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辽军来说,城不重要,杀伤敌军有生力量才重要。
敌人死光了,这个城即便成了废墟,最后也可以由他们重新搭建。
但要是军队被击败被杀光了,要再多地也没有用,守不住。
所以他们选择焚烧析津,逼迫宋军与他们决一死战。
而对于宋军来说,城其实也不重要。
他们的战略是消灭辽人,把辽人从燕云驱赶出去,将燕云十六州收复回来。
“宋军,宋军出来了。”
但范仲淹经过多年摸索,渐渐也总结出了不少火器战术运用心得经验。
城里的守军必然开火,将宋军的斥候驱赶走。
该往哪走?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接近巳时末刻,此刻辽军已经撤走了约一半多人。
他骑在马背上眺望。
亲信答道。
宋军约有十万。
就在此时,探马驰骋而来。
这个过程必然会用很多时间,至少下午之前宋军肯定没办法出兵,战机稍纵即逝,很有可能因为这次耽误而造成辽人撤退成功,并且在后方已经布置下天罗地网等着宋军去。
宋军的营垒也并非连在一起,而是各自以军为单位,每营约五千到一万人不等。
因为范仲淹只是布置了战略任务,没有布置作战任务。
就见到立于高坡之上,远处江山一览无余。
但此刻眼见宋军好像不按套路出牌,一时间急急忙忙四处发射火炮,对着远处旷野上的宋军不断射击。
辽人还是被限制在了传统的战术打法里,以为打仗就该是军团作战,大家排列出阵势互相进攻。
苍凉的号角声音响彻苍穹。
“列阵,列阵!”
因为多日围城,析津的粮草数量已经不多,因此辽军基本上不用带太多辎重,除了拆卸了部分火炮以外,很多人都是只单刀匹马。
耶律宗真摇摇头:“我们的大炮射一发,他们就能射三到四发,一旦让他们把壕沟挖到城下,我们的火炮不能压制他们的炮兵,则危在旦夕矣。”
远处旷野上无数辽军依旧在向北徐徐移动,他们的移动速度不能算快,但也不算慢。
距离析津北城十多公里,南城五六公里外的各处宋军营垒,仿佛从这死寂般苏醒,所有的营门全部敞开,然后大队宋军骑兵奔涌而出。
“宋人为什么会忽然出兵?他们难道就不先整顿好兵马再出击的吗?”
“轰隆隆!”
“嗯。”
但为什么后来排队枪毙的战术被摈弃了呢?
不就是因为火器技术日益成熟,射速大大提升,无需要再排列阵势进行火力覆盖了吗?
若是范仲淹再布置作战任务的话,他必须再派出斥候侦察,继续侦察辽人部队现在的分布情况,然后再安排各部人马打哪些位置,前往哪些方向。
但宋军围城他们就抓瞎,被迫弃城试图诱敌深入。
并且在沿途后方的路上,辽军还在布置炮兵阵地。
旷野上无数宋军如潮水般汹涌而去,方圆数十公里,到处都是疾驰的宋军士兵,仅仅过了两刻钟,张亢的部队率先绕过析津,抵达了辽军后方。
这倒在他预料当中。
要知道这个时候距离辽军正式出城才过去一个半时辰,也就是三个小时。
范仲淹的主营则有三万人,在析津城南约五公里处,东西连横了近二十来座大小不同的营寨。
“是!”
张亢用手一指,指向东方道:“绕开析津,从侧翼袭击撤退的辽军。”
他话音刚落,城上响起大量炮火声音。
“敌袭,敌袭!”
片刻后到近前报道:“宋人派出大队斥候,远处观望。”
等庆历二年之后,武安钢铁厂投入生产钢炮,宋军的武器装备精良程度就直线上升,几乎是碾压着辽军的青铜炮打。
一列列辽人士兵骑着战马,缓缓从析津北城门而出,一眼看过去,乌压压的小黑点无边无沿,密密麻麻,像是无数只在搬家的蚂蚁,顺着北城门外的数条官道向北延伸。
辽国析津府此刻聚集了四十多万辽军,二十多万宋军,却自然不是堆积在一起,而是分散在周边各地城池。
辽南京析津府北城门有两座,靠近西一点的叫作通天门,东一点的为拱辰门,城外其实有一些附属街道和闹市。
整个过程看似用了三个小时,但基本上都没有任何浪费时间的地方,从侦察到判断再到分析最后做出决定,已经十分迅速。
要知道析津城周长为三十六里,北宋一里为530米,这就意味着东西南北平均长宽在4.8公里左右。
这也是辽人愿意弃城的重要原因之一。
难道他们都不事先整顿好兵马,在阵前列阵再向前行进的吗?
等范仲淹那个慢吞吞的性子醒悟过来,再整顿好兵马大举进攻,估计天都黑了,他们的人马早就撤离出析津。
“刚才探马来报,未见动静。”
从辰时三刻到巳时末,过去了一个半时辰,依旧有源源不断地辽人正有秩序地撤退。
范仲淹就决定实施这个计策。
他们在北城门外附近,城上有火炮,宋军自然不会靠近,所以他们的目标一定是已经撤出去的队伍。
“报。”
“是啊,他们的枪炮着实厉害。”
斥候再把他们总结判断出来的结果报告到范仲淹那,从析津北城门跑到营寨也得半个小时。
然而宋军纵马驰骋,跑得飞快,也根本不靠近析津五公里范围内。
庆历二年之前还好,宋军装备的多是青铜火炮,射程也就两公里多一点。
而更远的地方,还有大量宋军将领正拿着望远镜四处观望。