失于历史的长河当中。
直播间众人已经隐隐作痛。
徐霞客的精神实在是太感染人了。
只是众人虽然欣慰《徐霞客游记》能够传承下来。
当时的《徐霞客游记》经过多次毁损,已面目全非。没有母本,修订工作根本无法进行,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找到一个比较完整的本子。于是,李寄四处奔走打听各个抄本的下落。得知父亲的手稿因战乱流失于宜兴一位叫曹骏甫的庠生手中时,已经65岁的李寄兴冲冲拄着杖专程去求取。当曹骏甫告诉他,这部抄本18年前已辗转到宜兴史夏隆处时,他又去马不停蹄去拜访已经73岁的史夏隆。
众人哭笑不得。
对于此。
“是啊,江宁老师,刚才您这一说,搞得我们都要哭了。”
“是啊,如果不出版,那这样的巨作,也就会消失于历史的长河当中。”
“没想到,这一修订,李时珍三易其稿,又是修了10年。如果加之前27年编写这一部作品的话,那整部《本草纲目》编著的时间,用时37年,将近40年的时间。”
“江宁老师,季会明手抄本遗失后,他又怎么流传下来的呢?”
同样,他也感染到了他的儿子李寄。
果然是怕什么来什么。
江宁摊了摊手,说道:“其实呢,我也没有忽悠大家。之前说的这一些,我只是想告诉各位同学。一部书籍要想传承下来,他有多么的困难。徐霞客游记能够流传下来,都是经历如此的复杂。更不用说,比之徐霞客游记更为复杂的作品,他要想传下来,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所以,对于一众能够经历几百上千年传承下来的经典,我们一定得善待。”
“江宁老师,王世贞难道没有理会李时珍吗?”
众人恍然大悟。
而除了出版技术之外,造纸技术对于作品的传播也是一大制约。
这同样也是江宁所讲第三集课的原因之一。
别说是一部几十万上百万字的作品了,哪怕就是一部10万字的作品,都是超级大长篇。
“徐霞客要不是没有这个私生子,恐怕徐霞客游记我们也见不到。”
第3集课却是讲完。
一众学子的眼睛,早已经湿润。
漫天的掌声,如潮水般涌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