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事,谁敢拿来开玩笑?现在看来,正如老郑所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两个主题项目,还真绕不开这个李建昆。”
“是啊,华电拥有的基础摆在那儿。尤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这个项目,人家能拿出现成的技术。让李建昆来主导这两个项目,应该会是整个863计划中最先出成绩的,意义重大呀。”“而且人家还不要钱,自行承担所有费用,这能节省下来两个项目的资金,能极大缓解财政压力啊!”
被称呼为老郑的人,望向赖中民:
“我早说过,此人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赖中民喷出一口浓浓的白雾:“你倒是说说啊,怎么个不简单法?”
“我知之不详,只是大概了解到两个情况。”
老郑说:
“1、在确定863计划包含的系列项目后,上面有人调查过李建昆。”
“2、此人虽然在国内名声不显,但在港城,李建昆这个名字好像非同寻常。”
赖中民:“非同寻常?”
老郑:“多的我不清楚,我也是道听途说。”
赖中民深吸一口特供的华子,目露沉思,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
……
微风送来了首都的第一缕春意。
府邸内部的池塘畔,几棵也不知道哪年种下的柳树,枯败许久的柳条上,悄然抽出了嫩芽。
可惜这样久违的新绿,却没什么人欣赏。
外人进不来。
《创业家》杂志社的职工们,随着杂志销量的不断攀升,忙得昏天暗地,周末仍然在加班。
当然,大伙儿忙并快乐着。
一手打造出全国销量第一的杂志,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班也不白加。
他们的待遇都不好对外讲,否则容易招人妒。
唯有李建昆和沈红衣,既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这儿,又有这份闲情雅致。
沈红衣礼拜天休息。
李建昆在等863计划统筹部的通知。
左右周围没人,两人牵着小手,漫步在池塘的岸边,有说有笑。
这座府邸沈红衣是常客,一来她的好闺蜜周岚任《创业家》杂志社的社长,二来,某人说,这地方是送给她的,包括杂志社。
所以沈红衣每次过来,都会感到浓浓的浪漫,以至于心情极好。
“现在我们报,也有点模仿《创业家》的意思,专门弄出一块版面,发布创业致富的信息。”
李建昆打趣道:“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沈红衣拍了他一下,被这俏皮话逗得咯咯笑,遂想起手头有篇稿子:
“嘿,你知道联营吗?”
“我可太知道了。”
“什么呀,明明才刚出来。”
“你上大栅栏那边问问,五十年代就玩过的,当时叫公私联营,和现在搞的唯一的区别在于:当时是顺应时代,大家一起搞;如今想搞没那么简单。”
李建昆顿了顿,收敛笑容,正色道:“不过,对于有创业志向的人,或者想把乡镇企业做大的人来说,这至少是个机会。
“你要是做这方面的报道,得从正面引导宣传。”
沈姑娘鼓鼓腮帮子,嘀咕了一句“你的消息可真灵通”。
一九八六年,我国正式出现“与国企联营”这种商业形式。
在此之前,即使是有路子有胆量的人,想干企业,往往也只能找个集体挂靠。
搞乡镇和私人企业,难度非常大。
设备都是国企淘汰下来的,技术是周末请城里师傅偷偷教的,市场是国企不屑于要的。
比如苏泊尔,就是乘这波东风、搞联营的典型。
苏泊尔起先利用沈阳双喜的技术和品牌,后来由于品牌使用费太高,甩开双喜自己干,倒是干得风生水起。
沈姑娘在想稿子的时候。
李建昆戳在池塘边,深嗅一口迎面扑来的春风,惬意地眯起眼睛。
他嗅到一股躁动、蓬勃,和烈火烹油的气息。
“啊却!”
似乎,有人在惦记他。
……
……
东城,某条胡同,某座四合院里。
赖中民握着黑色话筒,双眼瞪得滚圆:
“你说什么?
“李建昆是港城首富?!”
电话那头传来确定的声音。
赖中民喃喃自语:“会不会是同名同姓?”
然后,又握紧话筒,对电话那头问:
“那个港城首富李建昆,多大年纪?”
电话那头传来声音:“很年轻,此人十分神秘,关于他的信息即使是媒体上都披露不多,不过我曾在报纸上见过一次他的照片,大概……还不到三十岁。”
赖中民:“!!!”
他呆滞半晌后,不知是对电话那头说,还是对自己讲:
“可是我让你查的李建昆,他是内地人啊,怎么能做港城首富?”
电话那头解释道:
“赖叔,您有所不知,港城这边鱼龙混杂,很多大富豪都未必是本地人,东南亚的一抓一大把,查户口查的只是普通民众,富豪圈里可没人在乎这个。
“在这里,财富几乎是衡量社会地位的唯一标准。
“有钱,就能拥有一切。”
啪!
赖中民一拳砸在五屉桌上:
“如果这两个李建昆真是一个人。
“事情可就大了!”
ps:还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